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忠玉 陳 普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文化背景下傣族醫藥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利用
段忠玉陳普*
云南中醫學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作為傳統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傣醫藥目前面臨著可持續保護利用的危機。對于傣族傳統醫藥的保護,基本原則應該是“活態”、“生境”、“文化”和“可持續性”。在具體發展的路徑上,應優先考慮傣族傳統醫藥的綠色生態和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與現代醫藥相融相生。
【關鍵詞】傣族醫藥;文化遺產;可持續性;保護利用
傣族傳統醫藥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傣族人民最初為了滿足生存需求,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經過不斷反復的生活實踐總結出來的防病、治病的醫藥經驗。傣族傳統醫藥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南部和西部,與“萬物有靈,靈靈相通”的原始宗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關系密切,“四塔”、“五蘊”、“三盤學說”、“雅解學說”、“十大傳統治療方法”是其理論特征和治療特色。傣族傳統醫藥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觀念,展示出良好的人文關懷和醫患溝通。
然而,筆者通過進一步的田野調查研究發現,有著無與倫比的醫學和文化價值的傣族傳統醫藥目前卻面臨著可持續保護利用的危機。近年來,對傣族傳統醫藥的保護也被相關部門提上議事日程,對其進行有效保護的緊迫性進一步凸顯出來。
1傣族傳統醫藥文化可持續保護利用的緊迫性
1.1年輕人的外出與傳統醫藥技藝后繼泛人在一些邊遠傣族村寨,許多年輕人都外出找工作賺錢,不愿意跟父輩們學習傣族傳統醫藥知識和技能,其主要原因是學習傣族傳統醫藥在村寨中行醫收入過低,還須經常上山挖藥,且一去就是兩三天,其付出與所得比較相差甚遠。例如西雙版納勐臘縣勐捧鎮曼聽村巖階勐摩雅,已經77歲高齡,擅長治療精神分裂癥、濕疹、腸胃道疾病、胃痛、婦科病等,每個病人5~10元/天的費用,其子女都沒有繼承學習;曼龍村的康朗龍摩雅,擅長治療心慌、心悸、胃痛、風濕等疾病,還自制一些傣藥藥丸,配置四塔丸藥,調節人體四塔,治療每個病人一般是10元/天,無傳承人(兩位摩雅情況均為2015年11月筆者田野調查資料所得)。
另外,于1999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規定民族醫、民間醫和西醫需要通過統一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方能行醫。出于保護和搶救民族醫,國家對其考試辦法和內容另作規定。但對于大多數傣族傳統民間醫生和其傳承人來說,他們受過學校的教育少,漢語水平很低,考試很難通過。
1.2傳統醫藥文化瀕臨滅絕隨著村民生活水平提高,電視電影互聯網的普及,村寨傳統傣族文化發生了變遷。令人擔憂的是,文化的變遷使一些傳統逐漸消失,如過去傣族男孩必須進寺廟當幾年和尚,并學習傣族文字和文化,而現在很多年輕人不再被強制要求去寺廟,或者只是象征性地當幾天和尚。越來越多的民間醫療技藝慢慢退出了舞臺,傣族文字和文化變得越來越陌生。勐海縣曼槍村巖某摩雅擅長用“口功”給人拔牙,在2015年7月筆者打算前去訪談前一個月去世,只留下生前為別人拔下的一盆牙齒,沒有傳承人,意味著他的“口功”拔牙技藝隨著他的離世而消失。
2傣族傳統醫藥文化可持續保護利用的基本原則
傣族醫藥(睡藥療法)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或稱為無形文化遺產(intangible heritage),又叫作活遺產(living heritage),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形式,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空間。其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體現。通過仔細解讀可以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強調幾個概念,即“活的遺產”、“不脫離當地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與之相關的文化空間”及“世代相承”。這些概念所透露的信息已經顯示出大致的保護原則,即“活態”、“生境”、“文化”和“可持續性”。
2.1活態傣族傳統醫藥產生的初衷和發展的目的是為人們解除病痛,對其保護方式上只對其如實記錄下來,或是將其中一部分做成標本放進博物館或編成文字或數據庫化,這種固態的保護方法只會將其窒息而亡。傣族醫藥是“活”態的,如果它不能用來為人們祛除病痛,那么醫藥的特色就不復存在,遺產也就變成了“死”遺產,更說不上發展。因此,我們應該提高傣族當地民間醫生從事和傳承傣族醫藥的積極性并使其有所收益,在這一過程中實現文化活態的傳承。
2.2生境生境(habitat)一詞是由美國Grinnell(1917)首先提出,其定義是生物出現的環境空間范圍,一般指的是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環境。從空間屬性看,傣族醫藥具有天然的不可遷移性,傣族醫藥無法脫離傣族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否則就不能保持其特色,所以要堅持生境的保護原則。傣族人對傣醫藥有著最深刻最真摯的感情和認知,是保護和傳承傣醫藥最重要最忠實的參與者和執行者。保護生境包括了對與傣醫藥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全部因素的共同保護。
2.3文化傣族醫藥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傣族傳統文化。文化信仰是傣醫藥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化動因,所以對傣醫藥的保護,還衍生出整體性保護的原則,既包括對傣醫、傣藥、生境的保護,還包括傣族當地民眾的宗教信仰、民俗禮儀等文化的保護。
2.4可持續性傣族地區藥用植物豐富,正如俗話說的“一屁股坐下去三顆藥”,但由于生存的壓力,一些地方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大量種植橡膠和香蕉,結果帶來藥物減少、土地退化等環境惡化的問題。這樣的“發展”是不值得的,透支了后代對傳統醫藥資源的利用。實現傣族傳統醫藥的可持續性保護,就是能夠“代代相傳”,維持一種長久的保護和利用的狀態。
3傣族傳統醫藥可持續保護利用的路徑和方向
在傣族傳統醫藥文化可持續保護利用的基本原則下,結合傣族醫藥的特點,在具體傳承發展路徑上,應優先考慮傣族傳統醫藥與現代醫藥相融相生和傣藥的綠色生態發展。
3.1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與現代醫藥相融相生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TO)提出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人體生理健康,而且必須包含該人在當時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都處在一個較完滿的狀態。這個定義考慮到了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狀態。西醫的X光透視、CT等先進科學的檢查手段是傳統醫學無法企及的,但西醫費用高、多選擇手術、打針、輸液,關注更多的是人的疾病(disease),一種生理學上的失常或病理狀態的醫學判斷,較少去關注人的病患(illness)和患病(sickness),即人的主觀狀態和社會狀態,西醫并不能解決人類的所有健康問題。所以結合西醫先進檢查手段,傳統醫療和民間醫療的實際功能和效果能夠發揮到最好。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嘎灑鎮曼棟龍村巖叫勇老傣醫已經有三四十年的行醫經歷,口碑很好,在他的小診所,每天都有不少患者前來就診,大多是摔傷骨折病人。這些患者都到西醫院,如景洪市人民醫院拍片后前來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巖叫勇老醫生根據患者損傷部位、受傷程度,邊用水按摩患者傷處,邊用祖傳的口功吹氣,有效減輕患者疼痛,進行治療。一般的骨折兩到三周就能康復,嚴重一些的骨折需要二個月左右恢復。省內外不少患者慕名而來,摩雅也取得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收益。越來越多的當地村民也因此感到了傳統醫療技藝的價值,從而激勵他們繼續選擇一些傳統醫療方式,這為傣族傳統醫藥知識的續存提供了動因和動力。
3.2綠色生態的傣藥持續性發展“綠色”的代名詞是“安全”或“自然”。傣族傳統醫藥尊重生態規律,采用天然藥物、綠色食品、傳統技藝和心理調適等來完善人的體質,恢復健康。摩雅所用的藥物主要來源于西雙版納地區天然生長的綠色植物,主要以生藥部分入藥,最多用水煮一下,沒有深加工,用完藥后不影響患者的身體,是一種傳統的、無損傷的自然療法。要使傣族傳統醫藥傳承下去,綠色生態的傣藥至關重要。應該提倡傣族人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傳統傣藥品種,同時通過人工栽種和培育常用傣藥品種,讓傣族人民嘗到甜頭,獲得傳承和保護傣醫藥的積極性,使其達到活性保護,維護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劉斌,張婷,張超.從傣醫傳統療法看傣醫學傳承與發展的方式[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0,(10):53-55.
[2]鄭進,楊梅,王寅,等.傣醫理論研究的現狀及思考[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07,(8):22-24,37.
[3]徐義強,李凱冬.農業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保護與開發芻議[J].農業考古,2013,(1):279-281.
[4]金露.游走于有形與無形之間的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分類、特征和關系[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2,(2):36-4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醫學人類學視野下傣族傳統醫藥的傳承與保護研究”(14BMZ059)階段性成果;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社科類重點項目“傣醫藥傳統文化傳承的人類學研究”(2014Z115 )階段性成果;云南民族醫藥保護與產業發展研究基地重點課題“傣醫外治法的挖掘與整理研究”(JD2015ZD09)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段忠玉(1979-),女,漢族,云南南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醫學人類學。通信作者:陳普(1978-),男,漢族,云南宣威人,高級實驗師。主要從事民族醫藥研究及實驗教學工作。E-mail:chenynkm@126.com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9-0004-02
(收稿日期:2016.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