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拯
城市里那些“文化的光束”
文/李拯
“威尼斯水城”“泰晤士小鎮”“哈斯塔特村”……這些國內的山寨小鎮,因缺少本土靈韻,就像鼓脹的氣球被抽走了空氣,給人以枯萎干癟的味道。
這正是城市建筑貪大媚洋的一個縮影。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城市記憶在推土機下化為瓦礫,城市文脈出現斷層,建筑同文化越來越遠,同浮華越來越近。
城市建筑既是對空間的折疊,更是對歷史的延續,如果斬斷了歷史文化臍帶,就只能在所謂的審美世界里無所適從地流浪。就此而言,以洋為尊、以洋為美,不僅是一個審美趣味的問題,更反映著深層次的文化迷失。
城市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歷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關鍵。高樓大廈越多,就越是現代化嗎?
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之處,正在于把哲學想象與歷史文脈融入磚石之中,使建筑成為文化傳承的視覺象征。歷朝歷代的宮廷建筑,體現“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辯證哲學,講究“中軸對稱”“面南背北”;發源于民間的徽派建筑,雖為人作、宛自天成,達到了“青山云外深,白屋煙中出”的和諧境界,體現了“天人合一”“物我為一”的精神追求。“建筑是對世界現實和人類生存的一種表達”,城市建筑從來都不只是磚瓦的堆砌,而是記錄著不同時代的陰晴圓缺、悲歡離合。
中國傳統的建筑美學,應該也完全可以生長出現代的審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