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允東
百草園
金猴迎春
連允東
羊舞山河美,猴啼日月新。乙未欲盡,丙申將臨。在這辭舊迎新時刻,嶄新的2016年又呈現在我們面前。街頭巷尾,議猴紛紛。有的說猴年吉祥,有的說猴年顯貴,有的說猴年納福……
我說猴年大吉大利。一提到猴年,我腦海中便浮現出輕靈黠慧的美猴形象。追根溯源,猴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先人們把猴當做吉祥物來看待,其主要原因是“猴”與“候”諧音。因此,早在我國唐宋時期,傳統民俗便常以猴作為吉祥顯貴,驅邪納福的象征?!昂睢笔俏覈糯倬舻拿Q之一?!抖Y·王制》云:“王者之祿爵,公、候、伯、子、男五等?!笨梢姟昂睢睂傥宓染粑恢械牡诙?。盡管隨著朝代的變遷,然而“侯”這一爵位名稱,卻始終沒有被廢除過,歷朝歷代都有“候”爵。如:漢代分有王、侯二個爵位;明代分有公、候、伯三個爵位;“侯”爵始終都保留著。由于人們都存在升官封侯的愿望,便選擇“猴”為“侯”的象征,繪制出種種有關猴的吉祥圖案。如畫一只猴在樹上掛印,就稱其為“封侯掛樹”;繪畫猴子騎在馬背上的紋圖,就稱之為“馬上封侯”;繪畫母猴背著幼猴的繪圖(因為“背”與“輩”諧音),就取意為“輩輩封侯”;還有繪畫九只猴子攀援一棵松樹的繪圖,稱之為“九猴攀松”,蘊含松代表永久,有長年長壽的意思。于是“猴圖”便成為先人們喜聞樂見的吉祥紋圖。
猴不僅與“繪畫”有關,還與“戲曲”、與“武術”有關聯。記得兒時每逢年過節或圩日家鄉便有“猴戲”看,這戲其實就是戲猴。那情景至今記憶猶新:鑼聲開場之后,猴子登場,先表演翻跟頭,拿大頂等幾套動作。隨后,按鑼聲的變化和藝人的不同唱詞,猴子自己不斷變換面具和盔頭,時而妝文官,時而扮武將,時而又是一副王爺相。耍猴人唱罷詞曲,牽過羊(或狗)來,套上一輛小車。猴子就跳上小車,手揮小鞭,小車跑起圈來。猴子還不時跳到羊(或狗)背上,拿個倒立,翻個跟斗,逗得觀眾開懷大笑……從那時起我就對猴子有種好感,猴子靈活機智的形象也深深印在了腦海中。之后,我又閱看了古典神話小說《西游記》連環畫,對猴子(孫悟空)又加深了印象,認識到猴子是具有智勇勤義的品格特征,它的歷經磨難卻不屈不撓的“美猴王”精神尤為感人。同時,我也知道了《西游記》中玉皇大帝封孫悟空為“弼馬溫”(“避馬瘟”之諧音),令其掌管天馬。因此,舊時馬廄上總要系上一只猴子,作用是避邪、去除瘟病,守護馬匹安全??梢?,猴子是預防瘟疫的吉祥物。據史載,武術中“猴拳”的歷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的西漢。三國時華陀創造的“五禽戲”,也有模仿猿猴的動作,對猴拳的形成也起了重要作用。明代以前,猴拳已成為廣泛流行于長江流域的一個著名拳種。
年歲漸長、酷愛讀書的我,對猴文化有了更進一步地了解。特別是知曉偉人毛澤東生前對猴子頗有好感,他曾以猴自況“深山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自稱“有點猴氣,也有點虎氣”。并多次以詩詞謳歌孫悟空的斗爭精神,其中“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而以“猴”組成的成語、俗語、諺語及歇后語源遠流長、俯拾即是、不勝枚舉。如成語:心猿意馬、尖嘴猴腮、殺雞嚇猴;俗語:猴子手里掉不出干棗、猴子的屁股自來紅、猴子跟著人行事;諺語:猴嘴里掏棗,虎口內走人;歇后語:猴子唱戲——想起一出是一出、猴戴皮手套——毛手毛腳、猴子扒竹竿——一節一節的來等等。這些形象精煉之語,運用得當,能為文章增色添彩。
銀羊踏雪未年獻瑞,金猴捧桃申歲呈祥。在這金猴蹦蹦跳跳迎春之際,我衷心祝愿大家猴年吉祥如意!
(作者單位:寧化縣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