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桑植縣是賀龍元帥的故鄉,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大革命時期,10萬人口的桑植縣有5萬多人參加革命,2萬多人犧牲,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奉獻。受歷史、自然等因素影響,桑植縣各族群眾的生活至今還比較困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繁重。
自1988年起,湖南省軍區按照軍委、總政的統一部署,自覺踐行服務人民的根本宗旨,懷著對老區人民的深厚感情,到桑植縣開展定點扶貧,先后籌措資金7800萬元和價值1600多萬元的物資,幫助該縣4個鄉鎮、9個貧困村及周邊部分村組6.1萬人脫貧,受到地方黨委、政府和各族群眾的高度贊譽。
發動部隊與協調地方結合
27年來,湖南省軍區共選派23批扶貧工作組,每2至3年幫扶一個貧困村,省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輪流選派,形成以一個部門主抓、其他部門協助、接續開展駐村幫扶的有效機制。省軍區每名常委、機關每個處(辦)分別與1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共幫助457戶貧困戶脫貧,團以上領導干部結對資助59名大學生完成學業。同時,積極協調省市黨委、政府把桑植縣定點扶貧納入省直單位扶貧規劃,定期召開軍地聯席會、座談會,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問題,保證了幫扶工作持續深入開展。

部隊所能與群眾所需結合
湖南省軍區從最急需的項目干起、從群眾最期盼的小事做起,在貧困群眾出行、用電、用水、住房等民生問題方面精準發力。
27年來,省軍區共幫助修筑公路104公里,搭建橋梁23座,鋪設引水管道47公里,架設高低壓線路101千米,建設農村沼氣池500余口,捐資新建醫院和農村診所4所、科普文化中心3棟,建立“留守兒童幫扶中心”2個。利福塔鎮因常年缺水,糧食畝產不足200公斤,省軍區扶貧工作組帶領群眾奮戰3年,將山泉水引到全鎮23村,灌溉稻田3000多畝,600多戶貧困家庭受益,每戶年增收1400余元。針對龍潭坪鎮教育相對滯后、師資力量缺乏等問題,省軍區組織共建小學和幼兒園教師赴該鎮進行支教助教,幫助培訓11名教師,促進受援學校辦學質量明顯提高。
“輸血”與“造血”結合
湖南省軍區在改善民生急需的同時,采取有力舉措,幫助農民更新思想觀念、提高勞動技能、扶持發展產業,促進群眾增產增收。組織官兵深入幫扶村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富農惠農政策,引導群眾從等待救濟、靠天吃飯轉變到自強自立、創業致富上來。邀請湖南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等省內高校專家共29批次,開辦12期培訓班,對幫扶村進行產業規劃設計和技術指導,培養461名致富帶頭人。為每個幫扶村協調籌措資金不少于700萬元,幫助當地發展特色產業。苦竹河村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省軍區先后協調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幫助村民發展柑橘、金秋梨等經濟林果和生豬、黑山羊等特色養殖業,使該村年純收入實現200多萬元,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90戶貧困戶也一舉甩掉了貧困帽子。
辦點示范與輻射帶動結合
針對部隊人力、財力有限的實際,湖南省軍區注重集中力量抓好一個貧困村或一個鄉鎮脫貧致富,并通過點上經驗推廣,影響和帶動周邊村鎮發展。
在洪家關鄉定點扶貧中,湖南省軍區7任扶貧工作組接力攻堅,從幫助該鄉修路架橋、引水通渠,援建“八一愛民學校”和農村科技文化站,到招商引資、開辦企業,邊實踐邊摸索,既幫助該鄉整體脫貧,又探索出切實管用的幫扶路子。在此基礎上,軍區會同地方及時總結推廣,為周邊鄉村脫貧致富提供借鑒,產生了良好的輻射效應,逐步實現了“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官兵在參加定點扶貧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既汲取了豐厚政治營養、增長了才干,又促進了部隊全面建設,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魚水深情進一步升華。
下一步,湖南省軍區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的決策指示,按照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會議的部署要求,進一步理清思路,突出重點,發揮優勢,主動作為,把桑植縣定點幫扶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扎實、富有成效。
一是更加注重精準扶貧。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深入細致摸清新一輪幫扶村(新橋村)人口、生產、組織、基礎建設等底數,研究制定扶貧規劃,對61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逐一制定具體幫扶措施,明確幫扶責任人,抓好村級學校、特困戶安居工程、生態養殖企業等18個重點項目建設,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
二是更加注重開發式扶貧。充分發揮省軍區系統的優勢和作用,既注重抓好重點對象扶危濟困,又突出產業經濟帶動;既注重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又下大氣力幫助提高致富技能,不斷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軍地協作。抓住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湖南省實施“美麗鄉村”扶貧計劃的有利契機,做好部隊定點扶貧工作與地方扶貧開發規劃的有機銜接,切實形成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整體合力,為桑植縣革命老區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