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韜
(215006 蘇州大學法學院 江蘇 蘇州)
關于接受ICSID管轄權的思考
徐 韜
(215006 蘇州大學法學院 江蘇 蘇州)
改善國際投資環境,促進國際經濟合作和私人國際投資的發展,這是《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間投資爭端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產生的目的,并據此創設了“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以下簡稱ICSID)。自ICSID成立以來,其管轄權就有擴大趨勢。而另一方面,自從我國于1990年2月9日簽署《公約》以來,我國對于ICSID的仲裁管轄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這兩者都不禁令我們擔心,我國能否在這種情況下站穩腳步,在對外開放的同時穩步發展。
ICSID;BIT;仲裁管轄權;全面接受
在1998年,中國與外國締結的雙邊投資條約中約定了接受ICSID管轄條款,這意味著中國基本上放棄了當年加入《公約》時對《公約》25條4款的保留,也就是說,中國完全接受ICSID管轄權。1998年,中國和巴巴多斯簽訂BIT,2009年9月4日中國和巴哈馬簽訂BIT,在這期間,中國總共簽訂了48個BIT,其中7個條約沒有可參考文本,接受ICSID仲裁管轄的有33個,8個沒有接受ICSID仲裁管轄。[1]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國接受ICSID仲裁管轄權的態度以1998年為分界點,發生急劇轉變,也就是由部分接受轉變為全面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態度的轉變基本沒有規律可循。筆者認為,我國的態度從相對保守慢慢走向接受,這對我國來說是一種進步,體現了我國更加開放更加自信,其原因可能與98年前后我國“走出去”戰略有一定的關系,另外,也可能與吸引外資的目的有關。
然而我國這種態度的轉變是否合理呢?通過和其他國家對于ICSID仲裁管轄的接受態度作一個簡單的比較,這種態度的轉變值得商榷。不管是發達國家的美國、加拿大,還是阿根廷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都已經對ICSID仲裁管轄的機制的認識進行了“修正”。美國和加拿大在BIT中雖然接受ICSID仲裁,然而附加設定了大量例外;而阿根廷曾經是“卡爾沃主義” (calvo doctrine),的發源地和堅定的維護者,而“卡爾沃主義”的直接目的是不僅要反對外交保護,也要反對國際仲裁及其他國外法庭對投資爭議的管轄,但是由于接受西方發達國家的投資自由化理論進而全面接受ICSID仲裁管轄,從而致使阿根廷目前深受ICSID仲裁之苦,現在阿根廷國內學者們已經質疑ICSID仲裁機制之違憲性,重新支持“卡爾沃主義”。[2]
筆者也因此對于我國全面接受ICSID仲裁管轄權的合理性有了質疑,經過初步分析,認為全面接受ICSID仲裁管轄權有以下幾方面的影響,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在新式BIT中,我國規定允許投資者將“與投資有關的任何爭議”提交ICSID管轄,即我國全面接受ICSID仲裁管轄權,盡管這一做法與我國在《公約》中的保留條款在實際上已經不相符合,但是,這并不是說我國已經撤回了保留。[3]《維也納條約法公約》規定:“除條約另有規定外,保留得隨時撤回”,“撤回保留或撤回對保留提出之反對,必須以書面為之”。根據這條規定,締約國撤回條約保留是一種要式行為,也就是說,撤回保留必須以書面形式做出,而且只能以明示的方式做出,不能推定的方式進行確定。
筆者認為,我國暫不應當撤回保留。首先,我國在締結舊式BIT時,實際上沒有考慮到撤回保留這樣的情況,因此,若我國在舊式BIT修改或重新簽訂之前將此項保留撤回,將會導致不必要的訴訟負擔;其次,我國事實上還處于向市場經濟過渡之階段,也就是說,我國的經濟運行不夠穩健,抵御經濟危機的能力也不足,我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兩者之間不甚平衡,尤其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相互投資極度不均衡,如果我國在這期間貿然撤回這項保留,不僅會壓縮我國經濟管制的空間,還很可能會付出毫無必要的代價。
在目前階段,我國在對外簽訂BIT時,應當區分不同類型的國家,從而進行不一樣的處理。對于法律制度較完備、政府行為透明度比較高、市場體系較為完善的發達國家,發生糾紛時,即使是其國內程序一般也能很好地解決糾紛,我國僅需要針對幾種特定類型的爭端同意接受管轄,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在不會明顯削弱我國管理宏觀經濟的權力的情況下,消除發達國家投資者的疑惑。因此,部分同意接受仲裁管轄權,可以在我國和發達國家簽訂BIT時發揮較好的作用。而全面接受的方式,則比較適合在我國同發展中國家簽訂BIT時采用,尤其是在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這些投資周期長,較容易產生政治風險,通過接受ICSID管轄,可以在較大程度上保護我國在這方面的海外投資。[4]
在我國對外簽訂的BIT之中,我國對于MFN條款的適用范圍這一方面規定并不清晰,對程序性待遇的適用沒有通過明文的方式進行排除。而且,在Maffezini案中,[5]ICSID仲裁庭的裁決已然表示,其更傾向于支持MFN條款對于程序性待遇可以適用。一旦如此,可能會導致ICSID仲裁庭管轄權擴大化的情況。[6]因而,今后我國在新簽或重簽BIT時,應該在條款中明文規定,該協定所規定的MFN條款不能夠適用于程序性待遇,而且也不適用于爭端解決機制方面。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盡可能規避在BIT中擴大MFN條款,而且可以防止今后我國簽訂BIT時,對方會根據最惠國條款,以此來主張享受以前我國和德國等國家間簽訂BIT時采用的全面同意式爭端解決待遇。
“平等者無管轄權”是羅馬法一向秉持的,也就是一國享有國家行為和國家財產在別國的豁免權。國家主權豁免是國際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管轄豁免,另一種是執行豁免。當一個國加簽署《公約》而且接受了ICSID管轄權后,這就意味著該國已然放棄了主權豁免。[7]然而,根據《公約》55條之規定,若一國主張國家財產執行豁免,那么就可以免除其對外國投資者之賠償責任。簡而言之,締約國若無明示放棄,其仍享有執行豁免,而一旦東道國主張執行豁免,外國投資者要求執行ICSID仲裁庭之仲裁裁決是很難實現的?!豆s》55條之規定在起草時并沒有被代表們反對,這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堅信各締約國會遵守《公約》之規定,而且會主動執行ICSID的相關裁決。這也就是說,當初起草者作出此項規定時,并不是出于給東道國不執行ICSID裁決留一條后路的目的。然而,現實情況是《公約》的該條規定被西方稱為《公約》的致命弱點。[8]因此,各締約國很可能會根據該條規定而不執行ICSID裁決,這對于外國投資者是非常危險的,外國投資者就算在ICSID裁決中獲得支持,也很有可能因為東道國主張執行豁免而得不到相應賠償。事實上,該條規定也并全然只有壞處,起碼阿根廷在面臨國際仲裁危機時,就是利用該條款來緩解其危機,我國在不得已之時也可借鑒這種方式。這樣做并不是指我國要 “耍無賴”,不執行相應裁決,而是為了保護自身正當的利益。例如,在ICSID仲裁庭作出缺乏實體公正性的裁決,明確偏向外國投資者之時,或在我國因被眾多外國投資者訴諸ICSID仲裁庭因而面臨阿根廷那樣的國際仲裁危機之時,可以運用該條款來緩解自身危機。
利用執行豁免從而不執行ICSID裁決僅僅是一種迫不得已的做法,筆者相信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絕對不會濫用此規定,唯有在別無選擇的境地下,才會主張《公約》55條規定的執行豁免。當然,為了防止東道國濫用執行豁免這種情形的出現,我國在簽訂雙邊投資條約時,可以對適用執行豁免的條件加以相應限制,但放棄適用是不可取的。
我國在接受ICSID仲裁管轄方面缺乏清醒的認識和高度的警惕,參考其他國家,我國在全面接受ICSID仲裁管轄權上顯得有些急躁。
目前,我國仍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進行過渡,且國內和國際環境復雜,政策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無論是我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對比,還是我國與各發達國家之間相互投資的對比,我國都是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因此,在BIT中全面同意接受ICSID仲裁管轄與我國國情不符,我國在對外簽訂BIT時應當以部分接受為主,而不宜多采取全面接受的方式。另外,可以區別不同類型的國家,分別采取不同的同意方式。比如,在與發達國家簽訂或修訂BIT時,由于發達國家法律制度較為完備,政府行為也較為透明、司法獨立具有保障,在這些國家我國海外投資所面臨的政治風險較低,并且BIT中一般對投資爭端具有相應國際救濟措施的規定,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國可以采用有限同意的方式。而在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簽訂或修訂BIT時,若該國經濟與政治局勢不太明了,那么我國應當更多考慮采用全面同意ICSID管轄權的方式。此外,考慮到ICSID管轄權具有擴大的趨勢,無論我國在與哪類國家簽訂BIT,都應當在接受ICSID管轄權的同時,加以一定的限制一級例外,比如重要安全利益、緊急情況例外等。綜上所述,我國應善于利用《公約》的規定,結合ICSID管轄權擴大化趨勢,在保護外資合法權益和維護國家主權之間,保持一定的綜合平衡。目前,我國與美國BIT談判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希望我國能對此有清醒的認識,避免一些情況的發生。
[1]方荀.90年代以來中國在BITs中接受ICSID管轄的研究及評析[J].法制與社會,2010(9) :89.
[2] 于凡.論國際投資法的外交保護制度[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3) :27.
[3]林益.論中國BIT條款的完善[J].現代商貿工業,2010(12):285.
[4]王海浪.“落后”還是“超前”——論中國對ICSID管轄權的同意[J].國際經濟法學刊,2006(13):180.
[5]Emilio Agustín Maffezini v. Kingdom of Spain, ICSID Case No. ARB/97/7.
[6]魏艷茄.論我國晚近全盤接受ICSID仲裁管轄權之欠妥[J].國際經濟法學刊,2006(1) :120.
[7] 祝海燕.論我國雙邊投資條約對ICSID管轄權的接受[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1):57.
[8]石春鳳.中國接受ICSID管轄權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4.
徐韜(1991~),男,江蘇江陰人,蘇州大學2013級國際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