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鋒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1
特殊動產的登記效力
高鋒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遼寧沈陽110161
摘要: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生效;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未經登記,不得對抗第三人。交付與登記在特殊動產的交易中如何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對于交易當事人來說影響巨甚。本文以《物權法》第23、24條規定為研究視角,探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律規制。
關鍵詞:特殊動產;登記;所有權;抵押權;質權
在機動車、船舶、航空器這一類特殊動產的商品交易中,由于其經濟價值高,交易雙方必然要承受巨大的交易風險。如何建立起完善的特殊動產交易規制,明晰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是法律制定者要著重解決的問題之一。為此,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頒布實施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以下簡稱《物權法司法解釋》)。有關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規定是該部司法解釋中的一大亮點。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涉及到多方當事人的利益、法律關系復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對此問題的規定卻不是很清晰。本文將以《物權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為視角,探討特殊動產在登記問題上的所產生的法律效力。
一、特殊動產物權的生效要件
(一)對《物權法》第24條的解析
在特殊動產的交易中,物權何時生效對于交易雙方來說至關重要。《物權法》第24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那么,登記是否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呢?從邏輯上分析,“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表述的反面解釋是“已登記的,就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這種反面解釋能否成立,不無疑問。對于登記能否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要件,應從體系解釋的方法入手分析。物權法第二章共有三節內容,其中第24條規定在第二節—“動產交付”的內容之中。該節第23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筆者認為,第23條是對第二節內容的一般性規定,其效力應及于本節第24條至第27條的規定。既然如此,根據第23條的規定,動產物權的變動以交付作為生效要件,那么特殊動產物權的變動也應以交付作為生效要件,這樣才能體現出法律規定的一致性。
既然動產物權以交付作為生效條件,那么第24條中規定的登記應作何理解?此處的“登記”不同于《物權法》第9條所規定的“登記”。①第9條規定中所指的“登記”是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而第24條規定中所指的“登記”僅具有對抗效力。特殊動產的交易對于雙方當事人來說茲事體大,而以交付作為公示方式不足以保護各方的交易安全。為此,物權法特設第24條,將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登記”的模式予以確認,增加交易各方的注意義務,保護交易各方的利益平衡。但是,在現實交易中,“交付+登記”模式如何運用,卻是十分復雜的問題。因特殊動產的登記而引發的物權爭議時常發生,常見的情形有三種:(1)因所有權的歸屬而產生的爭議;(2)所有權與擔保權之間產生的爭議;(3)擔保權之間產生的爭議。而每一種爭議的解決都離不開對《物權法》第24條規定的理解和分析。
(二)對《物權法司法解釋》第6條的解析
在特殊動產交易中,因所有權歸屬而產生的爭議主要包括兩種情形:(1)一物多賣;(2)多種債權并存。一物多賣是指特殊動產的出賣人分別與多人訂立該動產的轉讓合同,那么標的物到底歸誰所有,不無疑問。例如:甲將自有的機動車先后與乙、丙訂立了轉讓協議。而后甲將機動車交付給乙但未辦理登記;甲為丙辦理了機動車登記。丙要求乙返還該車,乙能否拒絕?本案的解決關鍵就是如何認定機動車的歸屬,即交付與登記的優先性問題。根據前面的分析,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應遵循《物權法》第23條的規定,即以交付作為生效要件。甲將機動車交付給乙,雖然沒有為乙辦理登記,但機動車的所有權已經發生轉移,乙依據其享有所有權當然可以對抗丙的請求。最高人民法院在出臺的《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買賣合同司法解釋》)中對特殊動產的一物多賣情形做出同樣的規定。該解釋第10條規定,出賣人將特殊動產交付給買受人之一,又為其他買受人辦理了所有權轉移登記,已受領交付的買受人請求將該動產所有權登記在自己名下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但在特殊動產所有人存在多個債務的情況下,單純適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的規定是不夠嚴謹和全面的。例如:甲將自有的機動車轉讓給乙,完成交付但未登記;后甲因拖欠丙的債務而無法到期清償,丙以機動車未進行登記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為由訴至法院,要求對甲的機動車強制執行。由于該案并不涉及一物多賣,因此不能適用《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的規定來解決此類情形。那么,丙的主張能否得到支持?最高法在物權法司法解釋中對此做了規定,《物權法司法解釋》第6條規定,轉讓人轉移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所有權,受讓人已經支付對價并取得交付,雖未經登記,但轉讓人的債權人主張其為物權法第24條所稱的善意第三人的,不予支持。在上述案例中,甲即負有對乙的債務,又要向丙承擔清償義務。在多個債務并存的情況下,機動車未登記能否作為債權人對抗的理由,從第6條的規定上看,答案是否定的。甲已經完成交付,乙便取得了機動車的所有權。而丙僅僅作為普通債權人,被排除在“善意第三人”的范疇之外,其享有的債權是不能對抗乙的物權的。
通過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特殊動產所有權歸屬的問題上,《物權法》第23條及兩部司法解釋的規定是一致的,即交付是物權變動的標志,而登記應是建立在完成交付的基礎之上;沒有交付,空談登記對抗是沒有意義的。但這是否意味著《物權法》第24條已無適用的空間?筆者認為,《物權法司法解釋》第6條中所指的“債權人”一般包括人身損害債權人、強制執行債權人、破產債權人和參與分配債權人。從物權優先性的角度分析,這些債權人不在“善意第三人”的范疇之列應是立法之本意,但并不是所有的債權人都被排除在外。對特殊動產設定擔保物權的債權人,由于其債權已經設定擔保,因此這一類債權人已經成為擔保物權人。他們與特殊動產所有人之間所產生的物權變動爭議就無法用第6條來解決了,相關爭議還是應以《物權法》第24條為解決途徑。
二、特殊動產所有權與擔保物權的爭議解決
特殊動產上涉及到的所有權與擔保物權的爭議主要有兩種情形:(1)所有權與抵押權的爭議;(2)所有權與質權的爭議。現分述如下。
(一)所有權與抵押權的爭議解決
由于抵押并不以轉移標的物的占有作為法定條件,因此在實踐中,此類問題引發的爭議頗多。例如:甲以自有的機動車作抵押,向乙銀行借款10萬元。隨后甲又以20萬元的價格將機動車轉讓給丙,并完成了交付和登記。現甲到期無法償還銀行的貸款,乙銀行訴至法院,主張就該機動車行使抵押權。該案例涉及兩個問題:(1)甲丙之間的轉讓協議效力如何;(2)乙的主張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
1.甲丙之間轉讓協議的效力認定,應從三者之間的法律關系方面入手
甲將機動車抵押給銀行,在該機動車上設定了抵押權,而該車的所有權仍然歸甲所有,甲有權對自己的財產進行處分。根據《物權法》第15條所規定的區分原則,合同效力與物權效力相分離。②甲丙之間的合同只要符合主體適格、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等條件的,其效力就是確定的,至于合同生效后,物權是否發生變動則取決于物權法的相關規定。
2.在合同生效后,丙能否獲得機動車的所有權,乙的抵押權能否對抗丙,是解決上述案例的關鍵
《物權法》第191條的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甲將機動車交付給丙,并為丙辦理了登記,丙能否援引《物權法》第24條來對抗乙?我們在前面論述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物權法》第24條的適用模式是“交付+登記”。進行登記對抗是以完成交付為基礎的,這里的“交付”應理解為物權轉移而不是物的轉移,既包括當事人之間完成實際的交付行為,還包括法律規定的物權轉移的其他情形。《物權法》第23條的但書規定表明,物權轉移除了采用交付的方式外,還包括其他情形。第191條規定的“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得轉讓抵押財產”應理解為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不發生物權轉移的效力,即受讓人獲得抵押財產所有權的法定條件是“抵押權人同意”。第191條的規定正是對第23條但書規定的印證。在上述案例中,如果乙銀行不同意甲的轉讓行為,那么丙便無法得到機動車的所有權,而丙當然也就不能援引第24條的規定來主張權利了。可以說,第191條的規定并不是對第24條的否定,而是強化了第24條的適用范圍—“交付+登記”。
3.第191條之所以如此設計,就是為了確保抵押權人的利益得到實現,保障抵押制度不至于成為一紙空文
當然,為了兼顧第三方的利益,實現“物盡其用”的立法原則,第191條也設計了但書規定,即“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的除外”。如果受讓人向抵押權人清償債務以實現抵押權人的債權,那么即使沒有得到抵押權人的同意,受讓人仍然可以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因為在此種情形下,抵押權人的債權已經得到實現,其對抵押財產的擔保權消滅,已無優先保護的必要。
(二)所有權與質權的爭議解決
動產物權的轉讓在交付時發生效力,而《物權法》第212條規定:“質權自出質人交付質押財產時設立。”在一般情況下,特殊動產所有人轉讓所有權后不能就同一標的物,再行設立質權;反之,亦然。但是根據《物權法》的相關規定,動產所有權的交付方式有四種,而出質人只能以現實交付的方式設立質權。在實踐中,所有權與質權會因為當事人采用不同的交付方式而引發爭議,所以有必要在此對這類爭議進行探討。
1.案例:(1)甲將自有的機動車轉讓給乙,并以占有改定的方式完成交付。隨后甲又將該車出質給丙,完成了交付。現乙向丙主張返還該車。在這個案例中,甲以占有改定的方式轉讓標的物,乙已經獲得了標的物的所有權,只是占有方式為間接占有。而甲再將標的物出質給丙時,由于甲已經喪失了所有權,其對標的物的處分屬于無權處分。那么丙能否取得質權,則取決于其是否符合《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的善意取得。如果丙符合善意取得的條件而獲得質權,那么在同一標的物上就存在兩種權利—乙的所有權和丙的質權。乙的所有權能否對抗丙的質權則不無疑問。解決這一爭議的關鍵在于乙的所有權和丙的質權是否辦理了登記。《物權法》第24條在此時發揮了作用,無論乙還是丙,只要辦理了登記,其“交付+登記”模式就可以對抗一切人。如果乙丙都沒有辦理登記,考慮到丙實際占有標的物,乙無法向其主張權利,就只能要求甲承擔違約責任。
2.案例(2):甲為擔保乙的債權,將自有的機動車出質給乙。隨后,甲又將該車以指示交付的方式轉讓給丙。現丙向乙主張返還該車。在這個案例中,甲為了自己債務以機動車設立質權,甲對機動車雖是間接占有,但機動車的所有權仍然歸甲。因此,甲有權對機動車進行處分,其與丙訂立的轉讓協議是有效的,只不過交付方式只能采用指示交付。在此種情形下,在該機動車上也存在兩種權利,即乙的質權和丙的所有權。在爭議處理上,可以采用案例(1)的解決路徑,即質權與所有權的優先性取決于是否辦理了登記。
通過對案例(1)和案例(2)的分析,在所有權與質權產生爭議的問題上,無論是“先轉讓,再出質”還是“先出質,再轉讓”,我們分析的思路都應以《物權法》第24條為基礎,以“交付+登記”的模式來判斷權利之間的優先性。
三、特殊動產擔保物權之間的爭議解決
(一)抵押權之間的爭議解決
根據《物權法》第188條規定,特殊動產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由于抵押權并不以標的物的轉移占有為條件,因此抵押人為了實現物盡其用的目的,常常會在同一動產上設立多個抵押權。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發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抵押權的情形時,抵押權之間的優先受償問題便突顯出來。根據《物權法》第24條的規定,抵押權的優先受償取決于相關當事人是否辦理了登記。具體來說,抵押權之間的爭議解決應遵循以下三條規則:(1)辦理登記的抵押權優于未登記的抵押權而優先受償;(2)抵押權都已辦理登記的,按照登記的先后順序受償;如果順序相同的,則按照債權的比例受償;(3)抵押權都未辦理登記的,按照債權的比例受償。
(二)抵押權與質權的爭議解決
抵押權與質權的最大區別之一就是抵押財產是否發生占有轉移,動產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而質權自出質人交付財產時設立。因此,無論是“先抵押,再出質”還是“先出質,再抵押”,在同一財產上同時存在抵押權與質權是可能的。對于兩種權利的優先性問題時,我們還應以《物權法》第24條的規定來解決,即辦理登記的擔保物權優先于未登記的擔保物權而受償。如果抵押權與質權都沒有辦理登記應如何處理,現行法律并沒有做出規定。從擔保財產優先受償的實現途徑上分析,質權人實際占有擔保財產,其更有利于實現優先受償的目的。因此,筆者認為,當抵押權與質權都未辦理登記時,質權應優先于抵押權受償。
(三)建立物權登記請求權制度
加強對當事人利益保護所謂登記請求權,是指登記權利人對登記義務人所享有的請求其履行登記義務的權利。我國民法研究中對此問題的著述也甚為少見,但是,在日本物權法著作中,則無不提及登記請求權,日本司法實踐中亦有不少判例。事實上,除日本外,大陸法系許多國家的立法或學說都肯定了登記請求權。德國《民法典》第894條也規定有更正請求權,在法律上確認登記請求權對于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利益十分必要,如果登記義務人拒絕協力于辦理登記申請,則登記權利人的利益就會落空,不僅其自身利益受損,對于登記制度本身亦會有所損害。
四、結語
在我國,特殊動產的物權變動以交付為生效要件,是法律另有規定或是法律允許,當事人約定不以交付為生效要件除外,登記是該物權變動可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登記對抗效力具有優先保護善意第三人對同一特殊動產的合法物權的功能。《物權法》第23、24條構成了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其在現實交易中對當事人的利益保護是值得肯定的。當然,任何一項法律規定都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實務糾紛。特殊動產在采用“交付+登記”的模式時,也會遇到適用上的瓶頸。第23條規定的物權自交付時生效,而物權只涉及到設立和轉讓兩種情形;第24條所規定的登記對抗涉及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四種情形。很顯然,第23條并沒有對特殊動產物權的變更與消滅做出規定,那么特殊動產物權的變更與消滅應遵循怎樣的生效要件則不無疑問。第24條所規定的登記能否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更與消滅的生效要件,則有待于進一步的思考與探求。
[注釋]
①<物權法>第9條第1款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②<物權法>第15條規定:“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參考文獻]
[1]王利明.抵押財產轉讓的法律規制[J].法學,2014(1).
[2]崔建遠.再論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J].法學家,2010(5).
[3]劉貴祥,吳光榮.論未經抵押權人同意之抵押物轉讓的效力[J].比較法研究,2013(5).
[4]應秀良.論我國特殊動產登記對抗規則[J].人民司法,2014(21).
[5]楊代雄.準不動產的物權變動要件[J].法律科學,2010(1).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005-03
作者簡介:高鋒(1979-),男,漢族,遼寧鞍山人,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法律系,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