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林梅琴
俞昌檀福建版邵逸夫
本刊記者 林梅琴
在中國,有許多以“逸夫”命名的學校、教學樓、圖書館,這些建筑,都是企業家邵逸夫捐資興建的。而在福建,也有一個和邵逸夫一樣樂善好施的人——俞昌檀。
據福清西園小學校史記載,上世紀30年代,福清西園小學創辦之初,俞昌檀便捐贈巨款建校舍。從1936年至1947年,整整12年,學校的辦學經費都是他一人承擔。
1955年,俞昌檀又出巨資,聯合林珠光、楊銀仙、郭瑞人,陳仰曾、葉鴻寶等愛國華僑,興辦了福州華僑中學。他先后為學校買下3座洋樓,建了兩層教學樓。
俞昌檀逝世于1957年,但他對教育的熱忱,卻被兒女們繼承了下來,至今不渝。1958年,按照俞昌檀的遺愿,他的遺孀、兒女拿出30萬元,在福清城郊創辦了昌檀中學,同時又出資30萬元,在福清華僑中學建了一座以“昌檀”為名的教學樓。
1985年,他的女兒俞華貞捐贈13.5萬元港幣,建造西園小學教學樓。1989年,她又在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即原來的昌檀中學校址上,捐建了一座“昌檀圖書館”。1990年,她捐款30萬元,為福州華僑中學重建昌檀紀念樓;2002年又捐了10多萬元,為這座樓翻修。
為什么俞昌檀和他的家人,會對教育如此熱心?
俞昌檀的父親俞其蘭曾任清政府縣學官,因為不滿官場腐敗,辭官回到家鄉務農,經營點小本生意。1905年,俞昌檀13歲,父親卻撒手人寰,家里一時陷入困境,一貧如洗。不得已,他和長兄俞昌茂扛起了照顧弟妹的擔子。哥哥負責田產,他負責商務,小小年紀沿街叫賣光餅,一賣就是很多年。
俞華貞回憶說:“父親自己沒錢讀書,卻把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錢供養弟弟讀書。父親生前經常說,那時賣光餅,只要從私塾學校前經過,他都會情不自禁地駐足聆聽從教室里傳來的朗朗讀書聲,以至于經常從門縫里偷看教書情景,竟忘了籃子里的光餅還沒賣出去呢!父親說,他從小埋下了長大賺錢辦學校的心愿,讓更多像他這樣的孩子有書讀。”
那時候,俞昌檀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商業頭腦,人稱“小老板”。他從經營海鹽、竹篾、柴炭、殼灰開始做起,20歲時,和族親合資創辦了西門油行和協泉豐貨棧。因為他講信用、會經營,協泉豐貨棧成了福清有名的商號。
當時俞昌檀還學了一身武功。“也就是這一身武功,后來在印尼遇到打劫時救了父親一命。”俞華貞說。
辛亥革命后,俞昌檀本想趁此機會干下一番事業,卻碰上了軍閥混戰,時局動蕩不安,經濟也跟著蕭條。因為苛捐雜稅、匪盜橫行,原本做得不錯的生意也走起了下坡路。1918年,俞昌檀離開家鄉,遠渡重洋,獨自來到印尼,最開始做的是幫傭的工作。
世事艱難,總有人咬著牙拼搏。俞昌檀心有大志,累積了一些資本后,便又開始了創業之路。
“父親在東爪哇一個叫‘寶諾羅哥’的小村莊做生意,賣土產、布匹。由于父親勤勞以及天資聰穎,很快事業得到了發展,1934年舉家到印尼泗水經營布匹生意。他靠誠信得到了許多商家的支持,事業像滾雪球一樣,得到迅猛發展,成為印尼有名的商賈,在印尼淪陷前,就已經富甲一方了。”俞華貞回憶道。
抗日戰爭爆發后,俞昌檀成了廣大華僑支援祖國抗戰的一分子,當時他帶頭捐款,并積極發動海外僑胞捐購飛機,為抗日事業做貢獻。1938年,泗水被日軍占領。“日軍以父親經營的倉庫‘囤庫’為藉口,不僅沒收了全部家產,而且還把父親給抓走了。后經多方營救,父親得以逃過一劫。”俞華貞說。
但這些,都沒能改變俞昌檀的愛國心。
俞昌檀曾安排長子俞兆斌回國讀書。1939年,俞兆斌在延安抗日大學結業后,被派往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工作,第二年被中統拘捕。多虧了陳嘉庚的多方營救,他才虎口逃生,被送回印尼。但印尼政府將其驅逐出境,俞兆斌只好定居香港。俞昌檀非但沒有數落兒子,反而支持他繼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在印尼時,俞昌檀便熱心公益。他曾捐出一塊1萬多平方米的地皮和50萬盾印尼幣,用于興建學校,讓當地的華僑子女接受華文教育。他還專門買下一塊地皮,用作華僑的公墓用地。
正是因為這樣的無私奉獻,俞昌檀在當地享有極高的聲譽,被推選為泗水商公會主席、泗水玉融公會主席。
新中國成立以后,俞昌檀頓生回國之意。當時他共育有18個子女。排行第五的俞華貞打算回國深造,偏偏俞昌檀突然中風,無法繼續經營生意,便挽留她和一個弟弟代為照料。就在這期間,她的4個弟弟妹妹被綁架,費了許多氣力才贖回來。
這件事發生后,俞昌檀決定讓俞華貞留下,其他家人全部回國。不久,俞昌檀又因為親共被捕,好在吉人自有天相,終于得到解救。
回國后,俞昌檀定居福州。看著百廢待興的家鄉,他再一次慷慨解囊,把從國外帶回的錢,全部投到福建省華僑投資公司,幫助家鄉建設。
據俞華貞介紹,俞昌檀家教十分嚴格,一生都在教育子女勤儉節約,富貴不能驕傲。接管父親的事業后,她也繼承了父親的那份愛心。俞昌檀臨終前,曾拉著她的手,要她繼續捐贈家鄉的教育事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俞華貞當即應允。
她說到做到,完成了父親希望在家鄉獨自辦一所中學的遺愿,又不斷資助教育事業。每次回鄉捐資,她都會帶著侄子、兒孫,培養他們的公益心。
“我要代表爸爸,把他未完成的事業繼續下去。”俞華貞說,“所有這一切,都是源于父親愛鄉精神的感召,和我對父親臨終前的那份承諾。”
僑訊
日前,由福建省僑聯和省東南科技產業開發研究院聯合組織的“福建省百僑百企科教扶貧助學行動”走進三明,為當地小學捐贈“科教文體包”100個。
近日,廈門市湖里區僑聯與華僑大學聯合組織“歸根情”志愿服務隊,到獨居老歸僑家中進行志愿服務,為他們送上暖心關懷。
近日,“海歸青年創新創業交流會”僑智沙龍在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舉行,幫助海外青年了解政策,加強同省新僑人才會的互動交流。
2016年“中國尋根之旅——菲律賓華裔學生學中文夏令營”近日在泉州開營。該活動由閩僑陳永栽資助組織,已連續舉辦16屆,在海內外華文教育界具有廣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