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文峰
摘要:本文中,筆者分析了農村鄉鎮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鄉鎮 ?初中化學 ?教學現狀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79
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如今一些地處偏遠、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鄉鎮初中,由于平行班少,化學教師一般都跨學科教學,教學中依舊存在這樣的現象:全校就一個化學教師,要么他教化學和生物,要么他教化學和物理,很少有日常的學科教師之間的教研交流,常常是一堂課全憑教師的一張嘴、一支粉筆和學生面前的一本教材。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把教師講授的內容記下來,把知識點畫下來、抄下來、把所謂的考點背下來,把一些化學實驗現象講出來,有些干脆連例題和習題的答案都要學生記下來。化學課堂除了“講”就是“背”。這樣的課堂,學生成了被動的傾聽者,很少和教師有交流、有互動,干脆沒有自己的學習體驗。課堂沒有生成,一切都由教師預設和掌控,教師忽視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是一味強調自己的主導地位,僅把知識的接受和習題的訓練當作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把學生變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化學課上,逐漸出現了不愛想、不愛問、不會背的學生,有些學生剛學化學就成了化學學科學困生。一兩次考試,化學就成了弱勢學科。我身處這樣的環境,面對這樣的現象,一直在思考,新課改背景下,農村鄉鎮初中化學教師怎么教?學生應該怎么學?大膽嘗試之后,我總結了幾種較為理想的做法,現贅述一二,以此請教于同行。
一、投入情感,讓學生始終喜歡
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農村鄉鎮初中,一般班額不大,教師有的是和學生課外交流互動的時間。化學教師由于課時較少,一定要擠時間和學生在一起活動,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機會去了解、關心學生。課內課外都要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要讓學生一開始就喜歡你,也喜歡你的教學;要讓每一個學生愿意配合你,也配合你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懂你的心,知道你的教學目標,要和學生一起共同制定教學目標,共同完成你的教學要求。試想,如果學生將愛教師、愛課堂的情感投入到了化學課堂,學生能不愉快、主動、高效地學習化學嗎?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問題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沒有問題存在,教學就無法進行,什么樣的問題,直接決定著什么樣的思考;而什么樣的思考,直接決定著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為什么農村初中的學生剛學化學就有那么多不愛學化學、不會學化學的學生出現?問題主要還在教師身上。由于農村鄉鎮初中同學科教師少,化學課的教學少有人比,少有人逼,少有人評,教師往往在備課的環節上工夫下得不夠。要知道,只有熟練把握教材,精心設計問題,才能鼓勵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參與實驗。因此,農村初中化學教師尤其要從一開始就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樂于質疑。多表揚、多鼓勵學生發表個性化見解,從而形成暢所欲言的教學課堂。這樣課堂生成才能更加豐富,教學才能更加精彩。
別以為是農村學生就忽略化學課的活動探究。活動探究時正是教師投入情感的最好機會,唯其把握才能有效。活動探究時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每一個細節都要做到關心到位,每一次評價都不能讓表揚、鼓勵、支持缺席,必要時還可以做學生的幫手。越是不愛發言,不愛動手操作的學生,越要給予積極熱情的幫助。只有教師的陽光照亮課堂的每一張臉蛋,只有教師的熱情溫暖了每一顆渴求知識的心,這樣的課堂才不會有被忽視、被遺忘、被放棄的學生。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體驗才能得到應有的關注,教學才顯得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的教學,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才能得到長足的培養。這樣的課堂,如果教師在堅持情感投入的同時,走出學校,通過網絡教研或是參加區域聯合一體化辦學教研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學生能不自始至終地喜歡學習化學嗎?
二、結合實驗,使學生永葆興趣
農村初中學生接觸化學科學的起點低,閱讀量少,學習化學興趣不高。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大多數學生低下頭,聽得漫不經心,習慣于等待答案,絲毫引不起學習興趣。究其原因,是多數教師對本來能夠激起學生興趣的知識,只是自問自答,僅停留在書本上,既不聯系生活,也不結合學生。
化學課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主體性地判斷和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素質和能力,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查閱資料和實際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創新,體味其中的樂趣。越是農村學生越應重視學生興趣的激發。所以,農村初中化學課的教學就要針對這種情況,聯系那些富有啟發性的生活常識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實時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實驗,使其產生求知的欲望,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化學知識告訴學生,農具生銹是金屬氧化的結果,它和農家生活緊密聯系。我們能否在學習金屬氧化這一章節的時候,通過校訊通先問問家長再通過家長問問學生。引起家長和學生的興趣后,我們能否設計“化學課上議鐵銑生銹”的一節實驗課,讓學生在一種自主、探究的氣氛中由學生個人進行。實驗可以這樣進行:先準備3支試管、3根去油和去銹的鐵釘,(1)在第一支試管中放入一根鐵釘,注入蒸溜水,不要浸沒鐵釘,使鐵釘與空氣接觸。(2)在第二支試管中放入一根鐵釘,注入剛煮沸過的蒸餾水(以趕走水中溶解的空氣)至浸沒鐵釘,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層植物油,使鐵釘只與水接觸。(3)將第三支試管用酒精燈烘干,放入一根鐵釘,用橡皮塞塞緊試管口,使鐵釘只與干燥的空氣接觸。每天觀察鐵釘生銹的情況,觀察一周,并認真做好每天的記錄。通過對該實驗的探究,拓展到農具生銹,可得出如下結論:鐵銑生銹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鐵制品要與空氣接觸,二是鐵制品要與水接觸。學生也就可以探究歸納防止鐵銑生銹的措施了。這樣的探究性實驗,可讓學生在一種自主、探究的氣氛中由學生個人進行。
農村學生有農村學生的“玩”法,如上面舉的這個實驗,有點像化學游戲,簡單易做,變化有趣,耐人尋味。它具有多種現象,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效手段,能夠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積極學習,在“玩”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既適合農村學生的個人特點,又適應農村學校化學課教學的特點。尤其當教師把發現權和實驗權交給學生個人和學生自己的小組時更能激起學生學習化學課的興趣。如果再把類似的探究性實驗編成《農家化學》校本課給國家課程做輔助,農村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不是更加濃厚了嗎?
總之,農村鄉鎮初中的化學教師,只有緊密聯系農村生活的實際,尊重農村學生的特點,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結合教材去思考,去創新,去總結,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