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晴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論“以審判為中心”視野下的檢察改革
朱曉晴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揚州225127
摘要: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提出的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對檢察機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在偵查中心主義根深蒂固、檢、律關系長期對峙以及檢察機關自身體制建設落后的大背景下,檢察改革遇到重重阻力。為此,必須進一步革新司法理念、確立相互尊重、和諧統(tǒng)一的新型檢律關系,通過提高證據(jù)的質量以及加強檢察機關在各個訴訟階段的監(jiān)督職能,實現(xiàn)司法的公平、公正,最大程度的消滅冤假錯案。
關鍵詞:審判;中心;檢察改革;冤假錯案;監(jiān)督
一、“審判為中心”視野下的檢察改革的實質內涵
“審判為中心”視野下的檢察改革,實質上是指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的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檢察機關如何應對的問題,即如何通過司法理念的革新、必要的程序設計、制度完善等適應新形勢。因此,首先必須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進行深入的剖析。
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內涵,是指控、辯、審三種職能都要圍繞審判中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的標準和要求而展開,法官直接聽取控辯雙方意見,依證據(jù)裁判原則作出裁判,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辦案質量,最大限度的消滅冤假錯案。[1]具體來說,需要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以審判活動為中心
我們所說的以審判為中心,不是以法官、審判階段為中心,主要包含這幾層含義:第一,審判工作是整個刑事訴訟的中心。在偵查、起訴、審判整個訴訟過程中,偵查、起訴階段為審判作準備,對于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的標準應當參照適用審判階段的標準;第二,一審是整個審判體系的中心。二審與再審并不是每個案件都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只有一審才具有普遍性。法庭審判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案件的事實認定和證據(jù)的采納與排除,這類問題的解決通常會因審級越高,所需時間越長,離事實真相越遠而更加棘手。因此,理想化的為中心應當是以一審審判為中心。第三,只有法官具有定罪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也明確規(guī)定“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在進入審判前任何人都是無罪的,只有通過質證、認證、相互辯駁等程序才能最終確定被告人的責任。[2]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以審判為中心強調是整個訴訟活動的中心位置、法院與其他外部機關之間的關系,不同于以法官、審判階段為中心。偵查階段的警察、起訴階段的檢察官、審判階段中的法官都在各個階段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審判為中心不能簡單的以法官為中心,任何案件是否公平公正,并不是某個人或者部門說了算的,訴訟活動并不會圍繞法官利益開展的,法官不能決定程序的開始與結束,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辦事。
(二)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與“分工負責、互相制約、互相配合”的訴訟原則并不沖突
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但在現(xiàn)實中很難真正貫徹,通常是各機關“各掃門前雪”,分工有余,制約、配合不足。陳光中教授曾指出,“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在實踐中的運用存在著缺陷和問題,影響到三機關正常運作和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冤假錯案的產(chǎn)生與此也不無關聯(lián)。以審判為中心并未將各個階段割裂開來,“中心”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一系列過程中心根本無法凸顯,具體而言,偵查、起訴、審判并不是三個毫無關聯(lián)的階段,偵查、起訴要圍繞下一步的審判做好工作,為審判活動打下堅實基礎;審判活動又能檢驗偵查、起訴工作的質量。三大機關只有在工作中加強妥善溝通,互相牽制、相互配合,才能推動工作的順利進行。也就是說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將有利于促進這一原則在實踐中更好的落實。
二、“審判為中心”視野下檢察改革的障礙
(一)偵查中心主義的根深蒂固
公安機關在中國多年的民主法治進程中一直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在公權力機關中強者地位顯而易見。“公安是做飯的,檢察院是端飯的,法院是吃飯的”,“大公安,小法院,可有可無檢察院”,這種說法在很長的時間內成為主流思想,偵查中心主義根深蒂固。在這種模式下,訴訟的起始位置就已經(jīng)決定了案件的最終判決,起訴、審判只是偵查階段的延續(xù),是一種流水作業(yè),只要偵查階段出現(xiàn)錯誤就會一錯到底,難以從后面的程序中加以糾正。甚至有學者提出偵查才是真正決定中國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命運的程序,偵查人員直接成了案件的裁判者,決定著案件的對與錯。那些駭人聽聞的冤假錯案就是最好的證明,呼格吉勒圖案中,偵查機關明顯存在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行為,但檢察官、法官過分依賴卷宗,導致庭審形式化,有力地“維護”了偵查機關的違法行為。這種一家之言的“偵查中心主義”必將成為檢察改革的一大障礙。
(二)檢、律關系的長期對峙
從性質上看,檢察機關擔負的是公訴職能,代表國家追究犯罪嫌疑人的責任;而律師以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利益為主要職責,盡可能地搜集證據(jù),讓其減輕或者免受處罰,角色本身就存在著職能的對立。由此,檢察官在情感上對律師有著天然的抵觸情緒,輕視、厭惡律師,通常將律師認為“專為壞人說好話”“得人錢財替人消災”。在實踐中,常常不愿、不屑配合其工作,比如在律師要求查閱有關卷宗時,往往以種種理由借口變相剝奪、拖延、阻止。加之刑訴法的修改使得檢察機關部門業(yè)務急劇增加,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凸顯,很多檢察官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觀念,對律師不加理睬,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律師閱卷、辯護職能的發(fā)揮,激化了兩者之間的矛盾。
三、以“審判為中心”視野下檢察改革的實現(xiàn)路徑
(一)進一步樹立現(xiàn)代司法理念
1.疑罪從無
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歷史,讓“寧枉勿縱”等嚴刑酷法思想深入人心,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放過一個,給現(xiàn)代社會的法治進程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云南杜培武案,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趙作海案,浙江張輝,張高平案等都是這種殘暴思想下的悲劇。檢察機關對此更是難辭其咎,如童立民故意殺人案,偵查機關認定童立民故意殺人,但檢察機關認為證據(jù)不足。在意見難以統(tǒng)一的情況下,有關部門拍板決定“疑罪從輕”,“留有余地”判處死緩。看似這種“疑罪從輕”、“留有余地”的做法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精神,事實上,《刑事訴訟法》第171條明確規(guī)定,對于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仍然證據(jù)不足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疑罪從無理念不僅是成為現(xiàn)代司法理念,更是刑事訴訟法明文確立的基本原則。確保案件事實經(jīng)得起法律的檢驗,檢察機關首先要做的就是摒棄“有罪推定”、“疑罪從輕”的思想,堅持依法辦事,防止冤假錯案的進一步滋生。
2.程序正義
“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xiàn),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xiàn)”,現(xiàn)代法治理念所強調的正義不僅是指實體正義,程序正義同樣不容忽視。程序正義是評價法律程序好壞優(yōu)劣、判斷法律實施活動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案件的結果可能與客觀事實并未完全契合,但是程序必然是在人們可以接受的范圍內,檢察人員若不按照法定程序嚴格辦事,法律如同虛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很難落實。在我國,刑事訴訟“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tǒng)觀念由來已久,很難在短時間內克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與現(xiàn)代刑事司法理念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沒有程序正義、人權保障等現(xiàn)代刑事司法理念,不可能產(chǎn)生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為此,檢察機關作為公平正義的維護者,必須樹立程序正義的理念,切實履行程序關照義務,對被追訴人行使其訴訟權利給予必要的關照,協(xié)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充分行使其訴訟權利,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第176、177條規(guī)定,將不起訴的決定及時通知被不起訴人、被害人與公安機關。
(二)確立新型的檢律關系
構建對立統(tǒng)一、相互尊重、和諧共贏的新型檢律關系對檢察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在法律上,檢察機關具有客觀義務,要求其在刑事訴訟中保持中立,公平公正,不枉不縱、不偏不倚。但檢察機關同時擔負著公訴的職能,對犯罪嫌疑人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偏愛搜集其有罪、罪重的證據(jù)。“最為中立之檢察官,亦難免對被告人心存偏見”,這無疑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xiàn)實的偏差。因此,為了糾正這偏差、保證辦案質量,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職業(yè)團體—律師,加強制衡作用。在新型的檢律關系下,檢察官消除對律師的敵對情緒,律師介入執(zhí)法辦案工作,提出一些有利于被告人的意見,倒逼檢察機關重新審視案件,跳出僅僅滿足于公訴機關的工作模式,努力維持客觀中立,既有利于化解檢察官在履行客觀義務時產(chǎn)生的矛盾,又是一種對檢察機關執(zhí)法辦案的法定的、重要的外部監(jiān)督方式。從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角度而言,律師是檢察官的同行,來自律師的監(jiān)督是內行、專業(yè)的監(jiān)督,一旦檢察機關出現(xiàn)違法行為,能及時提出建議,促使檢察機關依法辦事、提高辦案質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大國家,小民眾”的長期背景下,公檢法代表著國家,處于優(yōu)勢地位,容易使民眾產(chǎn)生“以大欺小”、“你們說了算”的感覺。律師作為公檢法三方之外的專業(yè)法律從業(yè)者,來源于民,取信于民,是當事人權益最忠實的維護者,是民主監(jiān)督的“第三只眼”,有利于增強民眾對司法的認同感,提高檢察機關的公信力。因此,檢察機關必須重視起新型檢律關系的構建,在偵查終結前、捕前、訴前主動聽取辯護律師意見,并且記錄在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保障律師及時、全面的掌握訴訟信息,最大限度保障當事人訴訟利益。
(三)注重證據(jù)收集、運用
證據(jù)的收集、運用必須全面、合法。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的相關規(guī)定,數(shù)量上收集的證據(jù)必須能夠基本呈現(xiàn)案件的事實;質量上,證據(jù)必須合法、切實,包括合法的形式、來源以及與案件事實的相關性。具體來說,首先,公訴部門的辦案人員必須加強對證據(jù)的合法性、相關性、真實性的審查,尤其要考察物證、書證的真?zhèn)我约叭〉贸绦蚴欠窈戏āF浯危瑖栏衤鋵嵈嬉刹黄鹪V制度,任何案件的證明標準都必須達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檢察機關認為公安機關提交的證據(jù)存在疑點,可以要求其補充偵查,經(jīng)過補充偵查的案件,仍然認為證據(jù)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最后,要聽取嫌疑人、辯護人的辯解與意見,無論法律是否有明確規(guī)定,都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通過當面陳述,發(fā)現(xiàn)非法和瑕疵證據(jù),保證證據(jù)的合法性。
[參考文獻]
[1]樊崇義.解讀“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J].中國司法,2015(2):23.
[2]樊崇義,張中.論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J].中州學刊,2015(1):54.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152-02
作者簡介:朱曉晴(1991-),女,江蘇蘇州人,揚州大學法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從事刑法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