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景峰 汪 方
“核桃大王”柴團結的民族情
□ 李景峰汪方
故事還得從頭說來,十幾年前,柴團結剛來一師三團的時候,身上只剩下了200元。那幾年,他先后拾過棉花、干過泥水匠、跑過運輸,可是都沒有多少結余。2002年,他瞅準機會,利用果園產權改革的優惠條件和有利時機,承包了團里原來的70畝厚皮核桃園,把所有的厚皮核桃樹都嫁接成薄皮核桃樹。
剛開始的幾年,核桃園沒有什么收益,柴團結一個人要照看70畝的園子,他不分白天黑夜,一年四季帶領全家起早貪黑,吃住在果園精心管理果園,有時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即便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氣餒過。慢慢地市場行情看好,核桃園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很快就把投資收了回來,現在他每年還可出圃優質核桃苗木2000余萬株,年純利潤100余萬元。
15年來,柴團結與核桃結緣、由核桃致富,他引領一個最初僅有200畝的核桃團場,成為擁有8萬畝種植面積的首批國家級核桃示范基地;這些年,柴團結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無償為職工、民族群眾送技術、送信息、送培訓,用核桃搭建兵地共建致富橋。
今年3月19日,作為兵團勞模的柴團結,自己靠兵團的好政策富裕后,懷著對黨、對團場各級組織的感恩,富了不忘兵地共融共建。柴團結主動向兵團工會“訪惠聚”駐地皮山縣庫木勒村無償捐贈15畝地的精品核桃樹苗,經三團工會牽線搭橋為皮山縣庫木勒村創建了優良薄皮核桃示范園,為保證樹苗的成活率,捐贈活動結束后,柴團結于當天前往皮山縣庫木勒村,手把手教當地民族村民核桃幼苗栽培技術。
一個多月后,柴團結跟隨三團工會主席李維維第二次來到皮山縣庫木勒村。當柴團結看到到兵地共融共建的核桃園小樹苗成活率達到了98%,忍不住樂呵呵地笑著,彷佛是他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取得了勝利一樣。
當柴團結來到村民努爾艾·合買提拉核桃園時,一棵10年樹齡的核桃大樹,樹上只結了30多個核桃,柴團結提出要把大樹鋸掉,重新嫁接。努爾艾·合買提猶豫再三……柴團結笑笑說:“你的樹任其自由生長,產量當然很低,不要舍不得,該修的枝要及時修掉,不要的桿要及時鋸掉,對老樹重新嫁接,這樣才可以提高產量。”村民聽后恍然大悟。
6月4日,由兵團工會駐和田皮山庫木勒村“訪匯聚”工作組組長單洪山帶隊,組織9名民族村民來柴團結的核桃園參觀學習核桃嫁接技術,當聽到柴團結說他的果園每畝地產量在400公斤以上的時候,村民們都驚呆了。
柴團結專門備了核桃樹專業嫁接用刀、枝剪、塑料薄膜,手把手地教9名民族村民核桃嫁接技術,并給他們準備了5000多根價值1萬多元的良種接穗讓帶回去嫁接核挑樹。
2003年,柴團結和三團園林工作站的技術人員義務給三團的近鄰阿克蘇地區阿依巴克鄉13個大隊幫扶2000多畝核桃技術指導。阿依巴克鄉13個大隊誰家核桃遇到難題,柴團結隨叫隨到現場進行指導,現在阿依巴克鄉的這2000畝核桃已見效益,鄉親們則把他當作了親人。
在三團三連有一名少數民族職工叫艾山,2014年也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種了35畝核桃園,本來長勢良好的核桃樹,由于越冬保護做得不夠,翻年一開春,發現核桃苗嚴重抽干,需重栽500多棵樹而缺5000多塊錢,艾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找到了柴團結,柴團結二話不說就讓他拿走了500多棵樹苗,每到核桃管理關鍵節點,柴團結還給艾山打電話講技術。
柴團結是一名普通的園林職工,依靠種植核桃,探索出了一條科學種植核桃和育苗的路子,在他的帶動下,三團的核桃種植戶如雨后春筍般萌發出來,他對自己種植核桃的經驗毫無保留,對上門來求教的同行,總是有求必應,創造了年收入逾百萬元的致富神話,成了全團聞名致富“明星”和民族團結的楷模,因此也擁有了“核桃大王”的美譽。

2013年,柴團結牽頭成立了三團“大漠綠島薄皮核桃”專業合作社,2014年他又投資300萬元成立三團“大漠綠島核桃”加工廠,2015年組建“柴團結勞模創新工作室”,帶動全團8萬畝核桃向標準化管理邁進,涉及職工1310戶;周邊團場、市縣民族群眾參觀學習人數達2000余人次;柴團結“大漠綠島牌薄皮核桃”合作社,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大戶)+職工”的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對產品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技術措施、統一采收標準、統一產品收購、統一對外銷售等“五統一”的運作方法,做大做強了核桃產業,按照“品種優良化、生產標準化、果園精品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立體化”的“五化”發展路子,引導推廣核桃生產新技術,打造了一師第一個“核桃王”團場,使核桃產業成為經濟發展和職工多元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2016年,“柴團結勞模創新工作室”與皮山縣科克鐵熱克鄉庫木勒村開展“一幫一”結對子活動,柴團結計劃用3年時間將庫木勒村的5000畝核桃樹進行品種改良嫁接,將村民的“乘涼樹”變為“搖錢樹”。柴團結通過互幫互助、交往交流,讓民族團結之林樹密果豐,讓民族團結的綠洲綿延長存!□
欄目責編: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