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玲
淺析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模式
文/孫玉玲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也是農民最主要的生活來源,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規模化經營,已成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關鍵,農村土地流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發生在農村的重要經濟現象,關系著城市化的發展進程,關系著耕地的保護與利用,也關系著國家的糧食安全,因此,土地流轉在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定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土地流轉;模式;對策
當前,隨著土地承包經營體制的改革與落實,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轉變,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速度快、規模大和方式多的特點。為了更好的實現農村土地流轉,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在外國,土地流轉被稱作“買賣、租賃、出租”等土地交易行為,土地流轉包含在土地所有權的流轉中,土地流轉表現為土地所有權在不同的經濟主體之間移轉。盡管土地流轉現象在各國普遍存在,但是我國土地流轉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存在差異。在我國,土地流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土地流轉,指土地所有權在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流動和轉移。狹義的土地流轉,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同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流動與轉移。目前,關于土地流轉多指狹義的土地流轉,即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流轉。
對土地流轉模式的不斷探索,創造出不同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比較典型的主要有下幾類:
1.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土地股份合作指在一定地域內的農民將自己所擁有的土地根據土地的質量進行折價后,作為股份投入到農業生產的股份合作社中,從中獲取利潤分配。它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通過龍頭企業,加強農戶與市場的聯系,使農戶及時掌握市場的信息,實現生產利潤最大化。但是,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企業傾向于追求經濟利潤的最大化,經常會改變土地的用途而將農用地轉變為非農用地。
2.分散流轉模式
分散流轉模式是目前最基本的土地流轉模式,這種流轉模式具有自發性,在這種模式下,土地流轉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所獲得土地流轉的相關信息也基本相當,流轉過程中的其他相關內容由流轉方根據平等自愿的原則來進行協商確定,因此,比較容易達成一致的意見,導致土地流轉的速度相對較快。但是,這種模式的問題在于土地流轉缺乏程序的規范性,很容易發生流轉糾紛。
3.土地承包經營權拍賣模式
土地流轉交易市場以公開招標拍賣的方式,一次性買斷土地若干年經營權,實現土地經營權的流轉。這種流轉模式引入了市場經營機制,有利于實現土地流轉的市場化。但是,土地承包經營權拍賣的前提是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價值進行鑒定,通過交易市場為農戶獲取最大利益。目前,我國對土地價值的鑒定機構和程序還不完善,導致土地承包經營權拍賣受到一定的限制,這給土地的順利流轉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我國新農村建設穩步前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活躍,土地流轉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實際流轉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1.農村土地流轉數量逐年增加
自農村土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學者們對農村土地流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總體上看,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2006年,全國土地流轉面積僅有5551.2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的比重為4.57% ;2009 年,流轉面積達1.06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的比重上升至12% ;2012年全國土地流轉面積高達2.7億畝,所占比重達21.5% 。可以看出,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數量持續增加,所涉區域和面積在不斷擴大。
2.不同地區農村土地流轉數量存在差異
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相應地,不同地區的農村土地流轉也將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從農戶承包農村耕地的規模來看,中部地區變化趨勢與全國變化趨勢基本保持相同,而東部和西部地區明顯較低,中部地區流轉規模較高。農戶經營耕地的面積越大,生活保障外可供支配的耕地數量就越多,同時規模化經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而更容易轉出或轉入土地。
3.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法律法規不健全
1986年頒布的《民法通則》和 1988年頒布的《憲法》都嚴格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2007 年頒布的《物權法》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通過轉包、互換、轉讓等方式流轉,未經依法批準,不得將承包地用于非農建設。”可以看出,中國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規范經歷了一個日漸完善的過程。但實踐中發現,我國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諸多法律法規的規定過于籠統,有關內容和程序又欠缺可操作性,導致土地糾紛和侵權行為經常發生。
1.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的各項法律法規,為土地流轉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各項法律法規,為農村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提供法律保障。同時,在實踐中要做好土地用途的管制,明確土地流轉的年限與用途,加強土地流轉的專項監督與管理,加大有關涉農法律法規的宣傳,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使其能夠運用法律來規范自身的行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充分發揮法律的保障作用,確保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穩步推進。
2.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除農民土地流轉的后顧之憂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創新的一大重要保障。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提供的保障農村社會成員基本生活而設立的一種社會救濟制度。這一制度讓農民意識到將土地流轉之后,其基本的生活仍可得到保障,無論土地怎樣流轉,土地的使用權始終屬于農民,這樣可以促使農民增加對土地的長期投入,消除農民土地流轉的后顧之憂。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體系
要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村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就必須要有完備的土地流轉市場。在農村土地流轉中,土地流轉信息供求在空間上分布不平衡,導致土地轉讓方與受讓方在信息交流上存在障礙,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土地流轉成本增加。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多種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建立健全專門的土地流轉交易市場,來提高土地流轉效率。
[1]車裕斌.中國農地流轉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2]丁璞,朱玉碧.農用土地流轉現狀及模式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08,(3).
[3] 梅琳.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