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 陽
高職院校辦學規模探析
文/宋 陽
本文通過對制約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相關因素的分析,對高職院校如何穩定招生規模提出意見建議。
經費;師資隊伍;圖書
隨著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國內各高職院校的在校生規模不斷提高。辦學規模的大小取決于教育成本的高低,受制于高職學院的師資、設備、場地等辦學條件,直接關系我院辦學經費的多寡,影響著我院的專業建設、教師的專業發展的水平及學院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科學規劃、穩定辦學規模對促進高職院校持續穩步健康有效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網絡公開信息,我國實現招生的高職院校有1341所,招生數348萬,在校生數1048萬,占高等教育總人數的41.2%。其中高職在校生最多的學校已超過兩萬人,高職院校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筆者所在的學校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之一,在校生規模保持在16000人左右。
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與辦學質量和辦學經費緊密聯系,適宜的辦學規模極大的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到2017年,國家將嚴格落實高職院校生均12000的費用,因此,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規劃與穩定已經成為各個院校面臨的頭等大事。
1.辦學規模受制于基本辦學條件
對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教發【2004】2號)的基本辦學條件指標,高職院校的基建設施、實驗實訓條件等辦學硬件指標基本達到國家標準。但在生均占地面積、生均教學行政用房、生均宿舍面積、生均圖書冊數等方面遠實際并未達到國家相關標準:高職院校生均占地面積應達到54m2,生均教學行政用房14m2,生均宿舍面積6.5m2,生均圖書80冊。按照文件的規定,除少數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外的普通高職院校實際上處于“因辦學條件不合格而限制招生”的境地。
高職院校雖然各項辦學條件在近幾年都得到了長足的改善,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辦學條件不足的局面。但在圖書、學生床位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且短期內因為經費無法保障,所以基本辦學條件無法改觀。
2.辦學規模受制于師資隊伍建設水平
近年來,各高職院校普遍加大了內涵建設的力度,對教師隊伍的引進及培養都下足了功夫,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師資短缺,生師比過高仍然是制約我院發展的現實問題。通過調查,山東省內的高職院校師生比普遍在25:1 到35:1之間,遠低于國家規定的18∶1的標準。
3.辦學規模受制于招生考試制度
在國家加快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制度成為限制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極為重要的因素。山東省內的高職院校的新生報到率維持在85%-95%之間,在往年高職高專的錄取批次中,可以保持110%的投檔比例,從而保證招生計劃可以完成。2016年,山東省招生考試院將各院校的投檔比例統一劃定為105%,造成相當部分的院校招生計劃未完成。招生計劃未完成而造成的缺額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
4.辦學規模受制于校園軟實力
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在進行“十三五”規劃時對辦學規模做了專項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校園軟實力對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的影響十分巨大。所謂校園軟實力,包括高職院校的社會聲譽、后勤保障、所在地區、就業質量及薪資待遇等,這些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的招生吸引力,直接作用于考生的報到率。軟實力強的學校,新生報到率就高,軟實力弱的學校,新生報到率就低。
1.科學分析學校現狀,補足辦學條件的短板
高職院校要穩定招生規模,首先要對學校進行科學的定位,只有定位科學了,學校自身的發展目標、戰略和路徑才能得到精準的計劃和嚴格的執行,這些都是高職院校辦出特色、發揮作用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礎上,對不符合要求的辦學條件,要多方籌措資金進行改善,首先要有一個總體規劃,從教育教學的角度出發,站在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做好總體規劃,穩步實施。
2.了解未來生源情況,適時調整招生政策
高職院校要充分掌握招生政策,全面未來3年到5年的中等職業院校、技工學校的生源情況,立足生源情況的分析,進一步豐富招生類型,增加高職院校與地方本科高校聯合培養、高職院校與技師學院聯合培養的招生形式的招生人數,確保招生人數。在高職校園的生源通過春季高考的“知識+技能”的評價方式、院校單獨考試、錄取的單獨招生為主要錄取形式的情況下,一定要想法設法增強招生吸引力,防止生源危機導致辦學規模無法保證,學校瀕臨倒閉,在招生專業的設置上,要適當減少招生專業的數量,向與市場需求聯系緊密的專業傾斜。增加校企合作專業,積極開展企業訂單專班培養,穩定生源數量。
3.優化專業設置,提升內涵建設
立足校情,緊密契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改造優化原有專業,打造一批精品專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用科學視野、理性的思考,花大力氣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工作水平,大力加強內涵建設,在校園的發展理念、文化建設、管理服務、專業建設、教育科研、教師素質、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上上層次、上水平,進一步突出辦學特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劉淑萍,吳小鳳.高職招生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4.
[2]李春玲.高等教育擴張與教育機會不平等——高校擴招的平等化效應考查[J].社會學研究,2010,(3).
宋陽(1983.12—),男,籍貫:山東威海,職稱:助教,研究方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