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審判中心主義語境下的思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黃偉東
本刊聚焦
實現直接言詞原則的路徑探索
——基于審判中心主義語境下的思考
●黃偉東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這是黨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確保刑事司法公正所作的重大決策部署,也為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明確了方向。以審判為中心亦稱為審判中心主義,其內涵是指審判階段特別是庭審環節在刑事訴訟程序中的中心地位,要求事實證據調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辯護在法庭,裁判結果形成在法庭,通過庭審的實質化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做到準確定罪量刑。而實行直接言詞原則是庭審實質化重要內容,更是實現審判中心主義的必由之路。“要真正實現審判中心,就必須貫徹直接言詞原則。”①陳光中、步洋洋:《審判中心與相關訴訟制度改革初探》,載《政法論壇》2015年第3期。
直接言詞原則不僅是一項調整訴訟證明活動的基本原則,也是一項調整訴訟程序的基本原則。②趙嵬:《直接言詞原則與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問題研究》,載《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因其具有查明事實真相、保障訴訟程序公正等多重價值,而為大多數國家所遵循和執行。當前,在我國積極推進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中直接言詞原則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能強化審判權對追訴權的制約。現代意義上的刑事訴訟運行模式強調審判在整個刑事訴訟中的中心地位,注重通過法庭的審判制約偵查、起訴工作,以倒逼機制的形式來指導起訴和偵查工作的開展。直接言詞原則要求法官摒棄對追訴機關卷宗的依賴,案件的所有證據都以最初的狀態、言詞的形式呈現于法官面前。此時,追訴機關制作的筆錄就不再具有“以偵查為中心”模式下的天然效力,其證據能力的有無和證明力的大小都需要在法庭上通過言詞質證的方式作出判斷,庭審將追訴權對案件結果的影響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內。審判權有效防止追訴權的濫用,使審判真正成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
第二,能保證庭審的實質化。適用直接言詞原則是實現庭審實質化的最佳方式,此外別無他途。這一原則要求法官必須接觸原始的證據材料,除非法律另有規定,一般應排除二手證據材料。這樣就可以確保法官掌握原始證據的真實狀態,避開追訴機關制作筆錄的“加工影響”。同時,通過訴訟各方到庭訴訟,證人、鑒定人出庭接受詢問質證,為控辯雙方展開充分的質證提供了條件,所有據以定案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都將得到有效檢驗,從而確保庭審的實質化的實現。
第三,能保障控辯雙方訴訟地位平等。程序正義是審判中心主義的重要價值追求,它要求在法官的主導下,構建一種控辯雙方平等對抗的訴訟結構。適用直接言詞原則能創造一種由訴訟各方共同參與的審理空間。在這種空間里,所有訴訟參與人尤其是被告人本人必須到庭參審,被告人不再只是被追訴的對象,更是作為一方訴訟主體參與刑事訴訟。庭審中,被告人平等地與公訴方一道實施訴訟行為,享有在法官面前充分陳述意見、發表辯論等攻擊和防御的權利。這就在制度設計上保障了控辯雙方對裁判結果的形成都能發揮程序上的影響,在訴訟程序上實現對控辯雙方訴訟地位的平等保障。
最后,能提高司法公信力。直接言詞原則要求所有訴訟參與人均須到庭,使案件的審理集中呈現在庭審中。控辯雙方以言詞方式舉證、質證,證據的內容得以在法庭上鮮活生動地展現出來,確保雙方充分闡述觀點;法官則通過親歷審判,全面直接聆聽雙方意見,增強內心確信。不以直接言詞原則進行的審判,哪怕再公開,也只是對卷宗筆錄質證的公開,形式上的意義大于內容,不利于事實查明,可能會損害司法的公信力;適用直接言詞原則,各訴訟主體能充分說明己方證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并實現有效質證。可以說,有效質證的整個過程就是適用直接言詞原則的過程,否則,控辯雙方也就無法在法庭上作出準確判斷,削弱司法的公信力。
當前,直接言詞原則因其在刑事司法中不可替代的價值作用愈來愈受到重視,但受“案卷中心主義”的影響,偵查工作在整個案件審理中仍發揮著主導作用,庭審虛化現象嚴重,直接言詞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適用存在重大障礙。
其一,相關立法規定的缺失和缺陷。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并沒有完全確立直接言詞原則,且相關條文也與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不符,甚至背道而馳。刑事訴訟法第187條雖規定了關鍵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但要求同時具備“有異議、有重大影響、有必要”三個條件。對“有異議”不難理解,而對“有重大影響”該如何把握,在現行的訴訟模式下,給司法機關留下了操作空間;“有必要”更是賦予了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刑事訴訟法第190條規定“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意見、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則直接規定了可直接采用書面證言,無需證人出庭作證,也“正是這一立法缺陷,為刑事審判實踐中證人不出庭作證打開了方便之門”。③陳光中、陳學權:《中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改革》,載《中國法律》2007年第5期。
其二,案件審理模式的制約。在我國現行“以案卷為中心”的訴訟模式主導下,法官主要根據控方提供的卷宗材料來認定事實和作出裁判,書面審理現象嚴重。特別是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恢復了全案移送制度,使案件的承辦法官在庭前就能接觸全案證據材料形成內心預斷。這一規定名義上便于法官掌握、駕馭庭審,實際上導致“法官先入為主”,其結果是訴訟制度的倒退。在司法實務中,普通程序一審案件的期限是三個月,審限不夠還可申請延長,而法官在審限內召開庭審的次數并不多,一般為1—2次,即便庭審后也不能及時作出判決。這也說明判決的形成并非來源于庭審中鮮活語言產生的內心確信,而是通過庭下研讀卷宗來作出。這種書面審理案件的模式與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不符,也使“法庭審判的意義大大下降,基本上淪為僅有形式意義的訴訟階段”。④左衛民:《價值與結構--刑事程序的雙重功能》,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頁。
其三,司法權運行行政化。“判者必審”是直接言詞原則的必然要求,但實踐中判審分離現象明顯,司法裁判行政化管理問題嚴重。審判委員會不參與庭審,僅僅通過聽取承辦法官的匯報便作出判決結果,使得當事人在庭審中的努力難以對判決結果產生影響,庭審也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合議庭遇有問題會逐級向庭長、分管院長或院長匯報,相關領導不同意合議庭意見,合議庭還要重新合議;裁判文書更是需要庭長、分管院長依次簽批后方可宣判。這種步步匯報、層層審批做法,是一種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其結果就會架空審理者對案件的裁判,導致“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的現象。這一現象當前雖有所改觀,但并未有實質性變化,亟需在當前正在推進的司法改革中下功夫解決。
其四,司法資源的限制。直接言詞原則要求承辦法官親歷審判,在有限的庭審時間內對控辯雙方出示的證據材料及錯綜復雜的法律關系作出準確判斷和認定,并能有效引導庭審的順利進行,這就需要承辦法官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審判經驗。而就我國目前刑事審判隊伍狀況而言,還不能完全適應直接言詞原則的上述要求。另外,由于制度原因,法官的入職門檻較低,法官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法官缺乏必要的擔當精神,一旦遇到復雜、疑難的案件,習慣于庭后研究和請示,助長了“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現象。
其五,傳統文化的影響。探尋證人出庭率低的原因除立法缺陷外,還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事不關已,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思想,使得證人極不原出庭作證;而對偵查人員這一證人群體來說,更是由于受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從在打擊犯罪中的具有優越感的“官員”到站在法庭接受詢問的“證人”,這一角色的轉變使其心里難以接受。從這個意義上講,直接言詞原則所需要的證人出庭作證,特別是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也是與受傳統文化熏陶的大眾情感相悖的。
隨著司法改革步伐和節奏的加快,如何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全面適用直接言詞原則成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本文提出以下若干路徑,以期對適用直接言詞原則有所裨益,進而對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有所促進。
(一)在刑事訴訟法中確立和完善相關規定
首先,應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將直接言詞原則作為一項原則,特別是指導庭審活動的原則予以確立,使審判活動更加符合訴訟規律;二是,完善證人出庭作證的法律條文,要凸顯控辯雙方對證人出庭作證的決定性作用,弱化審判機關決定證人出庭的權力;三是,對證人應當出庭作證卻沒有出庭的,確立對該證人在庭前所作證言筆錄的排除制度;⑤《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判審查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5條規定:“經依法通知不出庭作證證人的書面證言經質證無法確認的,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這一規定雖然可以看作是對沒有出庭作證證人證言的排除規定,但該規定是從“經質證無法確認”的角度來作出的,并沒有排除此類證言筆錄的證據能力,不符合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四是,完善對證人出庭作證的保護力度,并設置證人出庭作證責任的剛性規定,一方面從人身安全和物質保障等多方面加大對證人的保護力度,同時,對于關鍵證人沒有出庭作證的,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懲罰力度,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在刑法中予以規制;五是,實行案件審理繁簡分離制度,擴大刑事訴訟法關于簡易程序和速裁程序適用案件的范圍,以保障直接言詞原則的適用。國外許多國家擁有較高的證人出庭率是與其實行“簡易程序”和“辯訴交易程序”等制度是分不開的。雖然我國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擴大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但從司法實踐來看簡易程序的適用率并不理想,依舊不高⑥樊崇義教授和劉文化在2015年第11期《人民司法》發表的《我國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運用》一文指出,刑事簡易程序仍然存在適用率不高的問題,并列舉了東北三省多數地區在10%-45%的低比率區間運行,個別地區零適用的情況。。
(二)改變案件審理模式
法庭要真正成為查明事實、認定證據、定罪量刑的決定性場所,就必須改變現有的審理模式,嚴格以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進行法庭審理,經過庭審言詞舉證、質證、辯論,促使承辦法官形成內心確信,并據以裁判。
一是在案件開庭審理前設置一個隔離程序。結合本輪司法改革的實際,可由法官助理實施包括庭前會議等開庭前的準備工作。法官助理把庭前準備工作辦理完畢后,再將卷宗材料于開庭時交由承辦法官。盡管法官助理也是在法官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但對庭前準備的程序性事項交由法官助理辦理,可在一定程度上阻卻承辦法官產生預斷,避免先入為主。
二是充分利用庭審直播,促進直接言詞原則在庭審中的貫徹和實施。隨著“三大公開平臺”的運行,庭審直播成為法庭審判接受監督和開展法制宣傳的重要途徑。要擴大普通刑事案件一審庭審直播的范圍,為社會公眾最大限度地了解法庭審判的過程提供平臺。在公眾聚焦下,透明的庭審倒逼控辯審以及證人等各訴訟參與主體各盡其職。控辯雙方為了充分論證自己的主張,將積極申請關鍵證人出庭作證。法官為了使庭審有效進行,全面查清案件事實,必然會要求關鍵證人出庭作證,也會最大程度地將庭審精彩地呈現于公眾視野。面對庭審直播,關鍵證人出庭作證會更加審慎,整個庭審的過程會更加富有意義。
三是規范審判流程,倒逼庭審質效。正如前文所言,法官是依賴于庭下的閱卷來進行審判案件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辯方的質證、申辯機會。因為追訴機關制作的筆錄有時并不能全部、準確地反應筆錄內容提供者的真實意思,不利于對辯方權利的保障。因此,應設置科學有效的審判流程,明確法官開庭后制作裁判文書期限,限制法官庭下閱卷的時間,促使審判人員將查清案件事實過程集中在法庭的庭審中,真正實現事實證據調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辯護在法庭,裁判結果形成在法庭。
(三)規范司法權運行
直接言詞原則要求法官在控辯雙方言詞舉證、質證、辯論的基礎上,形成內心確信,判決結果不受外在因素影響。《決定》對這個問題也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如司法機關內部人員不得違反規定干預其他人員正在辦理的案件,建立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等。
根據直接言詞原則中親歷性的要求,應把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的事項限定在法律適用問題的范圍內。直接言詞原則要求各訴訟主體必須以言詞形式參與訴訟,主要是為了查清案件的事實。審判委員會組成人員不參與庭審,不宜對案件的事實認定做出判斷,其討論的范圍應僅限于法律適用。同時,法院內部應轉變觀念,拋棄行政決策習慣,尊重司法裁判規律,減少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干涉和制約。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5年6月下發的《關于合議庭辦案負責制的暫行規定》,明確規定相關案件除應當由院長審批的強制措施、財產保全等程序事項制作的裁定書或者決定書外,原則上由審判長簽發,不再由庭長核稿、分管副院長簽發,以實現《決定》提出的“讓審理者裁判”的目標。
(四)優化整合刑事司法資源
以員額制改革為契機,提升刑事審判人員素質,以滿足直接言詞原則對法官業務能力的要求。《決定》提出:推進法治專門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完善法律職業準入制度。司法權性質決定了司法者應當具備精湛的法律知識、嫻熟的審判技能、豐富的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推行法官員額制改革,確保最優秀的人才進入員額內,方能保障庭審活動適用直接言詞原則,促進庭審實質化進行。另外,要不斷加強對刑事司法人員的業務培訓,以滿足適用直接言詞原則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五)轉變思想觀念,樹立現代法律思想意識
刑事司法人員要充分認識直接言詞原則在促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中的重大意義,嚴格依據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親歷審判,充分保障證人出庭作證,促進控辯雙方舉證、質證的有效進行。要改變證人出庭作證難的現狀,提高證人出庭率。司法機關要加大普法力度,通過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逐漸改變我國公民“厭訴”、“畏訴”的傳統觀念,增強刑事訴訟證人參與訴訟的主動意識。偵查人員更要率先垂范,樹立“法庭仆人”的思想觀念,從維護司法公正的角度出發,積極履行出庭作證義務,解決我國證人出庭難的司法難題。
確立和適用直接言詞原則,是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內在要求,必須從立法和司法實踐等多方面來完善。為了保障對直接言詞原則的正確適用,還有必要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應確立直接言詞原則而非傳聞證據規則
在我國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中,應確立直接言詞原則,而不能適用傳聞證據規則。一是我國系大陸法系國家,刑事訴訟模式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接近,具有適用直接言詞原則的合適土壤。二是直接言詞原則相比傳聞證據規則而言,具有限制追訴權對案件裁判結果影響的功能,從而確立起審判在整個刑事訴訟活動中的核心地位,進而促進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形成。
(二)正確把握司法公正和訴訟效率的關系
公正與效率作為刑事訴訟兩個不同的價值追求,有時會存在一定的緊張關系。在構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過程中,適用直接言詞原則追求公正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比適用書面審理模式消耗更多的司法資源,導致訴訟效率的相對降低。在二者存在對立關系時,不能為了效率而放棄直接言詞原則對公正的追求。同時,直接言詞原則要求控辯雙方以平等的地位參加訴訟活動,雙方在法庭上享有平等的攻擊防御機會,程序的公正性得到充分體現。基于這種訴訟過程作出的裁判,訴訟各方比較容易接受,避免了不必要的上訴、申訴等程序,也會實現訴訟效率的提升。
(三)正確界定適用直接言詞原則的范圍
直接言詞原則主要適用于重大、疑難、復雜的案件,并存在著如下例外情形:一是對案件程序方面的事項所作的審查和決定程序,以及二審法院僅就法律適用問題所進行的審判一般不適用該原則。二是我國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簡易程序、刑事和解程序以及速裁等程序,基于其特定的訴訟價值理念,可不適用直接言詞原則。三是在一些特定場合,如證人因重病、死亡等客觀情況而無法出庭作證時不能適用這一原則,法官可采取其他措施將其證言予以補強。
(作者單位: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
責任編校:劉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