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磁縣供銷合作社主任
河北磁縣供銷合作社通過建立健全“一個體系”即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體系;“三個平臺”即農村產權交易、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金融保險等服務平臺;“五大網絡流通體系”即農產品、農資、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鹽業購銷經營等網絡流通體系,拓展供銷合作社系統在服務“三農”工作中的空間。
按照中發[2015]11號文件精神和河北磁縣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工作方案,磁縣以拓展供銷合作社系統在服務“三農”工作中的空間為目標,實施了“135”工作計劃:建立健全“一個體系”即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體系;“三個平臺”即農村產權交易、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金融保險等服務平臺;“五大網絡流通體系”即農產品、農資、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鹽業購銷經營等網絡流通體系。
該縣18個鄉鎮供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2015年下半年陸續完成注冊登記。全縣范圍內共領辦、吸收農民專業合作社95家、聯合社30家、種植(養殖)大戶136戶。
夯實了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領辦、吸收農民專業合作社,把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實。這是該縣建強縣域農民合作社服務體系的基礎。把農民專業社建設融入農村發展的整體規劃,密切農村黨支部、村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關系,發動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優勢產業基地建設,搞活農村經濟,帶動農業增收、農民致富則是該縣推行村級農民合作社建設的基本舉措。
組建“三位一體”的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適合本村優勢產業發展的實體性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主導,梳理適合當地的優勢產業,結合村支部(村委會)組織本村致富能手、有志青年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專業合作社辦成供銷合作社主導的,有優勢產業引領的,村支部(村委會)組織的,本村致富能手、有志青年農民和大多數的農戶參與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發展的實體性農民專業合作社。
案例
南城鄉史村片土地貧瘠,不適宜大田作物生長,經過南城供銷合作社和東河口村支部(村委會)外出考察,選擇了雙孢菇大棚種植項目。項目依托志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來實施該項目建設。南城鄉志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由南城供銷合作社主導,通過與東河口村支部(村委會)、磁縣東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昌沅家庭農場合作,組織當地101戶農民為發展雙孢菇產業而組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建成占地60畝、投資約400萬元、有26個雙孢菇大棚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社員直接受益近200萬元。2016年合作社擬流轉土地50畝,投資350萬元,建大棚20個,完善合作社辦公服務場所等配套設施。

磁縣路村營供銷合作社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努力構建“一社、一處、兩站、一部”組織架構。即供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路村營鄉辦事處、電子商務中心路村營服務站和金融保險服務中心路村營鄉工作站、供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互助部。
該社的做法已在高臾、講武城、觀臺等鄉鎮逐步推廣。目前,全縣已形成“供銷合作社主導,農村黨支部(村委會)組織,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三位一體”的實體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模式。
實現了縣域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體系全覆蓋。發揮黨委、政府組織、協調優勢和縣鄉供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規模聚集效應。形成政府引導、供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主導、多部門參與、產業布局合理的鄉域經濟發展模式。以做大、做強縣、鄉兩級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為目的,各行業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橫向聯合”建設和各鄉鎮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縱向深入”發展得到了有效結合。聯合社在品牌創建、產品認證、基地建設等方面得到了明顯提升。
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引導本轄區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為主。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章程、民主管理、盈余分配、財務管理等制度,使其有明晰的產權關系、健全的服務體系。加大聯合社的整合力度,把相同行業的實體性農民合作社納入聯合社的管理范圍,擴大聯合社的影響力,把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做大。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生產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經營品牌化,著力發展一批“產加銷一體型”“農超對接型”專業合作社。把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建成有龍頭帶動、有規范管理、有產業基地、有銷售渠道、有質量保證、有產品認證、有自主品牌、可追溯的現代化經營主體。
案例:
磁縣供銷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組建后實現了資源共享、抱團發展、品牌創建等方面的合作。聯合社成員社磁縣禾下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5000萬元,注冊社員150多個,入社社員1500余戶,是縣社入股領辦的,集蓮藕種植、小麥繁種、農資配送、大型機械互助、甘薯育苗以及甘薯種植為一體的科研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帶動其他成員社共同發展,聯合社在育種、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機械收獲、資金互助、培訓社員、參觀學習、生產資料配送等方面提供了全方位服務。2015年共舉辦了5次甘薯種植培訓會、2次現場觀摩會,參加社員1300人,成員社生產資料的配送實現了全覆蓋,農業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為社員增收達每畝近千元。同時,磁縣禾下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身也取得了較大發展,今年共育甘薯苗1.2億株,銷售率100%,凈利潤800余萬元。為滿足市場需求,又于2015年新建育苗大棚63個,總投資236萬元。預計該項目投入使用后,育苗規模將達到2億株,利潤將突破1500萬元。另外,在品牌建設、無公害認證、科技農業園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聯合社也與農牧局、開發辦、林業局、農協等部門積極對接,以爭取各部門上級項目投入,為聯合社的發展壯大提供政策支持。
通過“橫向聯合”和“縱向合作”把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體系建成上下貫通、橫向聯合、品牌發展、農戶參與、產業帶動的實體性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逐步形成:“產業引領—供銷合作社主導—龍頭帶動—基地支撐—農民參與—合作社組織管理—聯合社統籌規劃”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作為縣域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頂層設計架構,在實施農村產權交易、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金融三個平臺建設上,已實現了縣有中心、鄉處(站)、村有部(店)的立體工作網絡。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則是充分利用農村產權交易、農村合作金融、農村電子商務平臺這三駕馬車激活農村資本市場,為聯合社提供資源、資金、購銷等服務,全力為服務“三農”工作提供運轉保障。
作為縣域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頂層設計架構,在實施農村產權交易、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金融三個平臺建設上,磁縣已實現了縣有中心、鄉處(站)、村有部(店)的立體工作網絡。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則是充分利用這三駕馬車激活農村資本市場,為聯合社提供資源、資金、購銷等服務。
建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平臺,盤活農村資本市場。磁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于2015年9月注冊登記,是由政府批準、縣財政出資、縣社管理的國有獨資企業,注冊資金200萬元,員工11人。全縣18各鄉鎮設立了辦事處,擁有鄉村經紀人398名。該中心的成立規范了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積極推進了農村產權交易向縱深發展,加快農村各生產要素的有效聚集和利用。推進了農村集體資產、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林權、農村知識產權、大型農業機械以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流轉交易,盤活農村資本市場。截至目前完成土地流轉交易項目2個,分別為磁縣禾下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項目,流轉土地3800余畝,涉及農戶980戶;磁縣志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雙孢菇種植基地項目,流轉土地60畝,涉及農戶101戶。
建立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全力推進“百城購物·供銷合作社超市”建設,完善農副產品市場購銷網絡建設。農村電子商務中心于2015年6月成立,全縣18各鄉鎮設立了服務部,擁有鄉村經紀人227名。該中心的成立有效地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設,為培育農產品連鎖經營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直銷網絡,把農產品直接配送到超市、社區、便利店提供了服務。目前已與省社農產品電子交易平臺對接實現了聯網,組建了縣域電商龍頭企業,加快了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的工作步伐。從而實現“一村一店”“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工程,打造雙向流通網絡的工作目標。該縣還積極采用全民辦社、開門辦社、加盟合作、連鎖經營等方式,全力建設具有“供銷品牌”的日用品超市、農產品綜合超市及農資放心店;大力實施“供銷集團綠色蔬菜進萬家”工程,讓群眾吃得放心、用得放心,努力助推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提升。
建立農村合作金融平臺,創新金融服務體系。依托縣(鄉)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了供銷合作社員資金互助社。縣級設立供銷合作社員股金服務部,全縣18個鄉鎮設立社員資金互助部。目前已吸收社員210人,互助資金38.3萬元。互助社以“社員制、封閉制、入股分紅不計息”為原則,在全縣推進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探索解決“三農”發展中的資金瓶頸。成立了新合作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磁縣辦事處,并成功注冊客戶46人,實現投資36萬元。這是繼2014年“新合作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磁縣辦事處”成立后該縣供銷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家金融服務辦事處,兩家辦事處互為補充、密切合作,積極開展貸款擔保、融資租賃、項目融資、投資管理等金融業務。成立了“金融保險服務中心”并入駐縣政務服務中心,在18個基層社成立“金融保險工作站”,吸收工作人員349人。與中保人壽險磁縣分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積極開拓農業保險、壽險、財險等保險業務。與縣農行合作,辦理村級助農點105個。
農副產品網絡。2015年,該縣以磁縣新合作農副產品貿易有限公司為龍頭,加大產銷聯合,發揮本系統各專業合作社優勢,加大對種植、養殖戶的技術幫扶力度,完善與生產基地種植、養殖大戶的購銷聯系,以“專業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種養大戶和周邊農戶共同應對市場變化,取得了顯著成效。全年共完成蔬菜、肉蛋、禽類等農副產品收購8000萬元,現已發展生產基地1450畝,經紀人180名、種養大戶43戶,為農增收75萬元。
開展“綠色蔬菜進萬家”活動,磁州社與增鑫天天鮮蔬菜配送產銷聯合,實行網上或微信平臺訂購新鮮蔬菜。投入30萬元建立了倉庫、蔬菜車間、蔬菜周轉箱3000個、蔬菜配送車3輛、流動資金10萬元。堅持以客戶為上帝的理念,誠信經營、公平交易,以服務開拓市場,以質量占市場,以信譽鞏固市場,真正做到綠色、生態、健康。方便快捷的服務給廣大市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志田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雙孢菇通過磁縣供銷社電子商務網上銷售平臺把產品推向全國各地。
農資經營網絡。該縣以《磁縣化肥市場管理實施辦法》的四項制度要求為指導,充分發揮化肥經營主渠道的作用,積極推進化肥經營連鎖配送制。根據該縣實際,以河北眾昊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為龍頭,以各鄉鎮及村級農資店為依托,采取統一招標采購和預約定貨等措施,增強服務功能,加大服務力度,使農資經營網絡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供銷合作社統一標識農資店已覆蓋全縣65%以上的行政村。2015年投資80萬元,改建配送中心面積達2500平方米,1-12月份配送額達7500萬元。同時還積極開展各種系列化服務,采取電話答疑、免費發放農化服務手冊、舉辦農化服務講座等方式來提高農民科學用肥的水平,增加農業種植效益,有力地保障了全縣的農業生產。
日用消費品網絡。為進一步完善網絡結構,全面改善農村的消費環境,提升農村的消費質量,該縣社在2015年初就對全縣的基層網絡改造進行了安排謀劃,并對建設任務重、工作難度大的基層社,實行科室對口責任制,掛牌督辦,有力地推進了整個工程的順利開展。截至去年12月底,已累計完成投資120萬元,新建和改建了30個農家店,供銷合作社統一標識的連鎖店占行政村55%以上。同時還不斷完善配送服務,增強網絡活力,使農家店的商品配送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2015年投資90萬元,對商品配送中心進行升級改造,改建后的配送中心面積達2800平方米,配送品種達1500多種。
再生資源網絡。2015年新建龍頭企業磁縣恒昇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本年度收購任務6291萬元已圓滿完成,到目前新增回收攤點4個。通過選址、審核、發證、建設再生資源綠色回收網點70處,備案證辦理嚴格按照法律、法規進行,規范有序,沒有不穩定因素存在。
鹽業經營網絡。統一規范使用供銷合作社標識食鹽網絡、連鎖店占行政村100%,2015年入口食鹽任務為2975噸,完成3030噸,占任務102%。
該縣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網絡體系建設增強了農民的組織性,為“三農”服務提供了組織保障。3個平臺建設加快了農村資本市場的流通,為“三農”服務的綜合能力增強。供銷改革成效初顯,全縣農業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的合理布局。下面以農村產權交易情況來解讀一下改革的成效。
構建運營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產權交易便捷服務。該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設有5個窗口,分別為業務咨詢、出讓受理、受讓受理、交易鑒證、抵押貸款。交易中心利用政務服務中心場所,開設多個服務窗口,“一個屋檐下、共同搞服務”,避免了交易雙方奔波多個服務場所。
紙盒后傳來哧哧的輕笑,紙盒移開,露出一張年輕女孩的臉,是四小姐。劉雁衡看到她兩頰上各有一抹潮紅,心里說:“哎,膏粱子弟,吃飽了撐的。”
在全縣18個鄉鎮設立辦事處,每個村至少有一名經紀人,把服務觸角延伸到村。全縣已發展以村干部為主的農村產權交易經紀人398名,實現了全縣農村全覆蓋。
經紀人負責搜集本村有關農村產權交易的信息并進行分類整合,協助交易雙方準備相關資料,協調處理交易雙方流轉交易關系,最終促成交易順利完成。為更好地為農民提供產權交易服務,構建起“經紀人收集,辦事處受理,縣中心交易”的運營服務體系。根植于農村的運營服務體系,在為農民提供便捷的服務同時,掌握了產權流轉交易的信息,提高了流轉交易的效率,使得交易中心很快在農村站穩了腳跟。
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農戶經濟收益,實現出讓方和受讓方的雙贏。對于出讓土地的農戶來講,自己生產的農產品由于受種植面積的限制,在播種、生產資料的購進、生產管理、機械作業、產品儲存、產品銷售等方面由于規模小而沒有市場話語權,造成生產成本高。土地流轉后形成了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極大地降低了各生產環節中的成本,必然降低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而在產品銷售上,由于所占市場份額比重大,往往能影響農產品的市場定價,必然售出價格高。這樣就形成了較大的利潤空間,必將給出讓農戶和受讓農戶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來雙贏。
規范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為維護農村穩定做貢獻。由于長期以來在農村形成的不規范交易造成了農村矛盾的存量,這直接影響了農村的和諧穩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建立,規范了農村各類產權交易行為,為農戶的各種交易行為提供了規范、合法、公平的保障,為農村綜合治理的法制化進程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成效顯著,將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截至目前,該縣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已有25個標的掛牌出讓,有216個標的正在做掛牌前的相關準備工作。完成土地流轉交易項目2個,分別是磁縣禾下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土地流轉項目,流轉土地3800余畝,涉及農戶980戶;磁縣志田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雙孢菇種植基地建設項目,流轉土地60畝,涉及農戶35戶。另外,岳城鎮的經濟作物種植基地項目正在做土地流轉的前期準備工作,辛莊營鄉的綠化造林項目承擔的公司已與產權交易中心接洽擬開展合作。在流轉工作中,嚴格交易規則,公開公正,農戶感覺在交易中心流轉交易利益有保障,便捷又放心。
同時,社有資產租賃、出讓必須經交易中心交易,避免了個別人暗箱操作,低價租賃、出讓,通過公開招標、競價方式,實現了社有資產的較高收益。也起到了規范社有資產租賃、出讓合同,保持相關資料的完整性、合法性的作用。目前,在磁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掛牌出讓的社有資產標的有22個,出讓標的總面積7600平方米,掛牌價格總額達22萬。通過在交易中心交易,社有資產實現了更高收益。磁縣生產資料公司新藝裝飾門市2間門面房,價格由8000元/年提高到了13000元/年;觀臺鎮供銷合作社崗子窯生產門市,價格由4500元/年提高到了6500元/年;觀臺鎮供銷合作社西艾口門市,價格由5500元/年提高到了8000元/年。社有資產入市交易,充分發揮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保資產、增效益”的作用。
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的建立將嚴格規范農村產權交易行為、極大限度地盤活農村沉睡的資本市場、讓農民享受供銷改革帶來的更多的財產性收益,同時也有利于農村的穩定。
“三農”工作需要多部門合力推進,應有一個強勢的綜合協調機構來提高執行力。目前,該縣有農工委、農牧局、林業局、開發辦、農協、水利局、縣供銷社等多個農口部門。農工委雖然是綜合協調部門,但是由于工作頭緒多、人手不夠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協調力度不夠,每個部門“各管各、難融合”的局面任然存在;另外,多個農口部門職責交叉并存、職責不明,造成“多頭管、無人管”的現象存在。要解決這些現象就得有一個強勢的協調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部門溝通,建立互通機制。
農業的發展應科學規劃,做好功能區和產業發展定位。該縣雖然制定了農業發展規劃,但是在產業布局、功能區劃分上缺乏可操作性。應該在縣域規劃的基礎上細分每個鄉鎮具體規劃,應符合實際、操作性強。要在制定全縣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上認真研究,制定出具有引導性的產業發展政策。根據全縣土地的分布情況劃分農業生產功能區,把符合種植、養殖、休閑等產業發展的集中到一起,實現規模發展。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上下功夫,延長產業鏈條,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應該認識到農民合作社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組織保證,要做實、做大、做強。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發展的最有效的載體,它不僅是農民生產、生活的組織者,同時也是農民提高收入的希望。它是農村發展中農民自覺組成的最具有生命力的、最活躍的合作組織。做實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做實農村經濟。近幾年的農民合作社融資風波體現的就是“沒有產業的合作社是沒有生命力的”。畸形的合作社不但發展不了農村經濟,反而會擾亂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只有立足優勢產業、規范管理的實體性合作社才能做強做大。該縣禾下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失為一種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的樣板。
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是搞活農村經濟的重要載體,政府應該大力支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是搞活農村經濟的重要抓手。政府應整合現有分散的農村資源平臺,建立農村綜合服務平臺。把農村產權交易、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金融保險、農村社保、農村醫療等涉農平臺規范建設,統一整合到“農村綜合服務中心”。
農業的結構調整應該以“項目”支持為引導,政府應該整合惠農政策,有針對性的扶持相關產業。如果說各項惠農政策是農村發展的“風向標”,那么對“農業項目”的支持就是引導農業結構調整的“助推劑”。農業的發展要靠政策和項目來推進,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首先應考慮結構調整的需求以及當地的產業優勢,整合惠農政策資源,打造高標準、可復制、便操作的示范項目,帶動產業發展,從而推動和深化農村供給側改革和發展。
應加快供銷合作社立法進程。應該努力用法律或法規來保障供銷合作社的市場主體地位,用法律或法規來保障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農村市場主體地位,用法律或法規來保障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發展方向,用法律或法規來保障供銷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