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聲音
精準扶貧不能只給紅包了事
宛詩平
日前,某地一個縣在扶貧工作中開展了“村村走,戶戶進”的活動。只見縣級領導干部帶著相關部門的人員走進貧困戶家中,了解一下貧困情況,送上一個紅包,叮囑幾句,甚至要求貧困戶設法脫貧,然后走人(11月3日東方網)。精準扶貧不能只給紅包了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工作“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實事”、“只要有信心,黃土變成金”。但在實際工作中,仍有部分地方干部還停留在傳統的扶貧思想階段,他們認為,扶貧就是物質幫扶,只要送米送油送錢就可以了。這樣的扶貧做法,只會使一些貧困戶形成“等靠要”的思想,造成了越扶越貧的后果。
沒錢是貧困,但貧困不僅僅是因為沒錢。因此,精準扶貧的關鍵是準確認識貧困,把握貧困。那么,扶貧如何才能做到“精準”呢?筆者認為:貧困調查務必精細,扶持對象必須準確,扶要扶到關鍵處,幫要幫在點子上。要知道,貧困的狀況都是相似的,但導致貧困的原因卻千差萬別,有因基礎條件太差制約經濟發展,有因產業影響收入者,有因重病造成貧困的,等等。面對多樣化的致貧原因,應該分類施策,逐一解決,而不能大包大攬,千篇一律,應當對癥下藥,標本兼治。筆者曾到鄉間調研,一個老鄉說:一場大雨,自己家的三間瓦房塌了一雙半,舉家無處安身,可鄉政府的扶貧措施卻是給他送來兩袋面粉。他說,我自己的糧食都沒處放,又不缺吃的,給我送面粉干啥。我認為老鄉說的有道理,不問群眾之所需,一廂情愿式地幫扶,不但不會讓人感激,反倒招來埋怨。為此,精準扶貧必須做到精準施策。要在精準識貧之后,對貧困戶進行科學精準分類,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扶貧措施,確保扶貧幫到點上、扶到根上。對有勞動能力的,采取產業扶貧、就業幫助、實現脫貧;對無勞動能力、因病因殘致貧的,通過低保、醫保、大病救助等政策實施“兜底”扶貧;對生存環境惡劣、就地脫貧難度大的,進行易地搬遷安居扶貧。同時,精準扶貧還要做到既“扶志”,又“扶智”。“扶志”,就是要把貧困農民自己主動脫貧的志氣“扶”起來,把“內因”激活起來,讓農民有“我要脫貧”的迫切愿望,才會“人窮志不窮”地發奮脫貧!“扶智”就是要通過職業教育、農技推廣、拓展信息流通渠道等,培養有科技素質、有職業技能、有經營意識與能力的新興知識化農民,減少農民在生產中的盲目性,使之真正地適應農業現代化。
總之,扶貧工作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社會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喊口號、搞形式,一陣風式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開展精準扶貧,就是要帶著責任和感情,沉下身子,靜下心來,從貧困地區的現實條件出發,量體裁衣,堅持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幫扶到戶,措施到人,斬斷窮根,這才是長遠地、穩定地扶貧、脫貧的精準之道。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內鄉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