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海
摘 要:構建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發揮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根據國務院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精神,結合地方高校自身發展的條件,從地方高校的定位與發展、培養方案等方面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進行分析,提出要在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指導下,制訂培養方案,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合理實施分流教育,注重綜合素質培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
關鍵詞: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復合型應用人才;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C961;G64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3-0005-02
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總格局中占據了絕對的主體地位,但由于受到歷史的、區域的、政策的及自身發展的各方面條件的局限,地方高校在中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始終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地方高校如何定位,如何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優勢,如何積極拓展社會服務功能,培養大批適應性強的高素質人才,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驅動作用,不僅是地方高校自身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成為影響和制約區域經濟、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
地方高校必須抓住機遇,緊緊圍繞地方和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以地區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為導向,調整辦學思路,堅持科學發展,提升質量、發掘特色,合理定位發展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調整人才培養專業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不斷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一、合理定位找準方向,創造特色尋求發展
據統計,至2006年底,全國2286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共計107所,其余的2179所普通高校為地方高校,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95.3%。地方高校要改變目前的狀態,必須走有別于部屬院校的辦學路子,積極探索、創建自身的辦學特色,突出自身的辦學優勢,以實現地方高校的持續、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高等教育的發展“要區別不同的地區、科類和學校,確定發展目標和重點。制定高等學校分類標準和相應的政策措施,使各種類型的學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層次上辦出特色”。發展區域高等教育,地方大學辦出地方特色,按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發展高等教育,是地方社會文化差異的需要,是地方經濟結構特殊性的需要,也是地方大學的使命。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曾經說過:“一流大學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關鍵在有特色,并把特色發揮到極致。”特色是地方高校的發展之本,有了特色,才能開拓發展空間,形成發展優勢,創造發展機會,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高校之林中脫穎而出,求得發展。
我國一般地方高校尤其是同類型地方高校,在辦學理念、培養目標、辦學模式等方面“同構性”特征明顯,不但缺乏多樣性和競爭力,而且自我發展的動力也嚴重不足。各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上,“往往用單一本科層次畢業生去滿足各項建設事業對不同層次和規格專門人才的需要”。這種長期以來的學術化、研究型的價值追求不僅沒有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加快而有所淡化,反而在近幾年高等學校規模擴張中進一步升級,也使人才層次日益趨同化,“變成千軍萬馬過一條綜合化、研究型的獨木橋,這與社會、國家的需要是不一致的”。對一所大學來說,有個性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活力,才能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個性化的發展模式,是一般地方高校提高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選擇。
地方高校在制定學校發展戰略和確定目標定位時,應有區別地選擇適合自身發展的辦學類型、辦學層次和人才培養規格與規模。作為地方高等院校,要創新思想思路,指導辦學實踐;創新體制機制,激發辦學活力;創新人才工作,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創新人才培養,提高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創新教學管理,提高教學工作水平;創新科研工作,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創新社會服務,提升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水平。因此,地方高校要創建辦學特色,必須立足地方特色,凸現地方特色,服務地方特色。
二、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打造學生綜合素質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實現高等專門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的總體設計藍圖,是學校組織各種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在制訂和修訂培養方案時,要杜絕簡單模仿甚至照搬其他學校的做法,就要根據學校自身的辦學歷史、教育資源、生源質量、學校定位和服務面向等實際情況,在滿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將學校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教改成果集中反映到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確保培養方案的適應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1. 轉變觀念是制訂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前提
高校編制人才培養方案往往強調遵循教育自身規律,偏重于專業人才的學術水準和課程結構的完整性,而用人單位則偏重于人才的使用價值和職業能力,注重使畢業生盡快成為崗位上的熟練技術人才。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修訂首先要找準在新形勢下人才培養方案存在的問題,轉變觀念,結合時代的發展,使學校人才培養在遵循自身規律和適應社會需求之間尋求一個合理的平衡。將教育的重心從學歷教育本位轉移到能力本位上來,在教學過程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為側重點,加大知識融通能力的培養。
2. 把握原則是制訂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關鍵
針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共性問題,在制訂和修訂培養方案時應注意以下原則:體現共性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學術與職業性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學與人文相結合、專業與行業相結合的原則。地方高校應堅持圍繞培養目標,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徹全面發展的人才觀,堅持重基礎、重應用,加強實踐教學,加強道德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提高。
3. 改革創新是制訂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出路
(1)要集思廣益。在培養方案的論證上,高校應通過召開用人單位、教育專家、學科專家、畢業生座談會,共同研究論證,確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活動、能力培養等內容,使培養方案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2)強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包括課程實驗、綜合型實驗、課程實習、課程設計、集中實習、社會實踐、學期論文等內容。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科技服務、志愿服務,或知識咨詢等活動;在假期中,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各種培訓等,按照社會實踐管理辦法進行考核,作為必修環節納入人才培養整體方案之中。
(3)加大綜合素質訓練。在學科教育和通識教育的基礎上,充實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就業教育的內涵,保障人才培養的適應性;針對目前很多行業已經實行崗位資格證制度,為在校學生開設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證書的培訓工作;積極支持學生參加學科大賽,參與科研項目,激發學生強烈的創新與進取意識;針對社會對人才知識的復合性需求,體現復合培養理念,使基本理論、基本素質與專業能力合理復合,專業間交叉復合,實現理工復合,工管復合,文理滲透。
三、構建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我國社會職業技術崗位的分工不同,行業和地區之間存在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學校辦學基礎、辦學條件的差異,決定了人才培養任務的不同。因此,地方高校要根據自身條件,自主構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學校辦學實際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培養出受社會歡迎、有特色、高質量的人才,創出學校的聲譽和特色。
1. 以課程的不同組合形式,形成基礎平臺+模塊的培養模式
“平臺”是指由通識課程和學科基礎課程共同搭建的課程平臺。“模塊”是指專業和專業方向構成的可以靈活生成的課程組合。平臺教育屬于普通教育階段,模塊教育屬于專業教育階段。普通教育階段集中進行大學本科的通識教育,著力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質、思想方法、學習能力、公民道德等。專業教育階段可著力培養學生寬厚的學科基礎理論、基本實踐能力、基本專業素質和熟練的專業技能,以及拓展非本專業技術業務能力等多種能力。
該模式是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普通教育與寬口徑的專業教育結合,以社會需要為基準的多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模塊的設置,可以充分地體現課程設置與組合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可以更靈活地根據市場需求做出適時的調整,生成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可調整的模塊設置使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和職業適應能力,照顧了學生的興趣、需要和個性的發展,同時也滿足了用人單位的現實需要。
2. 體現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多元化,實行分層、分流的培養模式
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就業意愿都是不同的。學生群體的個性化、多元化,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也要依據學生知識、能力和個性的差異,分層教學,進行多層次、多規格、模塊化培養。分層培養的模式是為了使具有不同潛能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學校教育可在共性方面保證專業的基本規格,又可在個性方面體現分級教育的內涵,既不壓抑具有研究潛質的人才向研究型方向發展,又保證應用型主體規格培養的多層次需要,同時實現學校多元化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在保證人才培養的統一要求基礎上所進行的分流培養,是結合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及其差異,在進行了一個階段(通常是一年或者是兩年)的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學習之后,對學生培養實施的分流。需要指出,在分流培養實施過程中,既要貫徹科學發展觀,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志愿,充分注意個體特長,還要分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做好學生選專業、選課程的指導和專業調整工作。
3. 聯合培養模式
(1)產學合作聯合培養模式。為了加強實踐環節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國內一些大學在發展雙向參與同企業聯合辦學中,探索出了產學合作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這種模式通過企業和學校雙向參與,使學生以學習、實踐、再學習的形式,很好地實現了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對接,是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工程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的有效途徑。
(2)同國外大學聯合培養模式。經濟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加強國際交流、培養適應全球化的高素質人才。同國外聯合,可培養通曉經濟學、管理學、法律、法規和習慣,了解國際科技發展的水平和動向的人才。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要貫徹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精神,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育教學思想,結合自身實際和特點,創造特色,圍繞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應用人才的目標,在培養方案、學期安排、專業教育等方面,構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高等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結構的優化和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特別是為地方高等教育的進步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郝克明,汪永銓.中國高等教育結構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潘懋元.中國高等教育的定位、特色和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2).
[3]周應佳.關于地方高校發展的戰略思考與實踐[J].襄樊學院學報,2009(01).
[4]王明華.高校學期制變革:現狀、動因、問題與趨勢[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5]錢國英,徐立清,應雄.高等教育轉型與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