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湉 凌秋平
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廣東 深圳 518112
?
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危險因素相關性分析
鄒湉凌秋平
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廣東深圳518112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MD)合并急性腦梗死(ACI)的危險因素。方法: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80例T2MD合并ACI(發病2周內)患者為病例組,入院后實施NIHSS評分,并分為小卒中組(NIHSS≤3分)和大卒中組(NIHSS>3分),另選同期在內分泌科就診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記錄兩組患者的性別、高血壓病史等,同時給予影像學檢查、生化檢查等,對檢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性別、高血壓、頸部血管狹窄、HbAlc、Fbg是T2MD合并ACI的危險因素,其中,性別和HbAlc是獨立危險因素。結論:在T2MD患者中,尤其是女性,需合理控制血糖,從而有效預防ACI的發生。
【關鍵詞】急性腦梗死;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相關性;NIHSS評分
糖尿病(MD)屬于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尤其是T2MD[1]。據相關統計結果顯示,到2010年,全球MD患者高達2.85億,嚴重危及人類身體健康[2]。T2MD合并ACI患者,其癥狀重、預后效果差,死亡率高,給患者的生理、心理帶來嚴重負擔,而且還會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3]。因此,研究T2MD合并AC的相關危險因素,加強預防,成為MD防治的一個重要課題。在2010年,糖尿病指南將HbAlc≥6.5%列為T2MD的診斷標準之一,其重要性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6]。NIHSS是評價急性卒中病情嚴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MD是腦梗死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本文主要分析T2MD合并ACI危險因素相關性以指導腦卒中的一級預防,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80例T2MD合并ACI患者為病例組,另選同期在內分泌科就診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對照組。診斷標準[4]:①病例組所有患者均行頭部CT診斷、MRI檢查確診為腦梗死;②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靜脈血糖在7.0mmol/L以上,任意時刻靜脈血糖在11.1mmol/L以上。排除標準:①年齡在18周歲以下;②研究近兩周內行腦部手術;③合并嚴重肝腎疾病或心臟疾病。
1.2方法
1.2.1問卷調查詢問患者的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高血壓病史、生活習慣等。
1.2.2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估[5]病例組患者入院后,均行NIHSS評估,根據評分情況,分為小卒中組(NIHSS≤3分)和大卒中組(NIHSS>3分)。
1.2.3生化檢查患者入院當天或第二天早晨,在空腹狀態下取血液標本,采用全自動化生化分析儀檢測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紅蛋白(HbAlc),并采用凝固法檢測血漿纖維蛋白原(Fbg);采用快速血糖儀檢測患者一天7次的血糖波動情況,包括早餐前、早餐后2h、午餐前、午餐后2h、晚餐前、晚餐后2h、術前血糖。
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量資料先進行正態性檢驗,若果符合正態,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如果為偏態資料,用中位數加減四分位間距表示,經對數轉換,若仍為偏態時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對相關因素分析應用有多因素Logistic回歸,P<0.05時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病情相關因素對比分析與對照組相比,病例組11個危險因素中,有5個(性別、高血壓、頸部血管狹窄、HbAlc、Fbg)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危險因素的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病例組的NIHSS評分二分類分析病例組80例患者中,以11個因素中有統計學意義的5個因素(性別、高血壓、頸部血管狹窄、HbAlc、Fbg)為自變量,以NIHSS評分為因變量,根據入院時的NIHSS評分,分為小卒中組(NIHSS≤3分)和大卒中組(NIHSS>3分),實施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2MD合并ACI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性別、HbAlc屬于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在不同NIHSS評分組中,小卒中組45例,平均HbAlc為(7.26±1.44)%,大卒中組35例,平均HbAlc為(8.68±2.49)%,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病例組危險因素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3討論
據國內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在MD患者中,約有17.3%的患者合并腦梗死,并且成為MD的一個常見死亡因素,而在腦梗死患者中,MD合并ACI的比例約為20%~25%[7]。據臨床資料顯示,由于MD合并ACI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病死率,故而一旦MD患者出現并發ACI的現象,患者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也給臨床治療帶來難度[8]。鑒于此,要想預防MD患者發生腦卒中,需分析其危險因素。
T2MD合并ACI患者入院后,其空腹血糖升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是在HbAlc的測定中,其結果近8~12周血糖總體水平,故而不受血糖濃度暫時波動的影響,可以將其作為檢測MD控制情況的重要指標[9-10]。據國外相關研究顯示,空腹血糖控制不良與卒中的風險增加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但MD本身與卒中風險沒有相關性。但是,HbAlc與卒中具有密切聯系,據英國一項研究顯示,T2MD患者每升高1%的HbAlc,其發生致命性中風的幾率是1.37%。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例組患者的HbAlc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HbAlc是T2MD合并ACI的重要危險因素。此外,據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bAlc水平高的患者,發生非小卒中的風險性顯著高于HbAlc水平低的患者,前者是后者的1.864倍(見表2),研究結果與國外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MD患者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進而通過不可逆的糖基化終末產物的積累,影響動脈壁,產生毒副作用。
據已有研究顯示,性別是腦梗死的一個獨立且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在卒中患者中,男性比例明顯高于女性[11]。但本研究顯示,在病例組患者中,男性(62.50%)顯著高于女性(37.50%)。在T2MD合并ACI患者中,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與性別有關,女性MD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較男性更嚴重。
綜上所述,T2MD合并ACI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是性能和糖化血紅蛋白。因此,在T2MD患者中,尤其是女性患者,需合理控制血糖、凝血功能、血壓等,以有效降低ACI的發生率,提高患者預后水平,降低醫療費用。
參考文獻
[1]李英,王鑫.急性腦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 河北醫藥,2011,4(11):1627-1628.
[2]張敏,張翠云,張靜,等.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危險因素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4(30):7356.
[3]王熙然,裴育,李全民,等.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腦梗死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軍醫雜志,2010,13(4):570-572.
[4]王蕾,陳哲萌,陳浩,等.高血壓合并腦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硬化相關性研究[J]. 中華全科醫學,2015,15(8):1270-1272.
[5]曹靈,張真穩,朱妍. 血清視黃醇結合蛋白水平與2型糖尿病并發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 東南國防醫藥,2015,9(4):372-374+417.
[6]謝海洋,曹建.急性腦梗死合并腦微出血的危險因素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13(4):552-553.
[7]王一沙,常青,郭婉姝.2型糖尿病合并腦梗死患者血清脂聯素、超敏C反應蛋白的相關性[J].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17(5):674-677.
[8]朱立勛,陸學勝,丁素菊.腦梗死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脂聯素水平與代謝紊亂的關系[J]. 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8(11):1021-1024.
[9]趙亮,王廣霞.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RBP4水平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J]. 實用糖尿病雜志,2015,14(5):19-20.
[10]馬中華,孫林,田國紅,等.170例急性腦梗死CISS分型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11,26(10):772-777.
[11] 秦莉花,李晟,朱建華,等.不同性別腦梗死患者危險因素差異性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急癥,2014,23(11):2064-2067.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9-0116-02
(收稿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