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楠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北京 100029
淺論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
楊楠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北京100029
摘要:獨立董事制度引入我國后,實際效果與制度設計初衷存在著相當距離。國外的獨立董事制度無論在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結構、職能定位等方面,都比較完善健全,自成體系,我國與之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獨立董事在我國作為一個新的公司制度,是可行的,需要在摸索中完善。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首先要進行準確定位,完善以責權利相統一為核心的各項相關制度,充分發揮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監督和顧問作用。
關鍵詞:獨立董事制度;起源發展;現狀比較;健全完善
一、引言
獨立董事制度發源于美國,并逐步在英法、日本、東南亞等很多國家得到推廣。2001年8月16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將獨立董事制度正式引入我國。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修訂后的《公司法》,進一步確立了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法律地位。獨立董事制度引入我國后,對完善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等方面顯現了一定的效果,但通過一段時間的運行,獨立董事制度的實際效果卻存在一些隱患,與發達國家制度的運用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本文試圖從獨立董事制度的起源發展、現狀比較等方面,分析探討我國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可行性,并為我國逐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提出一些建議。
二、獨立董事與獨立董事制度
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擔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職務,并與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東不存在可能妨礙其進行獨立客觀判斷的關系的董事,這是《指導意見》給出的獨立董事的定義。獨立董事制度就是在董事會中設立獨立董事職務,并與內部董事形成權利制衡,從而發揮監督、顧問作用的一種制度。
獨立董事制度要對其獨立性做出合理界定是制度建立的關鍵所在。獨立董事的獨立性,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獨立董事要與誰獨立和獨立董事獨立什么。從獨立董事與公司的關系來看,與誰獨立包括三個層次:與經營管理團隊獨立、與大股東獨立、與公司獨立;獨立什么則包括三項內容:人格、利益、業務的獨立。
三、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現狀與可行性
(一)我國獨立董事制度的現狀
縱觀中國,目前規范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主要文件依然是《指導意見》。根據《指導意見》規定,在2003年6月30日前,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中應當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獨立董事。據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的一項有關獨立董事的統計數據表明,根據2005年半年報公布,滬深上市公司共有董事13647人,其中獨立董事4574人,所占比例為33.5%,總體而言達到了《指導意見》的要求。從分析獨立董事統計資料的中顯示,獨立董事的人員結構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獨立董事學歷水平高;(2)獨立董事的專業化水平較高;(3)獨立董事體現出分布較為集中的職業特點。
獨立董事制度作為我國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方面的一項重要舉措,從其制度設計得初衷來看,應當對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促進公司規范運行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中外獨立董事制度的比較
在與國外獨立董事制度的比較中可以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
1.公司治理背景存在差異
美國上市公司股權日益分散化,所有權和控制權日益分離。而我國股權不是過度分散,而是過度集中。因此,解決控股股東與中小股東、上市公司的利益沖突,成為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的首要立足點。
2.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差異
在國際上,獨立董事制度為彌補其公司治理結構中監督功能的缺陷而設立的,而監事會、監事作為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法定監督機制,要完善我國獨立董事制度,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就是如何協調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關系。
3.職能定位存在差異
國外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定位明確,而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時則缺乏明確定位,與國外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相比,在行使監督權和戰略規劃、業務發展的咨詢顧問方面存在突出差異。《指導意見》沒有進行規定,這是我國制度的一大缺陷,定位不明、定位不準必然導致獨立董事的作用難以發揮。
4.力量對比存在明顯差異
在美國上市公司中獨立董事占董事會比重低于60%的只占到總數的7%左右,絕大部分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人數均在2/3以上。而在我國,至今仍有近20%的公司中獨立董事人數未達到《指導意見》規定的三分之一,能夠達到半數的公司更是鳳毛麟角。
(三)我國引入獨立董事制度的可行性
我國自實行獨立董事制度以來,出現種種水土不服,那么,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是否具有實施的可行性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我國獨立董事制度的主要問題是制度設計上存在先天缺陷,造成獨立董事制度運行中矛盾較多,收效較低。
1.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現實需要獨立董事制度
獨立董事制度正是一種將外部力量引入公司內部治理的有益形式,運用得當,可以有力制衡上市公司管理層和控股股東。
2.我國監事會制度的缺陷需要獨立董事制度
我國監事會制度與獨立董事制度可以形成功能互補,獨立董事監督傾向于事前、事中監督,監事會監督傾向于事后監督,形成更加迅速高效的監督機制。
3.上市公司經營上也需要獨立董事制度
獨立董事具有“獨立”的特殊優勢,俗話說:旁觀者清,獨立董事超脫利益之外的特點,可以有效地幫助公司控制經營風險,使公司內控機制不斷完善,運作水平不斷提高。
當然,在肯定獨立董事制度的同時,也應該認識這只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一個方面,只能根據我國國情,取長補短,不斷探索和完善相關制度。
四、我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的前提是準確定位
我國獨立董事的“獨立”應當主要側重“獨立”于大股東,其次是獨立于管理層(包括董事會中的內部董事),而對于公司則不能過于獨立。根據我國市場環境以及現實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狀況,借鑒外國經驗,可以總結出我國獨立董事的職能應當定位為:一是監督職能;二是戰略輔助職能;三是公共關系職能。
(二)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的核心是權責利相統一
明確獨立董事的定位之后,就應該理清獨立董事的權力、責任和利益,確定三者關系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獨立董事具體的權力、責任和利益應當對等,要讓獨立董事有權、有責又有利。
1.獨立董事的權力。保證獨立董事行使權力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改革獨立董事的產生方式。首先大股東在選舉獨立董事過程中的作用要得到限制,其次在獨立董事推薦、選舉中應當加強中小股東等外部力量的影響力。
第二,擴大獨立董事比例。想要形成強有力的制衡環境,就需要改變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中獨立董事比例過低的現狀,從結構上與內部董事形成對抗,起到受限作用。因此擴大構成比例,形成內部的權力制衡機制。
第三,改革董事會運行機制。美國獨立董事制度獲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就是設立委員會,其構成是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薪酬、提名、戰略等關聯機構,我們必須借鑒這方面經驗,為獨立董事發揮職能提供舞臺。
2.獨立董事的責任
擁有一定的權力,就必須承擔與其相對應的責任,如果獨立董事不履行其職責,或者亂履行其職責,那么就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
3.獨立董事的利益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任何人的行為都需要動力。要想有效發揮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就必須通過建立獨立董事利益機制,形成與獨立董事權力和責任相對稱制衡機構。
獨立董事利益機制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利益機制要激勵獨立董事保持最大限度的獨立性。
第二,利益機制要具有激勵和約束作用。
第三,獨立董事的利益要與公司利益相聯系。
五、結論
從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背景及治理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獨立董事制度與我國公司治理結構中的監事會職能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補充,但必須準確定位我國現行獨立董事制度的獨立董事職能,并形成以責權利相統一為核心,全面完善獨立董事的產生方式、董事比例、會運行機制、董事權責和激勵機制等方面因素,才能充分發揮獨立董事在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果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宋阿南.中外獨立董事制度的對比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
[2]倪昊.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制度的完善與發展[J].河北金融,2011.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190-02
作者簡介:楊楠(1995-),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北京化工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