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利 楊雅敬
(圍場縣醫院消化內科 河北 承德 068450)
?
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治療的遠期療效分析
吳永利楊雅敬
(圍場縣醫院消化內科河北承德068450)
【摘要】目的:探析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治療的遠期療效。方法:選擇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4例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給予對照組常規治療,而觀察組則運用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治療,對比分析兩組療效。結果:隨訪6個月,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上運用經筋排刺法和皮膚針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進行聯合治療,不僅可以改善癥狀,還能獲得較好的遠期療效,值得推廣運用。
【關鍵詞】腦卒中;上肢痙攣;經筋排刺法;皮膚針
腦卒中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具有較高的死亡率,雖然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死亡率明顯下降,但是致殘率依然居高不下,其中痙攣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如果不及時治療,往往不利于患者恢復肢體功能,不僅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也加大了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因此,本文重點探討了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治療的遠期療效,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4例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22例。對照組中10例為女性,12例為男性,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為(52.5±2.9)歲;觀察組中8例為女性,14例為男性,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為(52.6±3.2)歲。兩組患者的病情、病程等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主要接受常規治療,即運用20mg腦蛋白水解物+4g腦復康注射液+250ml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滴注,1次/d,1個療程為7d。觀察組則運用經筋排刺法和皮膚針聯合治療,具體操作如下:(1)經筋排刺法。治療時,患者保持平躺姿勢,運用50mm×0.25mm毫針,選擇輸、井、經、滎、合等穴位,對井穴進行點刺放血,垂直刺入其它穴位,直到肌腱淺層,在連接兩穴的線上,每隔1~2寸進行1次針刺,通常情況下,每10min進行1次行針,每次留針的時間控制在30min左右,1次/d;(2)皮膚針療法。循經叩刺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以及手太陰肺經,其中對絡穴、五腧穴、郄穴以及原穴等穴位進行重點叩刺。治療時,右手將七星針的針柄握住,運用中指和拇指將針柄夾住,使用小指和無名指在小魚際處將針柄固定住,運用70%乙醇對皮膚局部進行常規消毒,垂直進針,對患肢進行中度刺激,每天選擇的經絡為2條,1次/d,1個療程為7d。
1.3 療效判定標準
通常運用以下幾個標準判斷療效:(1)痊愈。患肢肌張力在治療后完全恢復正常;(2)顯效。患肢肌張力較治療前下降2級;(3)有效。患肢肌張力較治療前下降1級;(4)無效。患肢肌張力在治療后無改變。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組間數據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隨訪6個月,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3.討論
上肢痙攣是腦卒中后比較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約為80%~90%左右,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生活質量。有研究表明,運用經筋排刺法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能夠對上肢神經進行廣泛刺激,使神經營養得到改善,提高神經組織的新陳代謝能力,使其興奮性增強,恢復病損神經。同時,經筋排刺法不僅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還能收縮低張力側肢體肌肉,使其張力提高,促進患肢功能恢復。此外,運用皮膚針對絡脈、皮部、經脈、孫絡等進行良性刺激,可以調節腦海與臟腑之間的平衡,使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得到調整,對臟腑的經絡功能進行調節,使抑制與興奮的過程得到平衡,提高機體的控制和調節功能。兩種方法聯合運用,可以補瀉結合、陰陽相配、相互制約、剛柔相濟,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9.09%,治療效果顯著。因此,臨床上運用經筋排刺法和皮膚針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進行聯合治療,不僅可以改善癥狀,還能獲得較好的遠期療效,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韓淑凱,張寶昌,左永發,問曉玉. 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治療腦卒中后上肢痙攣療效觀察. 上海針灸雜志,2010,05:284-286.
[2]張寶昌,韓淑凱,高偉娜,許玉娜,靳紅強,楊新偉,楊偉紅. 經筋排刺法配合皮膚針對腦卒中后上肢痙攣患者遠期療效的影響. 上海針灸雜志,2014,12:1120-1123.
【中圖分類號】R245.3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23-00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