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醫藥大學(南昌330006) 李叢 馮倩倩 潘鑫
?
《醫案偶存》作者與成書考略*
江西中醫藥大學(南昌330006)李叢馮倩倩潘鑫
摘要:《醫案偶存》十二卷,成書于清代咸豐年間,是旴江醫家李鐸個人診療醫案的匯總。李鐸為江西南豐人,根據縣志及本書序跋等考證,約生活于1795-1866年,出身小官吏家庭,自幼習醫,成年后以經商為生,為人孝友,三十歲時,因堂兄卒于誤治而母親多病,發憤重新學醫并成為當地一代名醫。該書內容豐富,記錄李氏治療疑難重癥,糾正失治誤治的個人經驗以及臨證各科診療心得,成書十年后才得以刊行于世,受到廣泛贊譽。
關鍵詞:醫案偶存李鐸旴江醫學喻嘉言
旴江流域自古人文薈萃,醫學發達,據不完全統計,東漢迄民國,旴江流域16個縣市共有醫家963人、醫籍684種[1]。這些醫家當中有的影響較大,著作較多,學術思想得到后世較多的研究,如龔廷賢、陳自明、危亦林、喻嘉言、萬全等;有的醫家也有比較廣泛的影響,但著述較少或其著作散佚嚴重,只有一兩本代表作流傳,也得到了較多的關注,如龔居中、謝星煥等;而有的醫家因為種種原因,雖然也有醫書傳世,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如李鐸、陳當務等。這些地方名醫的傳世醫籍同樣凝聚了寶貴的臨床經驗,值得后人珍視并進行充分挖掘和整理。
《醫案偶存》為清代南豐醫家李鐸所撰,全書內容豐富,涉及內、婦、兒、耳鼻喉、眼、肛腸等科,所載醫案多是一診一案,記錄詳細,夾敘夾議,說理透徹,可供臨床借鑒。該書至今沒有得到廣泛刊印出版,且現有古籍目錄及文獻對李鐸本人也語焉不詳。我們根據國內館藏《醫案偶存》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琴城小安山房刻本內容,對該書作者及成書進行初步研究如下。
1.生活年代
李鐸,字省齋,號儆堂,清末旴江南豐人,其生平尚未見詳細記載。該刻本前載有黃恩浩、閔芳言、劉昌衢、李栴、吳熙、王徽典等人的8篇序文,傅霖的1篇跋文和1篇自序,這10篇短文介紹了李氏學醫、行醫及交游的事跡。其中關于李氏生卒年代有幾條線索。其一,同治三年劉昌衢序文中稱:“今先生年逾六十矣,仍復足能健步,手不持節,目明而遠,貌清而腴。”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若此時李鐸年紀在61-69歲之間,則其出生時間當在1795-1803年。其二,自序中談到道光甲申年與堂兄出外販麥時生病。參考傅霖跋文中說其“行三十始志于是(醫)”,“行三十”按俗例當在25-29歲,也就是說,道光甲申年,即公元1824年,李鐸年紀為25-29歲,則其出生當在1795-1799年。其三,同治四年閔芳言序文中描述見到李鐸時的情景:“年將及耆,鶴發龐眉而童顏玉貌。”許慎《說文解字》:“耆,老也。”清代段玉裁注解:“許以耆為七十以上之通稱也。”[2]同治四年即公元1865年,這一年李鐸年將70,則其當生于1795年或之后。三條線索相互印證,則李鐸生年應不早于1795年。
至于其卒年,同治四年閔芳言序文中提到當年曾請李鐸診病,同治四年即公元1865年,另有同治丙寅年黃春魁稱李鐸親自向其索序,同治丙寅年即公元1866年。可見,在70歲左右李鐸仍然忙于診務和刊書,這也與劉氏序文記其年過60身體仍然十分康健相吻合。因此其卒年應不早于1866年。
2.交游事跡
李氏“其先曾從事于醫”(吳熙序),李鐸自幼學醫,“于岐黃家言若有深契”(自序),后因家貧失學,以經商為生。三十歲那年夏天,和堂兄一起往三洋湖販麥時,感受濕熱之邪患時熱病,“昏懵旬日,幾死于醫”(自序),堂兄勉堂貼身照顧,“躬親湯藥,一夕不去”(自序)。后來李鐸本人得以好轉,而勉堂卻憂勞成疾,竟死于庸醫誤治。李勉堂“好學而篤行”(黃春魁序),與李鐸不僅為兄弟,且亦師亦友,他的死使李鐸非常內疚痛苦,加之母親體弱多病,于是下決心重新學醫,并以醫為業。至于李氏學醫經過,是繼承家學還是另訪名師,情況不詳,書中只載其熟讀《內經》及歷代諸名家經典并能融會貫通。
李氏學成后即成為當地名醫,“開方調劑,立起沉疴”(芝齡序),并受到當地士紳的贊賞和同行的欽佩。南昌太守黃恩浩評價其“有隱君子風”,閔芳言贊其“臨一證如老將臨敵,非不精心籌劃而意思安閑,用一藥如國手對局,扼要爭奇,即尋常布置無閑著,不待局畢而勝算預操。”李氏年輕時在江浙和兩湖一帶行醫,中年之后定居金溪縣滸灣鎮。
李鐸為人極重情義,因其醫術高超,常常與當地縉紳來往。有個叫李闇然的和李鐸交情最深,此人為人正直,四十歲才中舉,卻不幸早逝,留下寡妻弱子孤苦伶仃。李鐸不僅為他料理后事,還十幾年如一日地贍養他的家人。此事令金溪文學家黃春魁十分感慨,直嘆“一死一生乃見交情”,稱頌他的品德不是一般世人所有。
1.父兄
現有資料對李氏本人的記述極其簡單。據《中國分省醫籍考》著錄,民國十三年《南豐縣志·卷三十二·人物傳·方伎》有載:“李鐸,字省齋,精醫。臨癥必究其病源,動中肯綮,效應如桴鼓,著有《醫案偶存》存世。”[3]考察清代同治《南豐縣志》亦未見李鐸本人內容,但在卷二十七清朝當代“人物”篇中記載有李登瀛和李銓、李鏞三人,當為其父兄。
“李登瀛,字步蟾,援例授五品封典。”“封典”指封建帝王以爵位名號賜予臣下及其家屬的榮典。清代個人通過捐納一定數額的銀兩來獲得朝廷的封贈,稱為“援例捐封典”[4]。封典稱“授”是指給予官員本人,據此可以推測李登瀛本為低品官吏,因故捐封五品。
李登瀛為人慷慨,孝敬父母,兄弟或其他鄉親有困難常常主動給予幫助,“戚里貧者多沐其惠”。道光十二、十三年兩年鬧饑荒,李登瀛攜貲往撫州運米賑災,全活甚眾。同治縣志還清楚記載他生有3個兒子,次子李鏞為浙江石浦同知,并特別說明“長銓幼鐸,均能紹其業”,即長子李銓和幼子李鐸都能繼承他的事業。長子李銓,字蘊青,性情溫厚儒雅有禮,孝敬長輩友愛兄弟,常有善舉。咸豐四年廣昌發大水,無數居民受災,流尸沿旴江而下,李銓和李鏞、李鐸三兄弟捐錢雇人將尸體撈起并且安葬于官山。李銓“以仲弟鏞官貤封奉政大夫。”李銓有“奉政大夫”的官職,為其二弟李鏞所捐閑職。
咸豐五年吳熙序中說:“李君勉堂……其先曾從事于醫。”勉堂即李鐸堂兄。而王徽典序中稱:“省齋幼習醫。”其自序中亦說:“余自幼失學,惟于岐黃家言若有深契。”可以肯定,李鐸家族先人有從醫者,自小也曾習醫,中斷后又因堂兄死于庸醫而母親多病等原因重新學醫、業醫。
2.釋疑
從縣志救災、捐官種種記載可見李氏家境是殷實的,但王徽典序中說其“幼習醫,家貧累去業賈”。李鐸自序中也說自己“迫于家計服賈依人”,似乎矛盾。
考李家兩次救災,一次發生在清道光十二、十三年,即公元1832年、1833年,按上文所考,此時李鐸已年近40歲;另一次發生在清咸豐四年,即公元1854年,李鐸已是近60歲的老者。因此,兩次救災都在李鐸成年并長期行醫之后。
李鐸父親李登瀛、長兄李銓捐官雖然沒有確切時間記載,但均屬于捐封。李銓所受“貤封”,其制度在清代順治時期即開始,規定給本人的封贈可以移送給父母等長輩,起初主要是對文武官員中有重大貢獻的親屬進行封賞,限于子有功封父母,夫有功封正妻,后來逐步放寬到祖父母和孫子也可以貤封。直到道光時開捐納之制,為官者才可以通過捐錢為自己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兄弟乃至姨父、姑父等其他親屬討封。《清史稿》稱:“(貤封)輾轉推衍,而經制蕩然。”[5]即清代捐納制度至道光年間才開始松懈,不循禮制,本只為上下輩的貤封開始推及兄弟一輩。而李銓因二弟李鏞有官職而受貤封,可以推斷其時間當在道光甚或道光之后。道光帝于公元1820-1850年在位,即使以1820年推算,當時李鐸也早已成年。況且從其因母親多病和堂兄死于誤治而發憤學醫,并對《靈樞》、《素問》及名家醫書研究貫通的記述來看,其人有著非常深厚的孝悌觀念和相當扎實的文化基礎。可見,李鐸幼年受過良好的教育,后因故家貧,但成年后經商、學醫,尤其是成為名醫后,有能力長期贍養亡友妻兒,說明家境已經好轉以至富足。
綜上不難判斷,李鐸出身于有醫學背景的小官吏家庭,父兄樂善好施,宅心仁厚,李氏幼年習醫,但因家道中落而中斷,一度以經商為生,近30歲時,重新學醫并最終以醫揚名。
李鐸自云:“每臨一證,必循先賢先議病后議藥遺法。”這里的“先賢”指的是清初三大名醫之一,同為江西旴江醫家的喻嘉言。喻氏提出:“從上古以至今時,一代有一代之醫,雖神圣賢明,分量不同,然必不能舍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也。故治病必先識病,識病然后議藥。藥者,所以勝病者也。識病則千百藥中任舉一二種,用之且通神,不識病則歧多而用眩。”其著作《寓意草》中制定“議病式”的醫案格式,探討醫案應包含的內容,強調醫案書寫的嚴肅性。李氏深受喻氏影響,注重臨床病案的記錄,“醫畢將病者姓名、年紀、質體、脈證、暨酌用方藥,隨筆記錄并抒所見,增以議論,數十年于斯,匯為一書。”(黃恩浩序)而且所記錄的醫案力求完整全面,“直抒所見,不計工拙,其中有得心應手者,有疑難之癥,千慮一得者,有絕證斷不可救藥者,有先請數醫罔效經余末治而瘳者,有效與不效及信任不篤以致僨事者。”(自序)
李氏30歲開始重新學醫、業醫,隨手記載臨床病案,堅持數十年,積累醫案甚多。“每臨一癥必立一案以志,三十余年治驗之案不下二十余卷”,但可惜“大半棄于兵燹,所存僅十之三四”(凡例)。此處“兵燹”當指1851-1864年期間發生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這次戰爭中,江西受沖擊較大,不斷發生太平軍與清軍的激烈對抗。在幾年的戰爭期間,李氏所保存的醫案隨著主人的顛沛流離而散失過半。咸豐甲寅年(1854年),李氏將殘留的醫案整理成十二卷書,請李元復之子李栴和王徽典等人作序,并作自序于卷前,命名為《醫案偶存》,意欲“留示子孫之成吾志者為家學之傳,亦不負予半生之專志也”。十年后,同治乙丑年(1865年),因李鐸治愈南昌太守黃恩浩之疾得其賞識,由太守作序將書“令付剞劂”,隨后增加金溪候選知縣閔芳言、文學家黃春魁等地方名士作序,1866年該書才得以刊印傳世。
醫案是中醫處方用藥過程的文字記錄,是傳承歷代醫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重要載體,但后學者往往推崇《臨證指南醫案》等大醫的個人醫案和《名醫類案》等匯編醫案,而對長期在民間行醫的地方名醫醫案缺乏足夠的重視。這是因為大多數民間醫生自小師承出身,文字水平有限,雖然臨證經驗豐富但囿于自身條件,難于對病情進行條理分析;少數民間醫生雖有文字表述能力卻困于臨床事務難得持之以恒,難以完整地記錄病案。
《醫案偶存》的作者李鐸出身小官宦家庭,有較好的教育背景,病案記錄詳盡,書寫規范,闡述精當簡明易懂,在學術水平良莠不齊的民間醫案中質量較高。李鐸所在的江西旴江流域自古文化發達,民間讀書著書蔚然成風,李氏長期行醫的金溪縣滸灣鎮在明清時為全國四大印書中心之一,圖書木刻繁盛[6]。良好的個人條件和社會風氣使得李鐸能夠身處亂世仍然堅持隨診記錄醫案,并歷經十年將其整理出版。更為可貴的是,該書沒有一般醫案的通病,即有選擇地記錄效驗卓著者而回避臨床無效的診治。《醫案偶存》不僅記錄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醫案,而且同樣作深入分析,如治黎云濤痰飲案、黃某呃逆案、余某喘案等等。這也反映出旴江醫家務實求真的學術作風。
參考文獻
[1]謝強,周思平.旴江醫家醫籍及地域分布略考[J].江西中醫藥,2013,44(5):3-8.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73.
[3]郭靄春.中國分省醫籍考[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357.
[4]馬鏞.清代封贈制度探析[J].歷史檔案,2015,(2):78-86.
[5]趙爾巽.清史稿·選舉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6:3197.
[6]李叢.旴江古縣金溪醫學文化遺址探尋[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26(4):4-7.
(修回日期:2016-01-21)
Research on Author and Compilation of Xujiang Medicinal Book YiAnOuCun
LI Cong, FENG Qian-qian, PAN Xin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
Abstract:The Xujiang medicinal book,Yi An Ou Cun, compiled into 12 fascicles, was written in Xian Fe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It is the experience summary of Xujiang doctor LI Duo. LI Duo(1795?-1866?), a native doctor of Nanchang in Jiangxi Province, was born in an official family studying medicine at a very young age. When he was thirty years old, he switched from a filial and kind business man to a local famous doctor for cousin's death and mother's diseases.The informative book, recording his meathods to treat incurable, fatal diseases by personnel misdiagnose correction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was published ten years after the first completion with widespread praise.
Key words:YiAnOuCun; LI Duo; Xujiang medicine; YU Jia-yan
中圖分類號:R249.2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737(2016)02-0014-04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項目(編號:2013LS07);江西中醫藥大學科研基金重點項目(編號:2013ZR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