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軍
摘要:在新課改的需求下,為了進一步提高化學課堂的教學效果,我們化學教師加大力度,努力改變學生偏科、上課反應慢、化學成績比較差的現象,通過在課堂上“督—導—練—拔”四位一體的化學教學模式,優化了課堂,讓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化學課程的素質教育,從而推動課程改革的步伐。
關鍵詞:督—導—練—拔 ? 課堂教學模式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71
現如今,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新課改對我們的化學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化學知識的需求,也很難完成新課改的要求。原有的教學模式讓化學教師感到課堂的任務量大,一堂課的時間很難滿足教學內容的講解。因此,我們深入化學課堂本身,對其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在原有教學模式的課堂上學習習慣差、缺乏主動性、注意力不集中,教師在課堂上講的過多、過細,使得課堂缺少高效性。面對這樣的化學課堂現狀,為了打造高效的化學課堂,我們結合本校實際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探索,逐漸形成了“督—導—練—拔”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督—導—練—拔”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理念
“督—導—練—拔”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理念是確立學生在課堂上化學知識學習的過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督—導),以訓練為主線,以提拔學生的學習成績為最終目的。這種教學模式關注教師教學設計和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二、“督—導—練—拔”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督”指教師監督、督促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前找出問題,整體感知化學知識;“導”是指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讓學生主動尋找化學知識的規律,從而掌握化學知識,這個環節教師要很好地把握知識重點,作出正確的指導、引導;“練”是指讓學生進行聯系,鞏固知識點,強化訓練,從而監測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拔”是指對學生進行提拔,從而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我們化學教師對于“督—導—練—拔”課堂教學模式不能只做表面的理解和盲目的實踐。這四個環節不是獨立的四個板塊,他們是相輔相成、互相銜接的。我們要做好課堂時間的在各個環節的分配事宜。
三、“督—導—練—拔”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
“督—導—練—拔”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要充分主宰課堂的時間,我們化學教師在這方面要做好指引,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具體說來,“督—導—練—拔”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如下。
(一)提前向學生明確指出教學目標
我們化學教師要在學生進行學習之前讓他們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對每節課的知識點都有一個清晰的總體認識,讓學生的學習有的放矢,從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要將教學目標清楚、簡明地告知給學生,把握好每節課化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二)做好指導、引導
化學教師要指導好學生需要學習哪些內容?什么內容?怎樣學習?每個知識點用多長時間?最后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標?等等。這樣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了具體的了解,加上時間上的限制會讓學生更有緊迫感,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我們化學教師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指導一定要明了、具體,讓學生心中有數,從而加強學生化學學習的針對性。
化學教師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予以指導,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遇到的難題。導是對學生及時糾正、梳理自學成果的過程,是學生自學能力提升的必要階段。
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首先是內容需要明確。教師應掌握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哪些是具有普遍性的,哪些是個別問題,對于普遍性問題,教師應在課堂上統一指導,對于個別性問題,教師可以針對個別學生輔導,沒必要統一地在課堂上指導;其次是指導的方式。改變以往只有教師指導學生的方式,推行“學生指導學生”的方式,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其實就是通過自學遇到問題的學生可以請教其他同學,相互討論,而教師的角色就是對學生討論未果的問題及時引導、解決;再次就是指導的要求。在素質教學理念下,教師不應以學生分數為掌握標準,應讓學生真正掌握、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具備實際操作能力。
(三)練習策略
練是檢測學生是否真正掌握、理解所學內容的一種手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預留一部分時間用于學生練習習題,不但能鞏固學生當堂課所學內容,還可以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在練習過程中,教師不應提供指導,學生間也不可交流、溝通,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教師能夠真正了解到學生對于本節內容的掌握程度,是否達到了教學的目標,哪些學生還需要針對性的輔導等信息。當然,這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精力來設計課堂練習題,這些習題應做到適度、適量,有層次、有難度,題型要多樣,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
(四)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從而提拔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是指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教材內容,通過自身思考過程或是實際操作,將課本內容轉化為自身的學識。這種學習模式不但能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體現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位置,還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為針對性輔導提供了依據,節省了教師、學生的時間與精力。
教師在學生自學過程中一定要做好督促的責任,對于能力較高、自學效果較好的學生及時予以肯定,教師的認可是學生最大的獎勵,同時對于自學效果較差的學生,及時針對性地予以指導,避免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以上內容簡單描述了“督—導—練—拔”課堂教學的基本操作模式,針對不同的學科可能需要有所調整,但是基本脈絡不會變化,首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與練習,其次是教師的及時指引。其實,“督—導—練—拔”這四者的關系式相輔相成的、交叉循環的,并沒有明顯的分界線,這種教學模式對于素質教學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為教育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參考文獻:
[1]陳金鳳,王凱明.探究主體性學習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建構[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7 (4).
[2]張燕.對中學化學教學模式的研究[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3).
(責編 ?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