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青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醫務處,北京100144
醫院中醫務處的職責
葉青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醫務處,北京100144
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在逐漸上升。醫務處是醫院最重要的職能處室之一,是與臨床科室聯系最緊密的行政部門之一。通過列舉醫務處的組織協調和日常管理工作,分析醫務處的職責,從而認識到醫務處在保障醫療工作順利進行和醫院整體發展中的重要性,為進一步做好醫務處工作做好鋪墊。醫院必須具有完善和先進的醫務管理,從而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適應社會對醫療服務的要求。
醫政管理;執業醫師;醫聯體;醫療質量;醫療安全;醫患關系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living standard and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requirement for medical service is increasing.Medical Affairs Department is one of the key functional departments in a hospital,and is also an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hat connects closest to clinical departments.By illustrat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as well as daily management work of Medical Affairs Departmen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Medical Affairs Department,thus further recognize the its critical role in assurance of smooth progress of medical work and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hospitals,providing basis for improvement of its management work.Complete and advanced medical affairs administration is indispensable to hospitals,which can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thu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ublic.
[Key words]Medical administration;Medical practitioner;Medical cooperation;Medical quality;Medical Safety;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近年來,隨著社會和醫療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新技術、新設備紛紛應用于臨床,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在逐漸上升,現代化的醫院已經是一個集醫學、科學技術和管理為整體的醫療服務機構。因此,管理者應該積極探求并調整以往的管理方法適應新環境。
一般來說,醫院由臨床科室、醫技科室、醫療輔助科室和行政科室組成。醫務處是與臨床科室聯系最緊密的行政部門,作為行政和臨床的鏈接紐帶,醫務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醫務處通常涉及的工作有組織協調各科室、規范醫療行為、質量監督等方面。醫務處在醫院機關部門中,占有比較特殊的地位,相對臨床科室而言,是領導機構。在對外交流時,醫務處是醫院中的聯絡處[1]。因此,分析、研究醫務處在醫院中發揮的作用,認清其工作職責,讓管理人員了解其肩負的責任,才能更加認真地投入到工作中,從而盡可能地發揮其管理能力,完成醫務處的工作,提高醫院的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1.1組織協調工作
在醫務處的工作中,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合作完成任務,是其主要的工作之一。組織協調各科室工作,必須要以保障醫療質量和緊緊圍繞以人為本為前提。以下以醫務處工作中出現率較高的會診工作,對口支援工作和醫聯體工作為例,闡述醫務處所承擔的組織、協調工作和其重要性。
1.1.1會診工作當遇到診斷、治療遇有困難的病例,科室應及時向醫務處申請會診。院內會診和院際間會診是會診的兩種形式。醫務處主要負責組織協調院內重大會診和院級間會診[2]。
在診療過程中,通過對患者病情分析,在負責患者的科室需要邀請院內與患者病情相關的科室進行分析、探討時,將會由負責科室的科主任提出會診申請,報告到醫務處,醫務處同意并經過協調會診所涉及的相關科室后,確定會診的時間。若有個別科室因特殊原因而無法按照確定時間前來參與會診,則個別科室與提出申請科室協商后,擇期單獨進行會診。一般會診應在24 h內完成,緊急會診應在10 min內到達現場,參加緊急會診的應是具有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高年資醫師。院內重大會診一般由提出申請的科室主任主持,受邀請的會診醫師進行患者病情討論,病例討論的記錄由醫務處參加會診人員記錄。
院際間會診一般因疑難病例或因患者的要求而開展。一般由患者主治醫生提出,經科主任同意后,由科主任向醫務處報告。醫生需向患者說明會診原因、目的、邀請會診醫院和相應費用,在患者同意后,需填寫知情同意書。醫師應將受邀醫院名稱和患者病情簡介填寫在會診單上,并邀請患者或其監護人以及本科主任簽字,之后交由醫務處。醫務處收到會診單后,立刻和受邀醫院醫務處聯系,簡單說明情況并將聯系時間寫到會診單上,聯系時間要精確到分鐘,之后將會診單加蓋醫院公章傳真到受邀醫院醫務處。醫務處積極與受邀單位溝通并確定受邀會診的醫師和前來會診的時間。在協商后,將時間告知邀請會診科室,準備好接待和配合前來會診的醫師。
醫務處也會接到外院提出的會診邀請。在接到外院的會診邀請后,醫務處應及時聯系相關科主任并安排符合資格的醫師,如患者病情在醫師執業范圍內且具備中級專業技術職稱時,方可參加會診。如不能接受會診邀請,醫務處應及時給予邀請醫院反饋,以免耽誤患者救治。通過醫務處的通知并組織協調相關科室參與會診,一定程度上縮短了會診前期準備工作時間,從而提高了疑難病例的救治率。
1.1.2對口支援工作為貫徹國家衛生計生委深化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醫務處要肩負起與對口支援醫院的聯系、溝通責任,明確合作醫院的需求,根據合作醫院所提出的需求,調動本院人員積極加入對口支援工作。在對口支援工作中,醫務處要做好醫院間的紐帶作用,定期與對方醫院溝通并回顧流程中的薄弱點,提出改善方案。對參加對口支援工作的醫生定期培訓,明確工作任務,鼓勵本院醫生與合作醫院的醫務人員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以保證對口支援工作的順利開展,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醫療服務。
1.1.3醫聯體工作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通知,建立醫聯體,目的是協調和分工合作的機制,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水平,合理分配醫療資源。醫聯體內的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指導下,簽訂合作協議。
為做好醫聯體工作,醫務處首先應理清與醫聯體工作有關的職能科室,建立有專門的管理部門、人員和工作機制。如醫院門診部、社區轉診部等職能科室,確定其在醫聯體中的職責,并將醫聯體工作精神傳達到臨床科室,設置醫聯體工作的科室負責人。另外,醫務處要積極推動雙向轉診機制,當遇到醫聯體中醫療機構患者上轉和下轉至本院時,應監督相關部門及時做好記錄,追蹤患者的醫療服務過程和診療結果,監督相關科室并定期檢查雙向轉診情況,包括醫療服務連貫性的問題,如檢查結果互認、醫保報銷、藥品連貫性等。
醫聯體工作除了疏解大醫院的患者、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外,還促進了醫師的上下聯動。醫聯體中醫務人員流動情況,包括專家下沉和醫生進修的人數與頻次,不論是專家下沉還是醫師進修,都為基層醫生提供了可貴的學習機會,為提高整體醫療質量作出了貢獻。醫務處應分配和記錄專家下沉和醫師進修的人數和頻次。
若在醫療服務流程中,遇到問題醫務處應及時向醫聯體中醫療機構反饋并協商改進,保證醫聯體工作的順利開展。
1.2管理工作
除了組織、協調工作,醫務處另外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對醫療服務過程中的管理工作。以下通過執業醫師準入,新技術、新療法、新設備和新藥品準入,放射防護和職業病,突發應急事件,醫療質量管理和醫患關系管理幾個方面,對醫務處的管理工作及其作用進行說明。
1.2.1執業醫師準入和管理工作根據我國頒布的管理醫師準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其中規定了我國實行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師的考試制度[3]。因為1999年頒布的醫師法的執行,我國醫師隊伍得到了迅速的梳理和提高,使我國醫療服務水平呈直線上升趨勢。醫務處作為和臨床聯系最緊密的行政部門,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做好醫師的準入工作。醫師準入工作包括對為指導和協助有醫師資格的醫師進行執業醫師注冊、變更,組織和監督醫師定期考核,使用有衛生技術人員從事醫療衛生技術工作。
醫師多點執業是指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包括臨床、口腔和公衛類別,在本市行政區域內2個以上醫療機構依法開展診療活動的行為。鼓勵醫師多點執業,目的是能夠使符合資格的醫務人員合理流動,并進一步合理分配醫療服務的資源[4]。多點執業醫師的主執業地點醫院,應本著鼓勵醫師多點執業為主,以促進醫務人員流動為目的,不干涉醫師進行多點執業。擬執業醫院對申請到本院多點執業的醫師,首先,應當協助其向批準該機構執業的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注冊。在提交申請注冊前,醫務處應對申請到本院多點執業的醫師進行基本的審查,包括以下內容:多點執業醫師是否有執業資格,是否在中級以上的專業技術職稱,能否完成其他執業地點的醫療工作,醫師定期考核是否合格等。符合條件者,醫務處根據衛生局要求,準備相應材料并提交[5]。
醫務處、醫保處和信息中心三方面把關醫生工作站的開通使用功能。醫師需向科主任提出出門診申請,而后經醫保處、醫務處和信息中心同意后開通醫生站。醫師可以通過登錄自己的醫生站來開處方、記錄病情等工作。醫務處負責審核醫師的執業資格和執業地點,未取得執業醫師資格人員和執業地點不在本院的醫師不得借用他人用戶名和口令登錄醫生工作站。除此以外,醫務處還嚴格把關醫師的處方權、麻方權和抗菌藥使用權,以最大程度的保證患者安全和保障醫療工作的順利開展。
醫務人員每年都要參加繼續醫學教育,每年需要獲得至少25學分,其中Ⅰ類學分5~10學分,Ⅱ類學分15~20學分[6]。省、自治區、直轄市級醫療衛生單位的繼續醫學教育對象五年內通過參加國家級繼續醫學教育項目獲得的學分數不得低于10學分[7]。Ⅰ類、Ⅱ類學分不可互相替代。醫務處要在繼續醫學教育中起到告知和監督作用。
各臨床科室主任負責定期對本科人員進行醫德醫風管理,負責本科人員的業務訓練和技術考核,根據表現情況,提出獎勵或懲罰的意見。醫務處定期抽查業務培訓情況,并檢查相關臺帳,如簽到表、培訓課件、培訓照片等,以此督促各臨床、醫技科室保障并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1.2.2新技術、新療法、新設備和新藥品準入和管理工作伴隨著新技術、新療法、新設備和新藥品的大量投入臨床應用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問題不斷涌現,由于缺乏對近期和遠期療效及副作用的評估,導致新技術的濫用和不當使用,不僅影響了醫療質量,還使患者健康受到危害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對新技術、新療法、新設備、新藥品的臨床應用的使用前評價和使用中評價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其評價方法也越來越縝密,例如新藥品的臨床試驗需要四個階段,完成新藥的臨床試驗階段需要2~ 3年時間,通過檢驗之后,才能投入生產并投入市場使用。投入使用后,仍需不斷檢測藥品的使用情況。
因此,醫務處要負責對科室申請的新技術、新療法、新設備和新藥品的嚴格審查,監督其按照醫院的審批流程審批,必要時向上級衛生部門報備。除了要參與、監督審批過程,對于審批通過,投入臨床應用的技術、療法和設備也要定期跟蹤檢查,判斷其臨床使用效果。若效果不理想,應及時通知科室進行改進或停止使用。醫務處對新技術準入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健康和醫療質量。
1.2.3放射工作人員管理加強放射防護,定期培訓放射人員,并安排有資質的醫院健康體檢,負責放射機器年檢更新改造審批及輻射安全的應急處理。
從事放射工作的醫務人員上崗前,醫務處首先應該審核人員是否接受過相關放射防護法規和知識培訓,并持有《放射人員證》。在取得放射人員證后,醫務處要監督每位從事放射工作人員進行每兩年一次的相關法規和防護知識培訓,并由醫務處將培訓情況登記到人員證上。
此外,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需要定期體檢[8]。根據時期不同,放射人員體檢分為崗前、崗中和離崗體檢[9]。崗中人員,體檢時間間隔不超過兩年,不合格者應于相應部門商量后,調離原有崗位。
放射工作人員在工作期間需按規定佩戴個人劑量筆,每季度需要由醫務處收集并交到統一地點換取新的劑量筆,若超過個人規定的劑量,必須說明原因,并告知本人且采取相應措施。
醫務處應建立放射診療工作人員的執業健康管理并進行管理,執業健康檔案包括放射人員健康監護檔案、個人劑量檢測檔案和放射防護培訓檔案。
1.2.4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管理做好突發事件應急的管理,也是醫務處日常管理工作重點之一[10]。醫務處定期檢查、改進相關應急預案,定期組織各類突發應急事件的培訓和演練,定期確認應急小組名單,若有人員變動要及時調整。做好應急預案管理,才能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并召集相關人員。除此以外,建立節日和特殊事件的備班制度。
1.2.5醫療質量管理醫院質量管理的機構的組成人員包括主管副院長、主要臨床科室、醫輔科室、護理部的主管人員。醫務處作為與臨床科室聯系最緊密的行政科室之一,常作為負責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主要部門。在醫務處中,一般來說,分配專職人員負責監控和保障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日常工作,如監督、檢查醫院質量的實施和服務質量,協調臨床科室、醫技科室之間的關系,使醫療工作順利進行[11]。定期調查、分析醫院發生的重大醫療服務質量問題的原因,組織相關人員討論并提出改進措施。
除此之外,還要負責醫療終末質量的監控,即以臨床醫療服務的結果為依據綜合評價醫療終末效果的優劣,起到質量反饋控制的作用。一般以病歷醫療質量評價和醫院質量統計指標評價為主。病歷醫療質量評價,是指通過對病例的檢查,審定醫師在診斷、治療等醫療過程是否及時、準確,技術上有無錯誤。醫務處不僅應定期檢查病歷的書寫質量,還要從中評審出優秀病歷,給予一定獎勵,以此鼓勵越來越多的醫生重視病歷書寫。醫院質量統計指標主要有:醫院病床使用率、患者平均住院天數、患者疾病轉歸、患者死亡率、醫院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無菌傷口感染率、不必要的手術率和會診率等。醫務處每月、每季度、每年都會對數據進行統計、比較,并制定每個科室的目標,完成目標的科室予以獎勵,未完成給予一定處罰并督促其找出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以鼓勵和懲罰兩種方式,進行醫療質量管理,將會事半功倍,從而提高醫院整體醫療服務質量。
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常用方法包括流程圖、排列圖、分層圖、因果分析圖(又稱魚骨圖)、控制圖、標桿對比和臨床路徑。以下以臨床路徑管理舉例,闡述醫務處在醫療服務質量管理中的作用。傳統的醫療模式是每一位醫師依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工作,由于醫師所受教育和經驗不同,從而導致每位患者的醫療效果也不同。其醫療質量通常由質量管理委員會進行評估,而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造成質量差異。臨床路徑是基于多位臨床醫學專家的共同探索并制定出的一個公認的具有臨床診斷和治療規范性流程和操作步驟的路徑,很大程度上控制力每個醫生工作的不確定性,規范了醫療行為,減少了醫療服務差異,進而保證了醫療服務質量。
臨床路徑的作用主要有四點。第一,通過明確醫務人員的醫療任務,提高工作效率,從而降低平均住院日。第二,嚴格地規定了患者在醫療過程中檢查和接受治療的時間,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進一步降低平均住院日。第三,因為臨床路徑綜合了多個臨床醫學專家的意見,使醫務人員有章可循,避免了醫生在個人制定治療方案時的隨意性,減少了醫療差錯的發生,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第四,臨床路徑規范了每一位使用臨床路徑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降低了醫療成本,節省了患者不必要的救治時間和花費。
醫務處在以臨床路徑為方法的醫療質量管理中,起到的是督促和管理作用。醫務處中,有專門負責臨床路徑管理的人員,主要工作是記錄各科室完成臨床路徑的數量,分析未能完成臨床路徑或未開展臨床路徑的原因,并督促相關部門進行改進[12]。對完成臨床路徑數量多的科室,給予相應獎勵,以鼓勵更多的醫生完成臨床路徑,進而提高醫療質量。
1.2.6醫患關系管理在醫療服務過程中,醫患雙方建立關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與接受醫療服務[13]。醫療糾紛是指醫院及醫院工作人員在向患者提供臨床醫療服務時,醫患雙方出現的爭執[14]。醫療糾紛出現的情況復雜。多數發生在診療護理過程或醫療服務之中。比如醫務人員在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患者的身體。醫務人員稍不注意就會超過職業合理范圍的限度,侵犯患者隱私。另外,在醫患雙方進行溝通時,由于雙方在醫學知識方面的基礎不同。醫務人員較患者而言,因為醫學知識的基礎,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理智大于感性[15],而患者則恰恰相反。還有一些是醫護人員不注意言行活溝通方式,服務態度差引起的;醫務人員的服務對象是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服務的結果通常是不可逆的,有些是醫務人員確有診療、護理行為不適當,造成患者身體傷害或發生不良后果;除此之外,還可能是由于醫護人員對病情和疾病預后解釋不到位引起患者誤解造成的。
在處理醫療糾紛時,醫務處的工作人員應耐心聆聽和記錄患者提出的疑問和意見,實事求是地向患者解釋清楚,找到醫療過程中相關服務人員了解事件。如果事件復雜,一時不能解決,應交換聯系方式,在一定時間內,盡可能快速地給予患者答復。在妥善解決醫療糾紛后,應及時進行反思,找到醫療服務流程中的薄弱點,分析問題,對相關人員進行相應培訓或完善流程、制度,避免因以后因類似原因造成醫療糾紛。
本文將醫務處紛繁復雜的工作大致分為了組織和管理兩部分工作。組織和管理兩部分工作中,簡明闡述了其中的具體工作。雖然闡述的不太全面,但是已經可以看出醫務處工作的重要性。為適應新時代的社會需求和醫療服務的飛速發展,醫務處應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醫政管理的職能,確保醫療資源最優化。
[1]張堅,牛恩喜,李斌,等.醫務部在醫院建設中的作用[J].總裝備部醫學報,2003,5(2):106.
[2]路陽,馬金蘭,陸晨.基于精益管理的院內科間會診電子流程設計[J].中國醫療設備,2013,28(4):93-95.
[3]嚴華國.淺談中醫類別醫師準入及管理制度的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18(2):101-104.
[4]陳小娟,陳家應,李月明,等.醫師多點執業的現狀分析和制度設想[J].中國衛生人才,2002,(5):78-81.
[5]趙晉,董自西,董曉建.新醫改背景下醫師多點執業機制討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4,30(10):73.
[6]劉慧,陳卓敏,張萍.軍隊與地方繼續醫學教育學分管理的比較與評價[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33):158-161.
[7]桂永浩.注重繼續醫學教育內涵完善終身醫學教育管理體系[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0,(1):25-26.
[8]都嬿如,粟小恬,賴應龍.淺議醫院放射防護管理[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3,24(1):133-134.
[9]祝靚靚,時福禮,韓紅星,等.北京市海淀區醫療機構干預前后放射衛生量化分級評分對比[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5,(3):236-242.
[10]王海英,劉京山,哈劍鵬,等.醫院醫政工作的管理和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8):93.
[11]張靜,潘習龍.淺談建立院長查房制度在醫院管理中的作用[J].繼續醫學教育,2011,25(9):1-3.
[12]張曉勤,孫兆林,陳輝,等.嵌入電子病歷信息系統的臨床路徑應用研究[J].中國醫院,2013,17(4):53-55.
[13]彭澤民.區縣醫院醫療糾紛的現狀分析與預防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15,20:1394-1396.
[14]任忠懷,黃俊昌.基層醫院醫療糾紛特點及防范對策[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9,16(3):63-65.
[15]張青.醫患糾紛原因的差異論分析[J].黔南民族醫學專報,2011,24(3):190-192.
Responsibility of medical affairs department in hospitals
YE Qi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Affairs,Peking University Shougang Hospital,Beijing100144,China
R197
C
1673-9701(2016)22-0141-04
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