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新
(山西省陽泉市蔭營煤礦醫院,045053)
?
·按摩導引·
經絡與神經相結合定位診治神經根型頸椎病
賈建新
(山西省陽泉市蔭營煤礦醫院,045053)
頸椎病是指因頸椎退行性變引起頸椎管或椎間孔變形、狹窄,刺激、壓迫頸部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造成其結構或功能性損害所引起的一組頭頸肩背及上下肢疼痛麻木為主要癥狀的疾病的總稱。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頸神經根受累為主要臨床表現。以C5~6、C6~7為多發部位。好發于40~60歲的成人,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屬于中醫學的“骨痹”“肩頸痛”等范疇。我科自1993年以來采取神經定位與經絡循行相結合的原則定位診治神經根型頸椎病138例,取得較好的療效。
一般資料
13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其中男性93例,女性45例,所有患者均有頸肩痛或手指麻木病史。經頸椎X線平片及CT片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
神經定位診斷:①C4椎體以上病變:主要表現在后枕部疼痛麻木,枕部痛覺和溫覺減退,枕大神經出口處壓痛,枕部上下項線處,樞椎棘突多有壓痛點。②C4~5椎間隙病變:C5神經根受累,頸部疼痛,并有沿頸肩、上臂外側、前臂橈側向腕部的放射性疼痛,麻木部位在三角肌區。C4~5椎旁肌壓痛,C4棘突偏歪,肱二頭肌反射消失或減退。三角肌運動障礙,患者不能肩外展運動。③C5~6椎間隙病變:C6神經根受累,疼痛和麻木沿肩部、上臂外側、前臂橈側放射至大拇指和食指,前臂橈側麻木,肱二頭肌無力,肱二頭肌反射減弱或消失,肩胛骨內上緣壓痛,C5~6椎旁肌壓痛,C5棘突偏歪,向橈側伸腕無力。④C6~7椎間隙病變:C7神經根受累,疼痛和麻木沿上臂外側。前臂橈側放射至手,中指麻木,C6~7椎旁肌壓痛,肩胛骨內緣中部壓痛,多有C6棘突偏歪,肱三頭肌反射減退或消失,伸腕及伸指肌力減退。⑤C7~T1椎間隙病變:C8神經根受累,疼痛和麻木沿上臂兩側,前臂尺側放射至手,環指和小指麻木。C7~T1椎旁壓痛,肩胛內下緣有壓痛,多有C7棘突偏歪,肌腱反射減退或正常,屈指無力或障礙。
治療方法
(1)常規循經取穴:頸夾脊穴、大椎、陽陵泉、復溜、太溪、絕骨。
(2)辨證循經取穴,臨床加減:①C4以上椎體病變,后枕部麻木疼痛取風池、風府。②C4~5三角肌麻木取肩髃、臂臑。③C5~6肩胛骨內上緣疼痛取肩井,大拇指麻木取合谷、列缺,食指麻木取合谷、三間。④C6~7肩胛骨內緣中部疼痛取秉風,中指麻木取內關、大陵。⑤C7~T1肩胛骨內下緣壓痛取天宗,無名指麻木取中渚、外關,小指麻木取后溪、養老。⑥頸部疼痛前屈后伸受限取束骨。⑦左右旋轉受限取后溪。⑧外傷勞損取膈俞。
2.定點旋轉復位法:患者坐位,頸前屈到需要的角度,醫生在其背后,用一肘部托住其下頦部,手則扶住其枕部。另一手挾住患者肩部,托住其頭部的手用力,先作頸項向上牽引,同時把患者頭部作被動向患側旋轉至最大限度后,再作扳法。點定旋轉復位手法,每周兩次,放松手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治療結果
138例臨床癥狀治愈101例,治愈率73%;好轉30例,好轉率22%;無效7例。總有效率95%。
討論
本病的病變組織在骨,部位在督脈和足太陽經循行范圍。臨床表現為上肢麻木疼痛不適。其病因病機為中年以上肝腎精血不足,督脈空虛,可致筋骨失養,肩頸手臂酸麻疼痛。或因跌撲損傷,動作失度,而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隔。
西醫學認為隨著年齡的增加,頸椎間盤慢性萎縮,椎間隙變窄,椎間孔相應縮小,椎體后緣唇樣骨質增生,引起頸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多發在頸椎C5~6,其次是C6~7和C4~5之間的椎間盤,神經組織由于受壓、摩擦、粘連、缺血等引起。
本病治療采取神經定位與經絡循行相結合的方法,根據神經定位,確定病變部位,采取定點旋轉復位法,矯正脊柱棘突偏歪,糾正椎體位移,恢復脊柱內外平衡,從而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恢復頸椎生理曲度和糾正小關節錯位,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
神經根型頸椎病復發率很高,所以預防也非常關鍵。①舒適的睡姿,合適的枕頭,枕頭高度為本人一拳高,以松軟的蕎麥皮為佳。②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頸部持續疲勞,長久伏案工作,低頭屈頸工作者應調整好座椅與辦公桌的高度比例,以頸部舒適為宜,盡量保持身體的正確生理姿勢。③避免揮鞭性及運動性損傷。④注意保暖,預防中風受寒。⑤加強功能鍛煉,積極做頸保健操。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