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張聿青醫案》簡析張氏學術特色
張聿青是清末著名醫家。其去世后,散落的醫案由門人整理成《張聿青醫案》。書中醫案記載詳實,析理深入淺出,多有獨到見解。本文以《張聿青醫案》為藍本,粗窺其學術思想。1.學術思想源流。理源《內經》:張聿青先生讀書、臨證幾十年,《內經》的思想始終指導著他,在一些醫案中可以明顯看到他直接利用《內經》指導辨證施治。如治不寐以“胃不和則臥不安”為指導,或以《內經》陰陽學說、衛氣運行學說闡述不寐發病和治療機理,以“腑以通為用”治療吐血,以“開鬼門法”治療水腫。取法《傷寒》:在《張聿青醫案》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取法于仲景的痕跡。或取仲景辨證立法之意而不拘泥于其方,或取其方而不限于傷寒之病證,擴大了經方在臨床的應用范圍。如治厥陰病不取烏梅丸,而以苦味的黃芩、黃連,辛味的半夏、干姜,酸味的白芍。對于中焦痰飲不用苓桂術甘湯,擬用長沙栝蔞薤白湯出入。廣泛采擷各家經驗:聿青先生十分重視調治脾胃,從醫案中可以看出此種觀點師承李東垣,有些醫案甚至直接用李東垣的原方,如用補中益氣方治療痢疾;在治療肝陽上升太過致火者,循朱丹溪“氣有余便是火”的思路;在治療腎、命門、水、火方面,常取法于張介賓,如治療腎陰上泛為痰常用左歸飲加減;在治療吐血一癥上宗繆仲淳的治血法則。深受溫病學派影響:主要表現在葉天士、吳鞠通均重視舌診,張聿青醫案也多詳細記載舌象,在辨舌的膩苔方面還頗有發揮。用藥更是遵從溫病派多輕清之品,劑量也比較輕。2.學術特色。擅治濕溫:聿青先生除了遵守一般溫病的治療方法,其主要創建表現在濕溫部分,采用以燥治燥之法治濕溫。長于調肝:聿青先生是個善于治療肝病的人,無論是在肝火肝陽還是中風、氣郁、嘈雜、咳嗽等病涉及肝都療效卓著。精于舌診、脈診:在《張聿青醫案》中大部分醫案都詳細記載了脈象,有的更是憑脈象分析其病機。在舌診方面,聿青先生對膩苔有獨到的見解,提出了陰虛可見濁苔,治療用滋陰化痰法,用藥常加熟地。不喜用甘草:觀《張聿青醫案》用甘草的少之又少,只有在應用炙甘草湯、補中益氣湯時才使用甘草。這與聿青先生遣方用藥思想有關,他在攻邪方面深得張子和的思想。不用甘草的深層次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總之,通過簡要梳理聿青先生的學術思想來源與學術特色,希望有更多人能領略《張聿青醫案》的魅力。
袁海潑,張丹,謝春光.四川中醫,2016,3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