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嬌,周榮易,高衛萍
(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 210029)
【中醫方法學】
中醫學的認知方法
——取象比類法
王嬌嬌,周榮易,高衛萍△
(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 210029)
中醫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醫學,取象比類法是中醫學主要的認知方法之一,貫穿于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維之中,在中醫思維中起到“黏合劑”的作用,是物質與意識的結合部,同時也是中醫學講求“悟性”的關鍵。它在中醫學對人體生理學的認識、病因病機方面的認識、疾病的診斷、疾病的治療、中醫學方藥運用等方面發揮著指導性作用。從方法學上剖析中醫,有助于從邏輯上梳理和把握中醫,從而使中醫更易被理解和接受,進而對中醫學的學習和研究有所裨益。
中醫學;取象比類;病因病機;方法學;應用
中醫學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保障,它的存在依托于中國古代哲學,飽含辯證思維[1]。方法學是人類認知世界的工具和途徑,方法學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中醫學的發展是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指導下,逐步形成的一整套認識和研究人體疾病的方法。這些被總結出來的方法,又促進和推動了中醫學的發展,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中醫學“思外揣內”的方法學符合“黑箱理論”[2],而中醫學的另一種思維方法取象比類法,從中醫學誕生至今一直影響并有效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它是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和現象,與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進行比較,以此來認識疾病的一種方法,是中國先民樸素唯物主義辯證思維的體現,是中醫學重要的認知方法,只有充分認識中醫學的認知方法,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并進而發展它。
象是事物所展現出的現象,取象比類就是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和現象,與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進行比較,以此來認識疾病的一種方法。它是將自然辯證法與人體客觀實際相結合的認知方法,將自然現象與人體生理病理相聯系,從而對人體進行了解。如夏令之時天氣悶熱,趨寒就冷則熱減,對于人體的熱性疾病,《黃帝內經》“熱者寒之”的治療方法亦即取象比類的結果。
所謂比類就是比較和分類。比較是區別事物之間相同或不同、優勢或劣勢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把握“共性”和“個性”是比較的前提,而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的比較則是“比類”的核心。在對2種事物與現象進行比較時,必然要先掌握一種事物與現象的本質,然后與另一種事物進行比較,才能得出未知事物和現象本質的結論[3]。如《黃帝內經》“寒者熱之”與“寒因寒用”2種治療方法,只有首先了解人的正常生理現象這一本質,即人體自身是寒熱適中,沒有偏寒偏熱的差異,而疾病表現出來的癥狀或是畏寒怕冷,喜衣被熱飲,寒則不適加劇;或是體外雖有寒象而惡熱喜冷,拒衣就寒,得熱則適;根據正常人體生理特性這一本質,不難得出“寒因寒用”患者之“寒”的虛實真假。分類是一種歸納整理性的邏輯思維方法。分類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之上,通過比較才能找出事物之間的不同個性從而進行歸納整理。如中醫學的陰陽觀念,既有陰陽的大分類,又有陰陽之中復有陰陽的逐級分類,如白天屬陽,夜晚屬陰;而白天之中上午陽氣升騰屬陽中之陽,下午陽氣沉降屬陽中之陰;夜晚半夜陰氣聚集屬陰中之陰,下半夜黎明將至陰氣消散屬陰中之陽[4]。
2.1 在人體生理方面的應用
中醫理論指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精為基礎,氣為動力,神為主宰;而精、氣、神三者的關系,中醫將“燈油”與“燈光”進行比類取象,“燈油”如人之精氣,“燈光”是人之神的基礎,油滿則燈亮,油盡則燈枯[5]。《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取象比類思維的經典代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將肝心脾肺腎五臟與自然界的事物相比類,解釋五臟的五行五味等屬性。將四時自然界生物的活動規律來形象化解釋人體脈象的四時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蜇蟲周密,君子居室。”取象比類思維作為一種解釋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學,將人與自然密切聯系,從而構成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天人一體觀”。
2.2 在病因病機方面的應用
中醫學病因學說認為,人體之所以發病與外感六淫、七情內傷、風火痰瘀、戾氣疫毒等密切相關,邪氣侵犯人體,導致陰陽平衡失調、正氣虧虛而致發病[6]。《素問·生氣通天論》:“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氣為腫。”“風為百病之長”“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等諸多病因理論,都是取象比類思維的體現。如“風為百病之長”,大抵自然界之風四季皆有,春之微風,夏之暖風,秋之涼風,冬之冽風,合四時之氣,或寒或熱,或燥或濕,或夾有不潔之氣,或伴有花粉飛絮,都可以引起身體的不適,故有“百病之長”之說。關于疾病的病機,《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無不體現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關于疾病的傳變規律,中醫更是將這一復雜的規律用取象比類的思維形象化、直觀化。疾病的發生發展亦有四時輕重之不同,《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相對于一日而言,亦有“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之分。近來國外學者發表于 Nature Medicine雜志的文章初步證實,呼吸系統疾病的輕重與1 d時間的變化有密切關系,十分接近兩千多年前中醫提出的“旦慧、晝安、夕加、夜甚”的疾病輕重日節律,人體內存在與自然界相適應的“時鐘系統”[7]。
2.3 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中醫學對疾病的診斷,是取象比類和思外揣內2種思維方法的結合。根據病人的主訴采取望聞問切相結合的診斷方法,望形體審苗竅,聞聲音嗅氣味,問病史詳病情,切脈之長短虛實、弦緊滑數,無一不體現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靈樞·五色》:“以五色命藏,青為肝,赤為心,白為肺,黃為脾,黑為腎。”由此進一步比類“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以自然界中的五色來比喻五臟的病色。此外,取象比類思維將脈象理論與自然現象相對應,如《脈經》:“脈來沉滑堅如石,腎脈也;脈來如弓弦者,肝脈也”等。古之先賢有“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的論述,取象比類思維的熟練運用在疾病診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中醫學治療疾病的方法,亦是取象比類思維模式的用武之地。中醫學在確立治則治法及闡明藥物作用時常用取象比類思維。如陰虛型便秘采用“增水行舟”法;火熱上炎性疾病采用“釜底抽薪”法;熱秘采用“導龍入海“法等。在確立針灸的治則上,取象比類思維更是體現無余,如用日之晦明及月之盈缺的現象類比治法,確立“得時而調”的針刺法則。《素問·八正神明論》:“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疑。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在藥物命名和作用闡述上,如瀉青丸針對“肝臟色青”,瀉黃散針對“脾胃色黃”,瀉白散針對“肺金色白”等,都是運用取象比類法指導疾病治療的代表性指導原則。
2.5 在方藥運用方面
方藥運用是中醫取象比類法的集中體現。中醫方劑配伍講求君臣佐使、君君臣臣的配伍理念,是從中國古代社會結構中比類得來的結果。方劑的命名也深受取象比類思維影響,如真武湯、白虎湯、玉屏風散。大抵真武乃北方水神,腎屬水,比類而補之;白虎乃西方之金神,虎嘯山林,不寒而栗,恰合本方瀉陽明實熱之功,故有此名。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也有取象比類的影子,如味酸入肝能收能斂,味甘入脾能和能緩;花類藥多具有升浮的特性,而種子類藥則多具有沉降的功能,藤類藥多能舒筋活絡,礦物類藥多能重鎮收斂。因花類藥質輕能浮,種子質重易降,藤如人之筋脈,礦物類質重沉降。取象比類思維也廣泛應用于藥物命名,如擅治婦科疾病之益母草,能夠驅風解表的防風,形如白發長者的白頭翁等,諸多的取象比類思維不勝枚舉。
總之,取象比類法是自然辯證法和人與自然相聯系的思維觀念相結合的產物,它從方法學上闡釋自然界樸素純真的基本規律。中醫運用此認知方法解釋人體復雜的生理病理現象以及疾病發生發展和診治規律,取象比類思維滲透到中醫的各個環節,是認識中醫的切入點。這種形成于兩千年前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將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思維進行發散擴大,將不同事物從外在和本質多方面聯系起來,是邏輯學上的一大成就。取象比類法應用于中醫學使之變得易于理解、形象生動,不僅將哲學的辯證思維與中醫理論結合起來,更將自然、社會與人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醫學獨特的認知方法,為中醫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 任秀玲.論中醫學的思維方式[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4,29(1):25?28.
[2] 顧萍.黑箱理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2):66?68.
[3] 李光亞.淺談比類取象法在中醫學中的應用[J].山西中醫,1999,15(1):53?54.
[4] 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0.
[5] 王莉,孔蕊,張振風.從古代精氣神理論探討人類生命觀[J].中醫藥文化,2010,10(5):17?20.
[6] 李海玉,盧紅蓉,陸廣莘.中醫學“病因”概念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7):980?982.
[7] David Ray,Andrew Loudon,Julie Gibbs,et al.An epithelial circadian clock controls pulm?onary inflammation and glucocorticoid action[J].Nature Medicine,2014,20(8):919?928.
R222.19
:A
:1006?3250(2016)10?1317?02
2016?03?24
王嬌嬌(1988?),女,河南濟源人,碩博連讀研究生,從事中醫眼科學的臨床與研究。
△
:高衛萍,Tel:13057671767,E?mail:gao?weip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