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天璽
中國模式的優越性(四)
文/王天璽
為保障糧食安全主要目標和任務完成,《規劃綱要》著重從強化責任、資源保護、科技支撐、政策投入、宏觀調控、節約用糧及法制建設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在強化糧食安全責任方面,《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糧食安全分級責任制,全面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并將有關工作納入省級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在保護生產資源方面,提出要落實省級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度,確保基本農田面積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加強草原等非耕地資源的保護和建設。在加強農業科技支撐方面,提出要增加國家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加快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完善政府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繼續完善糧食補貼政策、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糧食風險基金制度;加強糧食產銷銜接,建立健全糧食主銷區對生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和物流設施建設的投入。在健全糧食宏觀調控方面,提出要進一步健全糧食統計制度,加強糧食應急體系和行政管理體系建設;完善糧食流通產業政策,進一步完善糧食市場準入制度。針對當前我國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環節損耗和浪費比較嚴重的問題,《規劃綱要》強調要提高全民糧食安全意識,提倡科學用糧,抓緊研究制定鼓勵節約用糧,減少損失浪費的相關政策措施。
同時,國家決定“提高一個能力、利用兩種資源、完善三大體系”。
“提高一個能力”就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利用兩種資源”就是合理利用國內非耕地資源,加強農業資源的國際合作。
“完善三個體系”就是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完善糧食加工體系。
中國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52%,從“十一五”以來,平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全國4380個糧食萬畝高產創建示范片平均畝產656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20多公斤。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52%。
從2006年起,全面取消農業稅,為農民減輕負擔1345億元。農民種糧,國家給“四補貼”,補貼資金從2004年14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5億元。“十一五”期間,農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8.3%。
從2004年開始,實行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并不斷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
對產糧大縣實施獎勵,獎勵金從2005年的5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億元。
最近5年,糧食連年增長,并已連續多年超5億噸,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由于中國社會已進入工業“反哺”農業的時代,政府的惠農政策范圍更廣,力度更大,效果也日益顯著。
中國的農業政策和農業成就已引起我們鄰居的羨慕。2011年12月18日,《印度商業在線》發表文章說,中國的農業經驗值得印度決策者學習。“對比印中兩國,盡管中國耕地面積比印度少,灌溉地面積與印度相當,但中國的糧食產量是印度的兩倍”。中國每年糧食儲備有1.5億到1.8億噸,“由于巨大的糧食儲備,食品系統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不大,這幫助中國在艱難時期遏制了食品通脹。就糧食儲備基礎設施而言,中國有能力儲備2億噸小麥和大米,而印度的儲備能力只有8700萬噸”。
現在的中國人,再也不是像孟子設想的那樣,要到70歲才可以吃肉,而是要考慮怎樣吃得更有利于健康。這種“吃的改善”是中國社會天翻地覆的大變化。
三、住的改善
鳥不能沒有窩,人更不能沒有屋。住的問題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一個社會制度優越還是惡劣,可從其國民的住房情況觀之。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住的情況怎樣呢?請看杜甫所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上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在這里是說他自己的困境嗎?應該是。一位古代的大詩人,雖然級別不高,但畢竟也曾是一位政府官員,卻住著茅草屋,而且是完全經不起大風吹襲的茅草屋。這就是封建時代一般國民的住房情況。已經上千年了,一直到國民政府時期,這種情況也沒有很大改變。我記得現代大詩人郭沫若曾有一篇隨筆,講他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考察江南地區社會的情況。文中的內容大部分記不住了,但有一點印象很深,至今不忘。說是那個地方二十年內沒有蓋一座新房子。江南是我國富庶之地,那里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就不用說了。
現在的中國大地上,從內地到邊疆,到處都可以看到漂亮的新房子。
當代中國人的住房,雖然質量參差不齊,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已經實現了。
到2010年,城鎮居民自有住房率為89.3%,這個比例,高于許多發達國家。城鎮居民住房中,11.2%為原有私房,40.1%為房改私房,38%為自購的商品房。
我國農村居民100%擁有私家房,人均住房面積由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34.1平方米。這些住房37.2%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其他為傳統的磚木建筑。到2010年,這些農民住房93.8%有衛生設備,43.8%有取暖設備。78%的農戶有安全衛生的飲用水。
杜甫曾經大聲呼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詩人的愿望今天正在變為現實。在汶川和其他地震災區,在青藏高原和其他民族貧困山區,風雨不動安如山的無數間廣廈已經成為成千上萬災民和貧困農牧民溫暖的住房。
這些年,人民政府還以極大的精力來改善城鎮居民的住房困難,國務院出政策,投資金,地方政府根據不同情況組織實施。以遼寧省改造棚戶區為例:從2005年開始,該省用兩年時間集中投資150億元,全面完成了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住房,使46萬戶、150多萬人喜遷新居。近年來,遼寧又開工新建30萬套住房,進一步解決了城市零散棚戶區、礦山和林地棚戶區居民住房問題。2011年又籌資新建40萬套保障性住房,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的33.79萬套的建設任務,群眾居住條件獲得了歷史性的改善。
為了推進“住的改善”,我國還在實施一個宏大的“安居工程”。其中一項是在城鎮建設保障性住房,2011年開始建設1000萬套,“十二五”期間總共建設3600萬套。
建設保障住房,面臨資金、土地、管理等諸多難題。
關于資金,中央財政資金和預算內投資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地方政府債券的使用向保障性住房傾斜,允許符合條件的地方融資平臺公司發行企業債券,用于相關的建設。
關于土地,保障房的土地供應實行指標單列,由中央直接下達到地方。
關于管理,全國都非常重視,山東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設責任終身制。每個項目都樹立永久性標牌:注明參建單位和責任人姓名,永久接受社會監督。一旦發現質量問題,依法追究相關責任,輕者經濟處罰,重者清出市場,并且追究刑事責任。
能夠用非常有限的資源,讓眾多的人民生活有大幅度的改善,只有最優良的社會制度才能辦得到。
江西九江市的劉長智已經60多歲了,由于他工作過的幾家企業都破產了,他退休后沒有住房,一家三口住在一個車庫里,陰暗、潮濕,而且沒有自來水。2010年8月,劉長智得到了一套保障房,“我們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政府給我們解決了最大的困難,這樣我們就可以安享晚年了!”劉長智夫婦這樣很歡喜地告訴別人。
四、行的改善
人生在世,除了要有吃穿住,還要行。行的改善,也就是交通的改善,關系到個人行動、企業運轉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才60余年,卻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交通建設,中國人行的改善是舉世矚目的。
行,無非是用腳走,騎自行車,坐汽車、火車,乘飛機、輪船等等,這就需要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人口眾多,國土遼闊,道路、橋梁和港口建設的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
公路。1949年,全國公路僅8.07萬公里。60%是晴通雨阻的泥土路。2010年后,全國公路網總里程達到400.8萬公里,其中,省道275萬公里、國道16.4萬公里、農村公路345.5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達到7.4萬公里,居世界第2位。
鐵路。1949年,全國鐵路運營里程僅2.18萬公里,全部是蒸汽機車。2010年后,全國鐵路運營里程達到9.1萬公里,居世界第二。其中,電氣化鐵路比重占46.2%,達到4.2萬公里,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投入運營里程8358公里,居世界第一。
航空。1949年,民航線路僅1.13萬公里,只有12架小型飛機,30多個簡易機場。2010年后,民用飛機達到597架,現代化機場175個。首都機場客運居世界第二,浦東機場貨運居世界第三。
水運。舊中國水運極為落后,僅有內河航道7.36萬公里。2010年底,全國規模以上港口96個,擁有碼頭泊位18726個,其中萬噸以上泊位1611個。規模以上港口集裝箱重大吞吐量達14570.9萬標準箱。我國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一。
水運離不開各類航船,航船工業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人“行”的改善是多么巨大。
截至2008年,我國造船產量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30多萬載重噸增長到2800多萬載重噸,造船份額從占世界0.7%上升到30%,從傳統的造船模式轉變為基于總裝造船的現代模式,造船成本不斷下降,造船效率日益提高。
目前,我國造船業正在進入數字化造船階段,以全面數字化模塊和網絡化技術為支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集成,努力建立基于知識密集、以模塊為導向的異地并行設計、異構生產組織動態聯盟的造船體系。
2010年,中國造船總噸位躍居世界第一,中國標準造船合同——“上海格式”得到廣泛認可,中國造船在國際船業市場的話語權得到進一步提升。中國已穩步登上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寶座。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正處在城市化的中期,城市交通的問題最為突出。常堵車,行路難,成了許多市民的一個大煩惱。應當肯定,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建設發展是很大的。到2008年末,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車達到37.6萬輛,是1990年的160倍;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1.1標臺,比1990年增加8.9標臺;城市道路26萬公里,是1980年的8.6倍;城市道路面積達45.2億平方米,人均12.2平方米。但還是遠遠趕不上發展的需要,要真正解決行的改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五、“醫”的改善
人一輩子生老病死,都離不開“醫”。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衛生事業基礎薄弱,水平低下,大多數人有病得不到很好的醫治,往往聽天由命。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全國人民的醫療衛生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到2008年末,全國衛生機構27.8萬個,比1949年增加75倍。衛生技術人員503萬人,比1949年增加9倍。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75萬張,比1949年增加50倍。每千人口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8張,而1949年僅有0.15張。
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險體系已經建立起來,2011年,居民醫保的財政補助標準已達到人均200元。
為了中國人“醫”的改善,中國正在進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改革。
醫改可能是世界上最困難的改革事項之一,中國模式的優越性在醫改中也充分顯示出來。
美國是西方國家中最發達的,美國人民對奧巴馬政府也寄于很大的希望。這個政府上臺3年多來,最大的“政績”就是搞了個醫改方案,內容包括投入8000多億美元,讓近4000萬名無醫保的人進入醫保體系,從而達到醫保覆蓋人口95%的目標。這個醫改方案在議會“車轱轆轉”地辯論了多少次,被修改得面目全非才勉強通過,但資金無法落實,甚至有些州的法院還判奧巴馬醫改方案“違法”。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真正關系民生的大事,總是在繁瑣扯皮中無法落實。
中國的新醫改幾乎是與美國的醫改同時進行的,所不同的是,美國的新醫改方案只涉及約4000萬人,中國的新醫改方案則覆蓋10億人。從2009年至今,中國國務院新醫改領導小組也先后開了十幾次會,但這些會議不是辯論醫改方案,而是完善方案,貫徹落實醫改方案。到2011年7月,新醫改方案已在全國得到實施,城鎮居民參保人員達到12.7億,覆蓋全國總人口的95%。
建設全民醫保網,德國用了近百年時間,美國至今未能完成,中國只用5年時間就織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醫保網。德國《日報》發表評論稱,中國的醫療保險就數量而言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福利計劃。
像醫改這樣的世界性難題,許多發達國家至今仍在為采取什么樣的醫保體系爭論不休,而中國則采取堅決行動,幾年之內就建起獨具特色的“全民醫保網”,充分顯示了中國模式是以人為本的效率很高的社會發展模式。
貧困是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促進發展,消除貧困,是全人類共同的偉大理想。
中國曾經是世界上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扶貧任務比任何國家都艱巨。中國模式有沒有優越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扶貧工作中考驗出來。
新中國的人民政府從成立之日起,就把解決人民的貧困問題當作天大的事情,幾十年來沒有任何時候敢于懈怠。進入21世紀的頭一個十年,隨著國力的增強,扶貧的力度空前增強,扶貧成就也十分巨大。
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在農村地區,因此,農村政策就是扶貧政策。國家已經開始實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大方略,對農村實行“多產少取放活”的方針。相繼取消了牧業稅、生豬屠宰稅和農村特產稅,特別是取消了延續2600多年的農業稅;全面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推進農村飲水、道路、電力、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危屋改造;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農民真正擁有林地承包經營權。這些惠及千百萬貧困農民的政策極大地減輕了他們的負擔,增加了他們的收入,使他們脫貧致富,過上了小康生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