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紅 袁愛玲
1.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醫院護理部,江西 靖安 330600;2.江西省銅鼓縣人民醫院內三科,江西 銅鼓 336200
?
心理護理干預在自發性氣胸44例中的應用
鄧永紅袁愛玲
1.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醫院護理部,江西靖安330600;2.江西省銅鼓縣人民醫院內三科,江西銅鼓336200
【摘要】目的:觀察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在自發性氣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收治的自發性氣胸患者共89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為45例和44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疼痛、焦慮、抑郁評分及疼痛持續時間等指標。結果:觀察組疼痛Ⅲ級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疼痛持續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SAS、SDS評定“重度”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自發性氣胸患者實施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情緒,簡單易行。
【關鍵詞】系統化心理護理; 自發性氣胸; 應用效果
自發性氣胸(Spontaneous pneumothorax,SP)是指多種原因導致肺組織與臟層胸膜破裂,或肺表面的肺大皰破裂以及支氣管內空氣逸入胸膜腔。多發生于男性青壯年,發病率約為7.4~18/10萬人,病情發展迅速,如未得到及時救治可發展為窒息甚至死亡[1-2]。自發性氣胸的護理對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3-4],我院對自發性氣胸患者實施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旨在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提高生活質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自發性氣胸患者共89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自發性氣胸的診斷標準[5]。對照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34~56歲,平均年齡(42.3±4.7)歲;病程3~24月,平均病程(15.26±6.16)月;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4人,支氣管哮喘8人,COPD 7人,慢性支氣管炎13人,其他疾病3人。觀察組男25人,女19人;年齡32~57歲,平均年齡(44.6±5.2)歲;病程4~27月,平均病程(16.01±6.72)月;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2人,支氣管哮喘6人,COPD 9人,慢性支氣管炎9人,其他疾病8人。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在接受自發性氣胸緊急處理后,待病情平穩,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吸氧、心電監護、限制活動,護理人員及時觀察閉式引流器固定效果、穿刺處是否有皮下氣腫及出血,關注引流瓶內液體性狀與量。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給予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包括:①情緒調節:根據不同患者情況采取開導、聊天等方式調節患者焦慮、緊張的情緒。②知識宣教:向患者講述自發性氣胸的發病原因、治療及預后,以及治療過程需要注意的事項,可能發生的并發癥等,加強患者對自發性氣胸的了解,緩解患者因為無知帶來的恐懼。③心理行為誘導訓練:對于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疼痛,護理人員應誘導患者穩定情緒,采用引導性語言,增加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④目標定位:鼓勵患者勇敢面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疼痛,預防出現焦慮、抑郁,采用鼓勵性的言語使患者保持積極心態。⑤睡眠誘導:對患者體位進行指導,教會患者呼吸技巧,可緩慢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配合舒緩的音樂,但禁止服用誘導睡眠的相關藥物,以防出現呼吸機麻痹等不良反應。
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疼痛程度、持續時間,焦慮、抑郁等指標變化。疼痛程度采用主訴疼痛分級法[5]:Ⅰ級:疼痛可以耐受,且不影響睡眠與正常生活。Ⅱ級:疼痛較為明顯,主動要求服用止痛藥,睡眠及生活受到干擾。Ⅲ級:疼痛非常劇烈,難以忍受,出現被動體位或瀕死感,需服用止痛藥緩解。焦慮與抑郁評分采用SAS、SDS量表[6],評分在50~59分為輕度焦慮、抑郁,60~69分為中度焦慮、抑郁,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抑郁。

2結果
2.1兩組患者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比較觀察組疼痛Ⅲ級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且疼痛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表1 疼痛程度及持續時間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比較由表2可知,對照組重度焦慮、抑郁的人數明顯多于觀察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SAS、SDS評分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3討論
自發性氣胸患者病情發展迅速,患者表現為劇烈疼痛、呼吸困難等。本研究采用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患者自述疼痛分級中,疼痛Ⅰ級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并且疼痛持續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這是由于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符合現代醫學社會-心理-醫學模式。心理護理干預從多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是在心理學原理指導下,朝著預期目標發展,促進患者盡快恢復的一種護理模式[6]。
系統化心理護理模式主要包括語言與行為誘導,達到轉移患者注意力,分散其對于疼痛的關注,最終達到提高疼痛耐受性,緩解焦慮及抑郁情緒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合理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以使患者副交感神經興奮,可以緩解肌肉的緊張性,減慢心率,使患者處于生理及心理較為穩定的狀態,同時,還可以減輕免疫應激相關反應[7-8]。本研究采用情緒調節、知識宣教、心理誘導等多種護理方法入手,達到較好的護理效果。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分級中重度焦慮、抑郁的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說明心理護理干預對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非常重要。患者表現為焦慮、緊張、不安等,多源于對自身病情的不了解,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與顧慮,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9]。
綜上所述,對自發性氣胸患者實施系統化心理護理干預有較好的護理效果,減輕疼痛等不適,調節患者的情緒,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護理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葉和蓮.護理干預對自發性氣胸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臨床護理,2015,7(4):304-305.
[2]魏喜玲,張麗,吳彩云.自發性氣胸的護理[J].河北醫藥,2010,32(18):2619-2620.
[3]吳新萍.護理干預對自發性氣胸患者術后疼痛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2):277-278.
[4]馀遵迪, 何長清.自發性氣胸診斷方法的評價[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1993,13(10):618.
[5]史雯.心理干預對自發性氣胸患者焦慮和疼痛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15,16(4):79-80.
[6]段泉泉,勝利. 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09):676-679.
[7]嚴杰.綜合護理干預對自發性氣胸患者心理及療效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4):18-19.
[8]張文學,石林.自發性氣胸患者運用整體護理模式的心得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06:172-173.
[9]董賢明.自發性氣胸42例臨床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9,11:68-69.
【中圖分類號】R56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9-0123-02
(收稿日期: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