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星
摘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北疚闹泄P者結合具體教學實踐談了環境創設對幼兒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環境創設 ? ?幼兒發展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20
在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項重要內容,優美的環境能吸引家長和幼兒的注意力,也是家長和幼兒選擇幼兒園的一個標準。我們在帶幼兒散步的時候,幼兒就會不經意地觀察墻上的內容,指指點點,相互交流;晚上家長接幼兒的時候,也會聽到他們講述墻上有什么,在干什么等等。因此,我們感受到環境是一種隱性的教育語言,環境創設是幼兒學習、發展的重要教育資源,在幼兒教育活動中也會有很多方面的積極作用。我們進行環境創設,結合幼兒園教學,在環境創設的教育過程中讓幼兒快樂學習、快樂成長,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一、環境創設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活動材料
在環境創設過程中,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在生活中,我們和幼兒、家長一起注重收集廢舊物品,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物品都成為環境創設的材料,如自然類材料:石子、樹葉、沙、水、土、種子、豆類等;廢舊物品類材料:塑料泡沫、布條 、線頭、廢舊盒子、塑料瓶、貝殼等,我們把收集來的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存放。幼兒在制作中根據材質、大小、軟硬、厚薄等特性,選擇合適的材料,在與材料的接觸中,幼兒觸摸、感知、觀察,對各種材料有了認識。
廢舊的包裝紙拼接起來可以做出各種漂亮的民族服裝;飲料瓶剪出造型,放根蠟燭,就是一盞中秋小花燈;紙盒做成娃娃臉,挖出大嘴,可以開展分類游戲;泡沫盒里種植各種種子、花卉,布置成“小花園”;樹葉粘貼畫、種子畫,讓幼兒園的環境回歸自然,質樸清新。在環境創設中我們注重活動材料的豐富多樣和層次性,幼兒自己選擇材料,各類種子、樹葉、麥穗等自然材料和易拉罐、包裝盒、飲料瓶、布、紙箱等廢舊材料的巧妙利用使幼兒園環境內容異彩紛呈,給幼兒以美的陶冶,使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發展。
二、環境創設下的主題教育活動更適合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園教育目標是使幼兒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我們在環境創設時首先要確定目標,與教學內容、教學計劃相一致。幼兒園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全面發展,那么在環境創設上從語言、科學、社會、健康、藝術五大領域就不能重此輕彼,環境創設的目標與主題活動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凡是幼兒發展、教育目標所設計的領域,都納入到環境創設中。
在環境創設下的教育活動,幼兒不只學習某一學科的知識,在整個的創設教育活動中,涉及語言、藝術、科學、社會、健康五大領域的內容,各領域相互滲透、融合,教學內容有整體的聯系。如我們在開展《秋天》的主題活動時,創設了“七彩的秋天”環境,幼兒自己通過拓印的技法感受大自然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樹葉沒有夏天那么綠了,所以幼兒拓印的樹葉的顏色很豐富;幼兒運用了繪畫、剪貼、手指點畫等多種技法展現了秋天成熟的果蔬;用橡皮泥制作了中秋的月餅,這樣,一幅豐收的畫卷就由幼兒親手營造了出來。幼兒園里的樹葉落下來,戶外活動時幼兒紛紛撿落葉,有的在太陽底下照;有的疊在一起比大小;有的舉著樹葉扭動著腰肢。隨之,我們帶幼兒制作了美麗的樹葉粘貼畫,豐富了我們的主題墻,幼兒就會發現有的葉子是黃的;有的葉子是紅的;有的葉子還是綠的,于是《有趣的葉子》就生成了,讓幼兒認識落葉樹和常綠樹,通過讓幼兒自由探索、發現,進一步認識落葉樹和常綠樹兩種葉子,比較在顏色、大小、形狀等方面的異同。通過實驗讓幼兒知道為什么綠葉樹到了冬天也還綠的,而落葉樹到了秋天就會落葉的道理。我們還在墻壁的一角創設了“樹葉與溫度”,記錄每天的氣溫和葉子的顏色,感受天氣變化與植物生長的關系。主題活動不是一個教學活動能完成的,在一個時段內開展多個教學活動能滿足每個幼兒的不同需要,這也是實現因材施教的要求。
三、在環境創設的教育過程中促進幼兒自主探究,發展幼兒思維
皮亞杰曾經說過:“操作活動是幼兒最重要的活動。”在環境創設中,讓幼兒做環境的主人,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來參與創設幼兒園的環境,在“看看、聽聽、做做、玩玩”的活動中,“剪剪、折折、畫畫、貼貼”,幼兒互相商量、互相研究、相互合作,設計喜歡的樣式,確定最適合的材料,制作有創意的造型,呈現在幼兒園和班級的墻壁上。在動手操作中,幼兒的想象力、思維力都得到了發展,手腦的配合,促進了手腦的協調性,也發展了幼兒的語言、音樂、空間、數學、身體運動、人際交往、自然觀察等多種智能。“宇宙的奧秘”“我們愛動物”“世界各國的建筑”“快樂的中秋”“我要上學了”等主題墻飾,不僅吸引幼兒,也吸引家長。家長從中能感受到幼兒的思維力和想象力,這不是學幾道計算題和拼音字母能達到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了幼兒園小學化傾向。
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為幼兒合作學習,自主探究搭建了非常好的平臺,在區域活動中,我們多為幼兒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的材料。每天早上入園、課間自由活動時,幼兒都可進入自己喜歡的活動區操作,數學區里“量一量”“能干的小手”“找規律”等,科學區“好玩的天平”“聲音的秘密”“重力小球”“會變的水”等,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在玩中學,邊學邊交流、邊學邊思考、邊學邊探究,從中能發現問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讓幼兒在自己的不斷實踐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
各個班級的環境創設也都各有特色,每班的主題墻,根據主題活動或季節的變化靈活創設墻飾。教師精心制作的手工藝作品和繪畫,使幼兒受到美的熏陶;而由家長、幼兒、教師共同參與完成的作品,讓幼兒體驗到了表現美、創造美的樂趣,也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增加了幼兒觀察與講述的興趣。無論春夏秋冬,幼兒都能在環境中發現季節的特色,感受到顯著的變化,潛移默化地獲得科學的認知。教師平時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講述,幼兒也在家長的幫助下收集一些小新聞,學習一些小故事,畫一些出游圖,制作主題墻報,并帶到幼兒園自由、開放地講述、表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認知上的發展和語言能力、動手能力的提高。幼兒在與環境的相互接觸中學習、探究,既開拓了幼兒的視野,又鍛煉了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豐富了幼兒的經驗感受,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給幼兒一點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想象;給幼兒一些材料,讓他們自己去動手;給幼兒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幼兒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幼兒一個條件,讓幼兒自己去鍛煉??傊?,通過環境創設和環境創設下的教育活動,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使幼兒樂學、好學,充滿生機和活力。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