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輝 孫建榮
(北京市西城區婦幼保健院,100054)
·針灸療法·
針刺后暈針療效探討
姜艷輝孫建榮
(北京市西城區婦幼保健院,100054)
作為中醫治療方法之一,針刺療法具有適應證廣、操作方便、經濟實用、安全有效等獨特的優點,深受廣大患者歡迎。但針刺療法作為一種侵入性治療手段,如果醫患雙方在治療過程的某些方面不夠注意,也常容易出現一些針刺意外,如暈針、滯針、折針、出血、瘀血、感染等。而暈針是針灸臨床中一種最常見的意外事件,筆者在多年臨床實踐中也曾多次發生患者暈針現象,但凡遇到暈針現象發生,其療效卻每每增加,達到令人驚奇的程度,特此總結數例,將心得體會與讀者分享。
典籍引述
暈針是指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突然發生頭暈、目眩、心慌、惡心,甚至暈厥的現象。暈針現象,大多較為短暫,臨床主要表現為患者初感疲倦、嗜睡,繼而出現頭暈、心慌、惡心、冷汗甚至面色蒼白或青紫,四肢不溫、心率增快、血壓下降、脈象沉細欲絕等。輕者休息后即可恢復,重者需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采用急救措施對癥治療[1]。
“暈針”一詞,最早見于《金針賦》:“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钡珜炨樀脑蚣皶炨樅蟪霈F的癥狀、處理的描述,則始見于《針灸甲乙經》。如《針灸甲乙經·奇邪血絡第十四篇》云:“刺血絡而仆者,何也……曰:脈氣盛而血虛者,刺之則脫氣,脫氣則仆。”這就明確指出了“暈針”現象的產生是由于氣虛的緣故。
清代李守先在著作《針灸易學》中記述:“暈針者,必獲大效,以血氣交泰之故。俗云針不傷人,此之謂也?!本戎螘炨?,要扎人中或足三里。暈針不可起針,宜以別針就旁刺之,用袖掩患者口鼻回氣,與熱湯飲之即醒,良久再針。甚者針手臂上側筋骨陷中,即蛤蟆肚肉上,名醒醒穴。或三里穴即醒,其病必愈,若起針則效果不佳。
針灸大家胡海牙在《針道秘旨》中指出:越是暈針的患者,病好得越快。既然暈針是由于針刺所致,再施以針刺救治,有些自相矛盾。對輕度暈針者,起針之后讓患者平躺,去枕墊腳,使血液回流,補足腦部供血,如此一會兒即能恢復;或者用熱毛巾敷頭部幫助恢復。再嚴重者,起針后以指甲速掐患者中沖穴,使之醒后再喝杯熱水,最好用糖水,即可解除。
臨床資料
例1.患者,女,25歲。產后月余,母乳喂養,乳汁一直分泌正常。與家人生氣之后胸脅脹滿、乳房脹痛,乳汁驟然減少,不足于哺喂嬰兒。查體:雙側乳房略脹,排乳不暢,局部無紅腫,無發熱,舌暗紅、苔薄膩、脈弦。因肝氣郁結,疏泄失司,氣血不暢,肝經氣血壅盛,乳絡不通所致,診斷為肝郁氣滯型缺乳癥。治療法則:疏肝理氣、通絡止痛。仰臥位取穴:膻中、乳根、肩井、少澤、足三里、肝俞平補平瀉,合谷、太沖施以瀉法?;颊咦杂X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周身冷汗、惡心欲吐。遂停止針刺,拔針同時慰問安撫,休息片刻后,暈針癥狀消失。
例2.患者,男,35歲。自訴雙目腫痛3 d,右眼眼眵增多,睜眼有粘連感覺,閉目時外眥疼痛,伴輕微頭痛、發熱、心情煩躁,勞累、用眼過度時加劇,曾用利福平眼藥水滴眼無效。查體:患者雙眼球結膜充血,舌邊紅、脈弦數,診斷為急性結膜炎,證屬肝膽火盛復感風熱。晚飯前針刺治療,取穴:攢竹、風池、太陽、合谷、俠溪、太沖,施以瀉法,針感較強,之后又平刺眉沖穴15 mm?;颊吒杏X眉沖穴處疼痛劇烈,繼而出現胃部緊聚、惡心、氣短、心悸、頭暈、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施術者意識到為暈針現象,遂立即起針,讓患者平臥,指壓內關穴,數分鐘后不適感緩解。
例3.患者,女,35歲。該患者平素偏頭痛,疲勞失眠后加重,疼痛呈波動性。月經前后全頭痛,兩側太陽疼痛明顯,經期頭痛緩解,經量正常,疼痛五年余,近一年加重。診斷為血管神經性頭痛,就診時非經期,偏頭痛重。治療方法:取坐位,針刺百會、率谷、太陽、頭維、后枕、列缺,施以平補平瀉手法。針前五穴無不適,針感正常;針刺列缺時患者面色蒼白,心慌、腿軟似虛脫狀。急速起針,囑患者平臥,喝一杯白糖水后逐漸恢復常態。
例4.患者,男,48歲?;歼^敏性鼻炎數年,其癥狀有:鼻塞、清涕,鼻癢、咽癢、眼癢,噴嚏連連,似感冒狀,每年立秋季節嚴重發作,曾用中藥、西藥口服、噴劑無數,效果甚微。分析病因病機為肺臟虛損復感風寒所致。坐位取穴:合谷、印堂、迎香、肺俞、大椎、大杼、腎俞、脾俞。提插捻針時,患者出現頭暈目眩、心慌氣短、冷汗淋漓等癥狀。起針靜臥休息后恢復正常。由于鼻塞、清涕、鼻癢癥狀消除明顯,應患者請求復針2 d?;颊邔Ο熜譂M意,直至次年立秋未再復發。概因暈針顯效,短短3 d就收到了2~3個療程的治療效果。
結果
同類臨床病例對比表明,此4例暈針病例均收到較好的療效。例1中,患者不僅乳房脹痛緩解,乳汁開始增多,其心情也大為好轉,開始母乳喂養。與病情相近病例比較,一次治療就收到了3~5次的療效。例2中,隨著患者暈針現象不適感的緩解,筆者發現其雙眼球結膜出血已經吸收,其他癥狀也基本消失。比藥物治療效果較好。例3中,數分鐘后患者雖然仍覺得雙腿發軟,但頭痛癥狀驟然減輕,并自覺從頭到手無比輕松。五年沉疾一次痊愈,隨訪一年未再復發。例4中,患者對療效十分滿意,直至次年立秋未再復發。概因暈針顯效,短短3 d就收到了2~3個療程的治療效果。
分析
古人有“十針不如一暈”“暈針常得大效”等說法。筆者曾取相同穴位針刺治療同類疾病,通常情況下均未收到如此好的效果,說明暈針弊中有利,只要處理及時得當就能除弊興利,收獲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奇療效。究其機制,如清代李守先所說“暈針者獲大效,氣血交泰之故”;有學者認為,暈針患者癥狀明顯改善或治愈的疾病,多為痛證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疾病。暈針現象是機體對針刺產生的一種過度應激反應,臨床療效提高可能和應激原(針刺)與體內適應反應之間的對抗上升到一個新的穩態,機體適應及對抗疾病的能力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加強[2]。所以才有“越是暈針的患者,病好得越快”。
有專家認為:通過人體信息控制系統理論解釋針刺治療產生療效的途徑,暈針的產生與針刺療效的產生途徑相同,均是通過物理因子——力和熱作用于機體感受器,產生信息,作用于人體體表交感、體內交感、體內副交感三大信控系統,繼而發出調控信息作用于效應器,產生包括暈針在內的不同臨床表現[3]。因此,暈針現象與療效提高從本質上說是一致的,并不矛盾。尤其情志類疾病,所針頭部穴位多于“神明之府”周圍,有醒腦開竅功效,特別對“神氣虛”者更是如此,能迅速調節全身氣機,從而使病體頑疾意外頓愈。
暈針可發生在針刺前(先期暈針)、針刺中(應期暈針)、針刺后(延緩暈針)[4]。無論哪種暈針,一般作為異?;蚴鹿侍幚恚l生原因醫患雙方均有。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因素:①初次接受針灸,過度緊張;②飯前空腹針灸,患者饑餓狀態;③坐位姿勢治療,一時性腦供血不足;④腫痛類疾病,患者心情煩躁;⑤同類眩暈癥者,有暈針、暈血、暈注射、暈手法等暈癥史;⑥頭部巔頂穴位,刺激過于強烈;⑦疏泄決斷類功能障礙,肝膽經取穴多;⑧醫患缺少交流,急于操作施治;⑨患者體質虛弱,勞碌疲憊之際;⑩大汗、大瀉、手術或大出血之后。另外,醫者注意力不夠集中,取穴位置不準,操作手法不熟練也可能是發生暈針的構成因素之一。
例1患者首次接受針灸,且事后吐露曾有暈血經歷,因情志而病在乳腺,取穴多為肝經;例2患者為空腹坐位治療,因眼部疾病取穴多循肝膽經;例3患者為痛癥且多取頭部巔頂穴位,加上疲勞倦怠;第4例患者也是首次接受針灸,坐位取穴且多于頭頸部穴位??梢娏信e病例均占暈針因素三項以上,所以發生暈針也就不足為奇。暈針時應盡量安撫患者不要緊張,針刺時不要過饑過飽,選擇合適的體位,頭部選穴要謹慎并刺激適度,治療疼痛、情志疾病針刺肝膽經穴要仔細,以此防范暈針尤其是嚴重暈針的發生。
一旦出現暈針現象,醫護人員切不可手忙腳亂。在沒有絕對把握不向重癥發展的情況下,還是應立即停止針刺,將針全部起出,安排患者平臥,注意保暖,監控血壓、心率和脈象。對輕者使其仰臥,予以安撫慰問,給其飲溫白開水或糖水,即可恢復正常;稍重者在此基礎上,可點按人中、中沖、內關、足三里等穴,灸百會、關元、氣海等穴,有報道針刺昆侖、灸神闕穴,有效率達100%[5];對仍不省人事,氣微脈弱者,可考慮配合其他治療或采取急救措施。
筆者認為,在處理暈針時既不絕對不起針、不停刺,也不絕對不再針、不再灸,而是把握原則、機動靈活、妥善處置,以免因暈針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并盡可能地擴大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胡伯虎,陸壽康,楊思澍. 現代針灸師手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200.
[2]賀君,唐慶芬,莊禮興. 暈針療效的分析及機理初探[J] 中國針灸,2004,24(8):553-554.
[3]孔繁鑫,金娣. 新角度,新思路—從“暈針”本質初探針刺治療產生療效的作用途徑[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8):9-10.
[4]吳新貴,李紅. 暈針后療效提高的臨床分析及機理探討[J].廣西中醫藥,1998,21(3):35-36.
[5]晏錦春,晏慶春,漆小媚.針刺昆侖、灸神闕治療暈針42例[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11):374.
(收稿日期201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