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調研的總體情況看,四川省內江市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尤其近年來,綜合交通發展迅速、旅游帶動成效初顯、服務質量不斷提升,但也存在觀念更新遲緩、基礎建設滯后、景區吸引力弱、政策支撐不夠等現實問題。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江應扭住“旅游觀光”向“度假休閑”嬗變的機遇,積極挖掘并拓展現代旅游內涵,以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為關鍵,全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強力推進新興產業與城鎮功能提升一體發展。
從調研的總體情況看,四川省內江市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尤其近年來,綜合交通發展迅速、旅游帶動成效初顯、服務質量不斷提升,但也存在觀念更新遲緩、基礎建設滯后、景區吸引力弱、政策支撐不夠等現實問題。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江應扭住“旅游觀光”向“度假休閑”嬗變的機遇,積極挖掘并拓展現代旅游內涵,以融合一二三產業發展為關鍵,全力實施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強力推進新興產業與城鎮功能提升一體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推動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滿足多樣化、多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在2015年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上,業內人士指出:四川已步入了“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時代。據省旅游局和西南財大旅游管理研究所《2014年四川省旅游投資研究報告》:旅游業與相關傳統產業交叉融合,形成旅游+農業、旅游+地產、旅游+商貿、旅游+金融、旅游+會展、旅游+林業等多種類型的產業融合發展態勢,涌現出一大批“旅游+”投資項目。
由此可見,促進旅游業發展的轉型,推進全域旅游,對于剛剛起步的內江旅游產業來說是一個大好機遇。換言之,內江應充分認識發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樹立大旅游、大產業的觀念,把發展全域旅游作為內江轉型發展的現實選擇,強力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推動旅游業由觀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轉型,由旅游資源開發向旅游產品開發轉型,由打造旅游要素向打造旅游產業鏈轉型,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轉型,由大城市游向小鄉村游轉型,從而實現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經濟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
——突出以全新的理念刷新旅游發展觀念。堅持以科學的態度推進內江全域旅游發展,突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處理好內力與外力的關系。一是樹立全域景區的理念。圍繞“讓每一寸土地都成為景觀,讓每一個村莊都成為景區”的理念,把全市作為一個大景區分區域、分類別謀劃經營,讓各項建設與全域景區化建設統籌推進、協調發展,著力把家園變成花園、把小景點連成大景區,同時利用自媒體、新媒體平臺營銷,著手建設內江旅游微商圈,適時推進智慧旅游建設,通過產業融合與信息化來創新內江現代旅游新業態,從而不斷激發城鎮及鄉村旅游活力,帶動城鄉旅游互動發展,實現“全市皆景區、各地顯特色、處處有景觀、人人是導游”的目標。二是樹立發展旅游即發展經濟的理念。堅持用發展全域旅游的理念來謀劃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交通、現代商業、現代農村,以旅游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圍繞旅游發展觀光農業、新型工業、現代物流,圍繞旅游發展綠色交通、特色城鎮和美麗農村,推動三次產業融合,走旅產一體、旅城共生之路。三是樹立綠水青山即金山銀山的理念。牢固樹立“大生態、大旅游、大產業”的理念,把全域旅游作為推動綠色發展和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揚生態之長,顯森林之優,走旅游之路,建富民之業,實現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的統一,推動資源開發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產業結構由一二產業主導向三產聯動轉變,經濟發展由封閉型向外向型轉變。
——突出以科學的布局引領全域旅游發展。在對內江文化旅游資源“再認識”的基礎上,站在全局的角度,突出發揮現代旅游在產業融合發展、統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中的引領作用和剛性約束。一是堅持全景區建設。以實施“138”旅游計劃為抓手,以“城市變景區”為載體,按照“一中心三片區”的核心景區發展理念,把全域旅游融入到內江主城區和資中、威遠、隆昌三個縣城以及下屬的集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各個領域;發揮交通在全域旅游的“火車頭”作用,傾力抓好旅游路網建設,構建安全便捷、內外通達的旅游交通網絡,同時提升道路綠化水平,讓每條道路都成為生態走廊、亮麗風景。二是堅持全行業融合。切實把現代旅游業作為全市優先發展的主導產業,即所有產業都應服從并服務于現代旅游業的發展,圍繞現代旅游,統籌抓交通、城建、文化、農業、工業、生態等,明確各行業、各領域發展都要按照旅游標準,融入旅游元素,突出旅游內容,增強旅游功能,進行產業縱向魚骨結構式延伸和橫向圈層結構式拓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多元結構。三是堅持全時空打造。按照總體規劃,善于制造“沸點”,大力發展健康養生、休閑娛樂、自助采摘、溫泉療養、戶外拓展等新型業態,通過全天候旅游體驗和全感官項目設計,打造風格各異的水域風光游(含甜城湖夜景游)、主題公園游、休閑健身游、地質景觀游、科普觀光游、文化體驗游、農業觀光游、田園風情游等特色線路,開發少兒經濟、老人經濟、周末經濟、假日經濟及養生經濟,變“8小時經濟”為“24小時經濟”,在宜居宜業宜游上下功夫。四是堅持全民性參與。通過全域旅游發展強力推動“萬眾創新、大眾創業”,運用ppp等投資模式,積極探索“全民共建+全民營銷+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發展模式,以發展家庭賓館、農家樂為主體,形成鋪天蓋地的鄉村旅游發展之勢,引導農民就地就業、農產品就地增值,全面帶動特色種植業、鄉村手工業、餐飲服務業、鄉村運輸業、城鄉文化產業等業態發展,形成全域旅游的消費鏈。
——突出以內涵的提升帶動全域旅游發展。當前,應抓住全市“十三五”規劃編制契機,從高端著手,聘請高規格的資深規劃機構,圍繞產業融合發展、文化建設、生態環境、城鄉建設等綜合策劃,充分完善《內江市“十三五”旅游開發總體規劃》,編制好3—5年內江市急需開發建設的重點旅游景點詳細修建性規劃。一是傾力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以“文化之鄉·甜美之城”為內核,采取“重點突出、區域聯動、品牌共創、成果共享”的方式,繼續完善并強力推進旅游“138”計劃,大力實施大千文化園、范長江故居、隆昌“三古”、資中古城、威遠穹窿地質森林公園(可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等景區建設,堅持實施“創A”工程。通過包裝推介、景點建設、景區升級及創新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體和經貿活動(如大千龍舟經貿節、空中游甜城等),打造川渝旅游新名片。二是傾力搶救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當前,應從服務全域旅游產業發展出發,及時組建內江地域文化研究協會,著重開展張大千范長江為代表的書畫、傳媒文化研究工作,以資中羅泉古鎮、隆昌石牌坊、云頂古寨、威遠石砦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以石坪山歌、袍哥文化、云頂鬼市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搶救及整理工作,以大千美食、全羊宴、豆腐宴、牛肉面等美食為特色的飲食文化整理挖掘工作,收集、整理出一批優秀地域文化成果。三是傾力抓好生態環境建設。開展“保住青山、護住清水、守住藍天”行動,注重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實施森林城市創建、鄉村綠化美化、生態水系景觀等工程,大力抓好城鎮、農村環境治理,徹底根治面源污染、河道污染、粉塵污染、垃圾污染,營造“天藍、山清、水綠、地凈”的優美環境。
——突出以長效的機制保障全域旅游發展。一是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堅持把全域旅游發展擺在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落實專人牽頭推進,明確專業部門具體抓,建立健全例會制度、重點項目協調會商制度、督促考核制度,統籌協調解決全域旅游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強市、縣區旅游部門隊伍建設,著力建設一支“素養高、能力強、業務精、作風硬”的旅游干部隊伍。二是建立可持續的政策激勵機制。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全域旅游的決定》及支持全域旅游發展配套政策,設立全域旅游發展基金,通過以獎代補的辦法,引導和吸納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更多地進入旅游產業領域。同時,按照“政府主導、項目支撐、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運營模式,建立公開、透明的全域旅游招商引資政策。按照政府“一事一議”原則,對涉及的重點旅游項目稅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費等稅費根據相關規定減免。三是建立有活力的人力資源開發機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旅游人力資源開發體系,建設具有開發意識強、創新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管理及服務人才隊伍,尤其應從素質到技能、從觀念到行為入手,及時完善中高級旅游人才的培養及引進政策,強化與市內外學院的合作,大力培養旅游行政管理人員、經營人員、專業技術人才及一線旅游從業人員。四是建立開放的區域合作機制。加強與國內外及省內外市場的對接和拓展,突出強化與川渝尤其自貢、資陽、瀘州等周邊市縣(區)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區域旅游專線或旅游環線,推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客源互流、信息互通、文化互融、節慶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