?
小兒腹瀉應用中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
譚瀅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467000)
小兒腹瀉為兒科常見與多發疾病,其為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一組綜合征[1]。為探討小兒腹瀉行中醫與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已選取的110例腹瀉患兒的臨床資料,具體如下。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腹瀉患兒的資料,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5例。對照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5個月~5歲,平均(2.80±0.36)歲;觀察組男28例,女27例,年齡5個月~6歲,平均(2.85±0.40)歲;兩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比較無意義(P>0.05),有可比性。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補液、體溫、糾正酸堿失衡與水電解質的紊亂等;觀察組在其基礎上行中醫與西醫結合護理,中醫護理:據患兒的體重選擇保留灌腸,灌腸含有黃連6 g,黃芩10 g,葛根15 g與甘草10 g,且外敷藥包含肉桂、丁香,按2∶1比例研細末并調成糊狀敷于臍部,1~2 g/次。西醫護理:密切關注患兒生命體征,觀察其大小便顏色、次數、性質等,做好記錄;選用較好透氣性的棉性尿布,并及時更換,保持皮膚干燥清潔,患兒大便之后用水將臀部洗凈,涂抹油膏;嘔吐時使患兒頭偏一側,之后洗凈口腔。
護理結果
判斷標準。顯效:大便成形,癥狀消失。有效:減少大便次數,改善癥狀。無效:大便次數與癥狀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
兩組護理效果情況:對照組55例,顯效30例,有效8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69.09%;觀察組55例,顯效37例,有效1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36%。護理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比對照組高,差異在統計學上有意義。
兩組并發癥的情況: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3.64%(2例),比對照組36.36%(20例)低,兩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小兒腹瀉常發生于秋夏季節,其臨床表現為嘔吐、發熱與腹瀉,若不及時予以處理,將可能引發諸多并發癥,嚴重時危及生命[3]。為探討小兒腹瀉行中醫與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針對收治的110例腹瀉患兒的資料予以分析。
通過研究得到兩組護理效果的情況:護理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6.36%比對照組69.09%高,表明腹瀉患兒行中醫與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其臨床癥狀。可能因為在對患兒行中醫與西醫結合護理時,中醫的灌腸可使藥物直接抵達病所,發揮局部治療的作用,使患兒腸道痙攣的現象得以緩解;藥物直接進入患兒體內,使其血液中藥物溶度升高,可以達到全身的治療作用,從而提高護理的有效率。此外,西醫護理中,護理人員對患兒的生命體征予以密切關注,并觀察其大小便的顏色、次數等,可以針對性的采取護理措施,使護理的有效率提高。
觀察組并發癥的總發生率3.64%比對照組36.36%低,表明腹瀉患兒行中醫與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減少并發癥。可能因為在對患兒予以中醫與西醫結合護理時,護理人員保持患兒的皮膚干燥,可以減少紅臀的發生[4]。此外,患兒嘔吐的時候,護理人員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可以減少肺炎的發生。本研究因受外部環境、樣本例數等制約,未分析腹瀉患兒行中醫與西醫結合護理的滿意度情況,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腹瀉患兒行中醫與西醫結合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其臨床癥狀并減少并發癥,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謝葉玲,黃燕玲,陸雅,等.精細護理模式在小兒腹瀉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0):63-64.
[2]黃乃萍.綜合護理干預在輪狀病毒感染致腹瀉患兒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9):43-44.
[3]羅玉琳,姜儀,張小蓉.臨床護理路徑在小兒腹瀉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59-60.
[4]方美,張麗萍.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的中醫辨證施護[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6):1072-1073.
(收稿日期201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