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燕 陳 湘
農田里“創”出的書畫裝裱藝人
□ 張燕陳湘
書畫與裝裱,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在十師一八八團三連龍疆小鎮,就有這樣一位從事裝裱行業的藝人,他叫張國鋒,開辦“海川國鋒書畫裝裱社”的那一年,他已經59歲了。
初次來到裝裱社,就被這里古色古香的書畫氣息所吸引。不到50平米的工作室內,墻上、地上到處都是送來的字畫,其中有名人大家之作,也有書畫愛好者的作品。無論是誰的作品,張國鋒都會視為珍寶,一絲不茍。從張國鋒干凈利索的打扮,說話時眼角里帶著的笑容里,很難看出他曾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聽張國鋒介紹,他有著20多年的種地經驗,時賺時虧,收入不穩定。
不服輸的張國鋒想到了轉行,可是怎么轉才能跳出“農”字謀出路呢?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張國鋒就搭上了“雙創”的順風車。他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雙創’,師團工會給予優惠政策也鼓勵我們職工利用自身的優勢自主創業。我本來就喜歡寫字畫畫,還參加過書法比賽獲過獎。由于有這方面的特長,我就想著開個裝裱社,在晚年實現我對書畫的夢想。”
敢想敢干的張國鋒到烏魯木齊經過一個月時間的培訓后,2016年1月,“海川國鋒書畫裝裱社”開業了。張國鋒說:“團工會在三連龍疆小鎮為我免費提供了一間50平米的木屋,還準備了桌子、凳子等基本設施,有了師團工會政策上的支持,加上自己對于繪畫和書法有一定的功底,我對自己開辦裝裱社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可是萬事開頭難,張國鋒在這個年過半百的年齡段開始轉行創業,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主要是裱錯,有時候裱書畫裝框,剛開始尺寸掌握不住,本來尺寸角度是往左的,結果我往右了,這一懸殊就是十來厘米,這個畫框就報廢了。還有就是劃玻璃的時候也容易出錯。”張國鋒告訴我們:“主要還是業務不熟練,總共來說報廢的材料可能1000多塊錢。”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張國鋒的手藝越來越熟練了,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可是對于裝裱工藝精益求精的張國鋒來說,他并不滿足。“活到老,學到老。”張國鋒喜歡說這樣一句話,“只要肯學,什么時候開始都不算晚。”他在閑暇之余經常會看看書籍,不斷提高自己的工藝水平。
書畫裝裱不是一個匠活,而需要“匠心獨運”;書畫裝裱不只是一個技術活,還要有書畫的鑒賞能力、審美意識,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淀。張國鋒,他不僅僅只是擁有加工工藝,而是在嚴謹的裝裱工藝的前提下所進行的創新,他的裝裱工藝,讓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承的同時,也讓他在創業路上得到了應有的回報。“現在每個月最少也有5000元的收入啦。”張國鋒高興地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