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林 羅亞男 熊月姮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2)
五柱灸治療過敏性哮喘驗案一則
張玉林羅亞男熊月姮
(成都中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2)
患者,女,67歲,2014年8月4日初診。主訴:反復發作喘息、咳嗽17年。病史:1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喘息、氣急、胸悶、咳嗽,不能平臥,活動后癥狀加重,多與接觸冷空氣、物理、化學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運動等有關。上述癥狀反復發作,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患者先后就診于四川各家醫院,確診為過敏性哮喘。其間曾服用多種中藥和西藥(具體用藥不詳),效果不明顯。經他人介紹來我院針灸科門診就診。刻下癥:神清,時喘息、氣急、胸悶、咳嗽,肢冷,汗出,舌淡苔白,質胖嫩,脈沉弱,二便正常,納可,眠差。發作時在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證屬痰瘀互結、肺脾腎虛。治則:補虛祛邪并施,補肺健脾益腎,化痰活血。治療上采用五柱灸。操作方法:選好中脘、巨闕、下脘、左右梁門后,先以棉簽蘸少量清水涂擦于穴位皮膚,以增強黏附作用及避免燙傷,選用優質純艾絨,制作底面直徑約0.1 cm,高0.3~0.4 cm,狀如麥粒的圓錐形艾炷,置于穴位上,以線香點燃頂端,艾炷燃至患者感覺疼痛時,可用手指輕拍穴位周圍皮膚,分散患者注意力,待艾炷燃至三分之二后,再用鑷子除去艾炷,在穴位表面涂以萬花油再更換新艾炷,首次每穴灸3壯,以后每穴可灸5壯,以患者可以耐受為度。治療每月1次,經治療3次后患者自覺咳嗽咳痰緩解。效不更法,于第5次治療,患者癥狀基本緩解,無喘息、氣急、胸悶、咳嗽,且患者自覺體質增強。隨訪3個月,至今未復發。
按語:過敏性哮喘是一種以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反應為主的慢性氣道變應性炎癥疾病[1],是間斷或持續接觸氣傳過敏源而引發的慢性疾病[2]。本病屬于中醫學的“哮證”范疇。哮證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性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為特征,發作時喉中有哮鳴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其病機特點多為本虛標實,正氣不足,臟腑失調為本;痰邪戀肺、血瘀不暢為標,痰飲內伏與血瘀不暢往往互為因果,痰飲內伏是哮喘發病的核心。平常所用的五柱灸為:中脘、巨闕、下脘、左右梁門,也有不取巨闕,而取上脘的。亦有取上脘、建里、中脘、陰都,為極小的五柱。另有大五柱:中脘、期門、大巨。此處治療采用平常之五柱灸。五柱穴可治療呼吸困難、呼吸道疾病,能止咳嗽頻發及治氣喘。五柱對五臟有反應,五柱在背部是以大椎、陶道、身柱、左右風門來表現的。中脘又名太倉,位于胃脘中間,為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又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由于上述四經之交會,故能通達四經之經氣,可補中益氣,調和五臟,調理中焦。巨闕為任脈穴,心之募,能降胸膈之逆氣,長于降逆化痰、利氣定喘,主治胸脅憋悶、痰壅塞、氣急上逆,偏于梳理上焦。上脘、下脘、梁門協助中脘調理中焦,培土生金。
參考文獻
[1]陳德堅.過敏性哮喘免疫發病機制及進展[J].海南醫學,2007,18(12):167.
[2]熊莉莉,楊炯,郭衛,等.過敏性哮喘患者樹突狀細胞的趨化因子受體及表型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27(3):349.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