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杰 張麗靜
(山東省泰山醫學院附屬榮成市人民醫院,264300)
左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致頸動脈竇綜合征1例
馬杰張麗靜
(山東省泰山醫學院附屬榮成市人民醫院,264300)
一般資料
患者,男,53歲,因“反復暈厥3個月余,加重半小時”于2014年9月2日第一次入院。入院時查體:P 40次/min,BP 122/56 mmHg,神志清,精神不振,左側頸部可觸及多個腫大淋巴結,融合成團,邊界不清、范圍約4 cm×5 cm,質韌,觸痛,活動度差。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40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雜音。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未觸及腫大,雙下肢無水腫。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心率40次/min;顱腦CT:平掃未見異常;胸部CT檢查示:左肺門軟組織腫塊,考慮肺癌;縱隔多發淋巴結腫大。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72.05 ng/mL。后進一步行纖支鏡鏡檢:左肺上葉上段支氣管開口黏膜呈新生改變,管腔明顯狹窄;病理示:左肺上葉黏膜組織慢性炎,見有變性壞死組織。2014年9月6日在局麻下行“左鎖骨上淋巴結活檢術”,淋巴結活檢:左鎖骨下淋巴結轉移癌;免疫組化:符合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免疫組化:CGA灶(+),syn(+),ck7(—),P63(—),TTF-1(—),Ki67陽性率約80%。患者左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并左頸部淋巴結轉移診斷成立,竇性心動過緩、給予“心寶”口服,并積極治療原發病,于2014年9月12日行“DDP 40 mg d1-3 + VP16 0.1 d1-5”方案化療1個周期,患者1個周期化療后咳嗽明顯減輕、左頸部腫塊基本消退,心率很快上升至90次/min左右,后多次心電圖檢查正常,2014年12月動態心電圖示:竇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縮、偶發室性期前收縮、一過性T波改變(心率快時出現)。
討論
頸動脈竇位于頸內動脈的分叉部,內有壓力感受器,經舌咽神經與延髓的孤束核、迷走神經背核相連。刺激頸動脈竇可影響動脈血壓、心率、心肌做功、心輸出量、動脈阻力及靜脈容量。其反射通路是經過竇神經至孤束核,再傳至迷走神經背核,經迷走神經傳出纖維,產生心率減慢和血壓下降[1]。頸動脈竇綜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CSS)是一組自發地突發性頭暈、乏力、耳鳴以至暈厥的臨床綜合征。于1930年由Roskam等首先報道,隨后Weiss和Bake對15例病例進行了詳細描述,并提出頸動脈竇的超敏反應是發生暈厥的原因。CSS發生率可達10%,尤其在50歲以后多發,而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有器質性心臟病者更為多見。臨床上主要有三型:①心臟抑制型:以心動過緩為主。②血管抑制型:以血壓低為主。③腦型:以意識喪失為主,嚴重發作時可發生意外,危及生命[1~3]。其發病機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現主要有兩種學說:一種是壓力感受器學說[4],認為引起頸動脈竇反射異常的病變部位在頸動脈竇受體周圍,因頸動脈硬化、頸動脈體瘤、頸動脈體附近炎癥、腫瘤及瘢痕壓迫等,引起頸動脈竇感受器感受異常;另一種是中樞病變學說,Miller等[5]認為引起頸動脈竇綜合征的病變部位在自主神經核水平髓質變性,但確切機制尚待進一步闡明。
本例患者為中年男性,以“暈厥”為首發癥狀,高度懷疑左頸部腫物所致頸動脈竇綜合征,進一步檢查確診為左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并左頸部淋巴結轉移,因神經內分泌癌對化療敏感,經1個周期化療后,頸部淋巴結明顯消退、逐漸變為竇性心律,未再出現暈厥發作,更進一步證實了頸動脈竇綜合征的診斷。該病例提示我們在臨床工作中應該仔細詢問病史、認真查體,同時要善于開闊思路,提高疾病的診斷率。
參考文獻
[1]Toorop R J,Scheltinga M R,Bender M H,et al.Effect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carotid sinus syndrome[J].J Cardiovasc Surg(Torino),2009,50(5):683-686.
[2]陳發勝,張自雄.頭頸部腫瘤致頸動脈竇過敏綜合征13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11,28(1):56-57.
[3]陳柯萍,張澍.起搏治療神經介導性暈厥[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6,10(1):63-65.
[4]Healey J,Connolly S J,Morillo C A.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sinus syndrome:is pacing the answer?[J].Clin Auton Res,2004,14(Suppl 1):80-86.
[5]Miller V M,Kenny R A,Slade J Y,et al.Medullary autonomic pathology in carotid sinus hypersensitivity[J].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2007,34(4):403-411.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