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試論胎兒繼承權保護
李萍
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1
摘要:關于胎兒繼承權問題,早在羅馬法中就已有明確規定:凡涉及胎兒利益時,視胎兒為已出生。眾所周知,在民事法律關系中,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但在面對胎兒繼承權保護問題時,這一普遍共識受到了挑戰。若一味堅持這一原則,勢必會造成腹中胎兒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這顯然有違憲法精神。我國法律在保護胎兒繼承權方面也作了一些規定,但還存在問題,比如我國始終不承認胎兒的民事權利能力,這使得胎兒無法享有繼承權;在民事訴訟法中,不承認胎兒的訴權,使得繼承權在受到侵害時難以得到保護。要真正保護胎兒繼承權,首先要根據我國現有法律,對法律重新作出解釋,使具體法的規定符合我國憲法和法律原則的精神,這樣能夠使我國的法律在司法實踐中得到更好落實。另外,在進一步解釋法律的同時,盡力去促進法律制度的修改,有條件地賦予胎兒民事權利能力,切實保護胎兒繼承權。
關鍵詞:胎兒繼承權;民事權利能力;憲法精神
一、胎兒繼承權保護的理論依據
(一)胎兒繼承權保護的法理依據
法律作為公民公共意志,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胎兒作為一個“潛在的人”也應受到法律保護。近現代以來,世界各國在其民法領域都堅持保護胎兒繼承權,比如:《德國民法典》中規定:第三人在被害人被侵害當時雖為尚未出生的胎兒者,亦發生損害賠償義務。《日本民法典》中規定:胎兒就損害賠償請求權,視為已出生。胎兒的繼承權需要保護,但是要得到法律的保護就必須要找到合理的法理依據[1]。與此同時,關于保護胎兒繼承權的許多理論也紛紛被法學家提出來從而為胎兒繼承權的保護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實現胎兒繼承權的條件
胎兒的繼承權應當受到保護,但要真正實現胎兒的繼承權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繼承權是一項民事權利,因此要想實現繼承權必須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因為民事權利能力是公民取得具體民事權利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事權利能力便不能取得具體的民事權利,但依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而胎兒是尚未出生的人,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因此胎兒不享有繼承權。但這一理論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面對層出不窮的侵犯胎兒繼承權案件,需要新的理論來解決這一問題,賦予胎兒享有民事權利的民事權利能力,以此來保護胎兒的繼承權。
二、我國的胎兒繼承權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民法通則》中的規定有違背憲法之嫌
我國《民法通則》第九條明確規定了在我國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公民在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后,都是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不能享受民事權利。也就是說,胎兒尚未出生,因此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不能享有民事權利,從而也就不能享有繼承權。這屬于傳統的普遍理論,即嚴格要求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但如果嚴格按照《民法通則》的規定,即胎兒不享有繼承權,那么胎兒的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障,當其繼承權受到外界侵害時,胎兒也難以運用法律保護自身利益。雖然胎兒不是一個現實中的人,但他也是一個“潛在的人”,將其民事權利能力一概否定,對于其民事權利的保護勢必難以保障,因為作為一個“潛在的人”,他也是有生命和人格的,而保護人的生命和人格不受侵犯是我國憲法的要求,從這一點上來說,《民法通則》的規定有與憲法不符之嫌。
(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沒有賦予胎兒訴權
我國《民事訴訟法》要求參與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具有當事人能力,即民事訴訟權利能力,公民(自然人)的民事訴訟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尚未出生的胎兒顯然不具備當事人能力,當其“預留份額”受到侵犯時,其不能作為當事人提起訴訟,其監護人也無權以遺產管理人①的身份成為當事人。這樣,胎兒的“預留份額”無法受到保護。保護胎兒繼承權也就成為一句空話。權利的生命在于救濟,如果實體法中的權利無法運用相應的訴訟法來實現,那么實體法也就如同一張無法兌換的空頭支票,這樣怎么能使胎兒的繼承權得到保護呢?
三、關于我國的胎兒繼承權保護的建議
(一)在司法過程中對法律進行合理解釋
如果說國家的法律是一張匯票,那么合理的解釋就是一個匯兌的過程。“權利的生命在于救濟,正如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如果一部法律制定出來以后得不到實施,那還不如不要這部法律,因為不要這部法律還不會帶來法律尊嚴受到踐踏這一結果。同樣,如果一個權利得不到救濟,那就不如不規定這個權利,否則這一權利也會流于宣言和口號”[2]。既然我國已對胎兒繼承權作出了相關規定(雖然其規定還存在許多不足),那么我們就要嚴格按照法律來保護胎兒的繼承權。在法律一時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先從法律解釋上入手來完善法律。首先,我們不能更改現有法律的基本含義(畢竟它還沒有被修改)。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依據憲法和法律原則以及法律精神來對已有的法條重新作出有利于保護胎兒繼承權的解釋,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而合理的法律解釋才能促進法律更好地實施。同時,還要盡力推進我國法律的修改,從而使我國的法律制
度得以完善,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胎兒的繼承權。
(二)在《繼承法》上承認胎兒享有民事權利能力
胎兒作為未出生的自然人,是不具有民事權利能力的,但是他具備將來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如果一味嚴格遵守傳統的原則,在胎兒的權益遭受損害時,就很難得到補救。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普遍原則顯然是存在不足的,在保護胎兒權益方面出現了漏洞,這使得在現實當中,面臨胎兒繼承權受到侵害需要保護時,傳統的普遍原則顯的力不從心。
民事權利能力是公民享有權利的基礎,沒有民事權利能力,公民就沒有享有權利的資格,我國一直堅持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的原則,未承認胎兒可以享有民事權利能力,這樣對于保護胎兒繼承權非常不利。因此,在理論上,應當承認胎兒在一定情形中享有繼承權,即堅持個別保護主義學說,在堅持公民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之原則下,在涉及胎兒繼承權問題時,承認胎兒具有民事權利能力。這樣在保護胎兒繼承權的問題就有了理論上的根據,同時也不違背原來的民法原則。另外,在關于胎兒繼承權方面的問題上,應當堅持法定解除條件說并溯及到胎兒未出生期間[3],即首先承認胎兒享有繼承權(當然這要以承認胎兒享有繼承權為前提),但是當胎兒出生時為死體時就解除其繼承權,并溯及到胎兒未出生期間,預先保留的財產由被繼承人的繼承人依法定繼承辦理。賦予胎兒民事權利能力符合世界法學發展趨勢,同時也能更好地解決我國現實存在的胎兒繼承權爭議,完善我國的法律制度,這也許將成為我國繼承制度上的一個重大進步。
(三)在《民事訴訟法》上承認胎兒的當事人地位
胎兒的繼承權能否得到有效保護,不僅要在實體法上有明確的規定,還要在程序法上制定適用于救濟權利的法定程序,使胎兒的繼承權受到侵犯時可以通過有效的程序予以救濟。權利的生命在于救濟,只有通過合理有效的救濟程序,才能使胎兒的繼承權切實得到保護。首先,就應該賦予胎兒民事訴訟權利能力,使胎兒能夠擁有參與訴訟的權利,即使胎兒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也可以由其母親代為行使訴訟權利,保護其繼承權的實現。總之,在訴訟法上制定保護胎兒繼承權的有效程序將會使我國在解決這一問題上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法律制度,真正實現對胎兒繼承權的保護。
[注釋]
①遺產管理人是被繼承人死亡以后繼承人不明或均不在遺產所在地或者繼承人都放棄繼承權或喪失繼承權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出現遺產無人管理的局面而由法院指定的保護遺產的人.
[參考文獻]
[1]馮麗.胎兒繼承權淺談[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6):2-3.
[2]陳瑞華.法律人的思維方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89.
[3]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09-111.
中圖分類號:D9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195-02
作者簡介:李萍(199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