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
【摘 要】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開發面臨政府主導作用未能有效發揮、企業參與開發的積極性不高、學校與企業之間互動性不強、中高職學校之間合作不力等問題,導致課程開發質量未達預期。為保障中高職課程開發質量,需要從開發機制的角度開展研究,建立政府主導機制、企業參與機制、院校企互動機制、校協同機制等,為課程開發質量提供保障。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 ?課程體系 ?開發機制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12C-0063-03
一、中高職銜接課程開發面臨的問題
中高職銜接是我國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以來,全國各地廣泛開展了中高職銜接試點。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部分地區開展了針對課程體系的研究工作,如2013年初,廣東省教育廳啟動職業教育標準研制工程,首批推出9個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制,并于2014年9月開展第二批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制申報工作。江蘇省于2014年1月以課題形式啟動了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
隨著中高銜接的試點,中高銜接課程開發在全國廣泛開展。但在實際開發建設過程中,面臨不少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政府主導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課程體系建設還屬于院校的自發行為,課程體系建設水平不高,相同專業的中高銜接課程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二是企業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不高,課程建設院?!耙活^熱”的格局尚未打破,直接影響了課程建設的水平。三是中職學校與高職院校合作開發課程系的過程中,存在對照式路徑和下延式路徑兩種誤區,對照式路徑即把現有的中職課程體系與高職課程體系進行對照,然后通過對重復部分的合并或刪減形成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大多數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是按照這一路徑形成的;下延式路徑,即以高職課程體系為最終的目標基準,把其中一部分中職能夠承擔的課程下移到中職,形成中高職銜接的課程體系。這兩種誤區,都導致了課程及課程體系開發建設未能達到預期目標,課程開發建設存在邊建邊用、邊用邊改、隨意性較大的現象。四是學校與企業之間在課程開發建設中缺少互動,導致課程建設的內容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性,直接影響了建設水平。
二、中高銜接課程開發需建立的有效機制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需要從政府主導、企業參與、院校協同、校企互動等方面開展中高銜接課程開發機制研究,理順開發主體之間的關系,形成開發合力。
(一)政府主導機制。中高職銜接課程建設是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命題,需要政府在決策規劃、資源整合、平臺搭建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1.發揮政府決策規劃的主導作用,引領中高職銜接課程開發。政府是連接行業企業、中高職院校的紐帶和橋梁。政府的規劃決策是行業企業和院校發展的指南和保障。政府需要制定中高職銜接課程開發的相關政策,為職業院校、行業企業指明發展方向和提供各項保障,在重點區域先行先試的基礎上,逐步推廣和應用,保障課程開發成果能夠實現共享共用。2013年初,廣東省教育廳啟動職業教育標準研制工程,首批推出9個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制,并于2014年9月開展第二批中高職銜接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研制申報工作。江蘇省于2014年1月以課題形式啟動了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這些舉措有力推動了兩省的中高職銜接工作。
2.發揮政府的資源整合作用,助推中高職銜接課程開發。在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各個院校憑借自身力量開發的課程體系可能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不同的院校可能開展相同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導致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各個院校自行開發的課程體系在帶有自身的特色同時,也可能存在自身不足;三是各個院校在課程建設方面的專家型人才參差不齊。為此,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整合各院校在人才、課程及各自特色等方面的資源,形成合力,共同開發課程,既能夠避免重復建設,又能夠吸納共享各院校的課程特色,還能夠集聚各院校的開發人才。
3.發揮政府平臺搭建作用,統籌協調課程開發主體之間的關系。在決策規劃、政策制定、資源整合的前提下,政府需要為課程開發搭建工作平臺,協同行業企業、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共同開展課程開發工作。如廣東省通過招標、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開展專業和課程標準建設,委托建設單位借助政府資源和力量搭建工作平臺,統籌協調了各方關系,形成了建設合力。
(二)企業參與機制。由于國家政策激勵機制不足、校企合作中的利益激勵機制不足、參與職業教育活動中的決策權激勵機制不足、參與職業教育績效評估機制不足等原因,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一方面缺乏參與職業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缺少在職業教育活動中的話語權。從院校的角度,可以從以下方面促進企業參與的積極性,落實企業參與機制。
1.遴選合適的企業,共同參與中高銜接課程開發。課程開發需要企業的深度參與,企業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與院校一起共同研究人才培養需求,共同研究人才培養需求與實際之間的差異,共同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共同開發教材及教學資源。因此,學校需要遴選具有社會責任感、與院校具有緊密合作關系、具有一定的行業地位的企業。企業選擇得當與否直接決定了課程建設內容的質量高低。江蘇省中高銜接課程體系開發研究課題,明確要求中職學校、高職院校和企業三方共同申報,共同開發,體現了企業參與的重要性。
2.尊重企業話語權,充分發揮企業作用。企業作為職業人才培養的利益相關者,從本質上希望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能夠切合企業的實際需要,從而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因此,企業在參與課程開發過程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提出人才培養的建議,甚至會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過程提出異議。此時,職業院校應該充分尊重企業的指導意見,不僅賦予企業參與權,更要賦予企業決策權,讓企業切實感受到參與的榮譽感與成就感,認識到自身的言行會直接影響人才的培養,從而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和責任心。
3.發揮企業的診斷作用,讓行業企業走進院校。人才培養過程直接決定了人才培養的結果。職業院校要主動向社會開放、向企業開放,讓企業走進學校,把脈人才培養環節,診斷人才培養過程,開出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方子”。在中高職銜接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職業院校不僅要對行業企業開展調研,同時也要邀請行業企業走進學校,蹲點開展調研,開展人才培養需求與培養實際的契合度分析,提出改進的建議與策略,為課程開發提供“一手”材料,從而提高課程的科學性、實用性和發展性。
4.在課程體系中滲透企業文化,讓企業理念融入課程體系。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文化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層次。在中高銜接課程中,如果能夠融入企業文化,嵌入企業的內訓內容,不僅可以弘揚該企業的文化,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減少企業內訓時間和成本,而且可以為畢業生就業打下基礎,學生的學習目的性、職業傾向性與企業面向性將更為明確。
(三)校企互動機制。學校與企業的良性互動是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搭建互動平臺、建立校企相互滲透機制、形成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構建績效評價機制是校企互動的有效保障。
1.搭建校企互動平臺,開展經常性的互動交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前提是學校與企業、教育與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在經常性互動的基礎上,學校與企業間才能夠溝通有無,需求對接,才能在交流中形成合作意向和開展實質性合作。搭建互動平臺是校企之間開展經常性互動的有效保障,校企互動平臺可以是學校戰略指導委員會、校企合作研討會、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緊密型平臺,也可以是政府主導的職業教育集團等松散型平臺,還可以是學校與緊密型合作企業圍繞合作項目形成的點對點平臺。
2.建立校企相互滲透機制,實現企業專家與院校教師之間的有序流動。校企合作走向深度合作的標志是從簡單項目合作走向人員的相互滲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人員滲透包括企業管理人員與院校行政人員的流動、企業專家與院校教師的流動、學生與員工的流動等。其中,企業專家與院校教師的流動是核心。目前,院校教師流通到企業比較常見,而企業專家流通到院校的現象比較少見,而這一環恰是最為關鍵的一環。企業專家不僅可以為院校帶來企業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方法、企業的真實項目、企業的培訓課程等,而且能夠為課程體系的優化和教學資源的建設提供資源,還可以帶來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在企業理念和要求下開展教學,培養的人才更能貼近企業的需求。
3.完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機制,形成企業主導的質量監控體系。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標準應該是企業用人的標準,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最終要靠企業來檢驗。形成企業主導的質量監控體系是實施有效質量保障的基礎。職業院校在質量保障機制建設上需要突破自擬、自定、自查的局限,不僅要引入企業參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更要充分尊重企業的意見,形成企業主導的質量標準,由企業對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進行監控,并根據監控結果及時修正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完善院校人才培養舉措。
4.構建項目績效評價機制,開展校企聯合績效評估。項目績效評價是對項目決策、準備、實施、竣工和運營過程中某一階段或全過程進行評價的活動。在課程開發建設項目中,需要引入項目績效評價機制,由學校和企業對項目的全過程聯合開展項目績效評估。項目評估主體包含學校和企業兩個方面,但不能囿于項目合作的學校和企業,要引入第三方企業和學校,圍繞課程體系所涉及的人才培養需求、過程實施、可能的培養結果等方面開展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進一步修訂完善課程體系。
(四)院校協同機制。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的開發涉及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開發需要在領導層、開發層、實施層、監督層建立穩定機制,促進院校協同。
1.院校領導層的協同是中高銜接課程開發的保障。院校之間的協作首先是領導層的協作,領導層達成協作意向并保證協作實施是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開發建設的有力保障。中高職院校領導要共同把握研究方向,監管研究過程,把關研究成果。領導層要定期開展交流和研討,及時發現和解決研究過程中的問題,保障研究工作按時保質完成。
2.院校開發層的協同是中高銜接課程開發的基礎。開發層具體負責中高職銜接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工作,主要由專業教研室、相關系部在教務處的指導下開展工作。開發層的協同程度越高、工作開展越細致,交流活動越深入,開發出的課程越科學。院校開發層之間要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建立定期交流機制、協同辦公機制、深入研討機制,在互通有無、求同存異、共建共享的原則下開展工作,為課程開發奠定基礎。
3.院校實施層的協同是中高銜接課開發的導向。實施層是院校課程體系的實施機構,一般為教務處和相關系部。實施層負責開發的課程在實際教學運行中的運行試驗,是檢測課程科學性、合理性的重要一環。在課程試驗(下轉第79頁)(上接第64頁)性運行中,實施層要及時加強溝通,協調解決運行中出現的問題,總結并提出課程的改進方案,為課程的修訂完善提出建設性意見。
4.院校監督層的協同是中高銜接課程開發的指南。監督層為中高職院校的質量保障機構,中職學校一般為督導處負責,高職院校一般為教務處或獨立設置的質量辦公室負責。監督層負責課程試驗性運行的質量監督,及時從學生、教師以及教學管理人員中收集質量監控信息,并加以匯總整理和分析總結,形成對課程運行質量監控的意見和建議,并反饋給課程開發組修訂完善。
【參考文獻】
[1]徐國慶.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計[J].江蘇高教,2013(3)
[2]林翰雄.行業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激勵機制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4(11)
[3]項目績效評價[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5428.htm?fr=aladdin
【基金項目】江蘇省2014年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立項課題(201413)
【作者簡介】孫 建(1975- ),男,江蘇如皋人,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高教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與管理。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