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高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28
如何讓《反家庭暴力法》扎根生芽
張子高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28
摘要:根據我國婦女聯合會(以下簡稱婦聯)統計:自2004年到現在,全國婦聯平均每年接到4萬到5萬關于家庭暴力的投訴,而那些遭受家庭暴力未投訴應該不在少數。同時近年來有關兒童受虐、婦女被家暴的事件頻發,引起社會輿論嘩然。如何有效解決家庭暴力,保護家庭中弱者的地位,從而樹立社會主義良好新風尚,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反家暴;人身保護令;庇護制度
當前我國家庭暴力頻發,嚴重侵害了家庭弱者的人權,這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國于2015年1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反家庭暴力法》,以保護家庭中弱者的合法權益。
一、解讀《反家庭暴力法》
在我國《反家庭暴力法》出臺之前,全國大部分省市制定了關于防治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規及規章。但是由于當時并未上升到國家立法層面,在實踐中,有關制度的事實并不盡如人意。此次關于《反家庭暴力法》用六章38條詳細規定了家庭暴力的范疇、家庭暴力的預防以及治理。關于本法,存在多處亮點:首先,規定強制報告義務。本法第十四條規定,學校學校、幼兒園、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有義務也必須向公安機關報告。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及時保護受家暴而不敢報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其次,將人身保護令納入《反家庭暴力法》的范疇。針對受家庭暴力緊急時,可向有關基層法院申請保護令。并有人民法院這一國家機關強制執行。再次,針對現實的緊迫情形,為無民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提供臨時庇護所。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我國在法治國家建設中,對人權強有力的保障。
二、《反家庭暴力法》在實踐中面臨的困境
在《反家庭暴力法》實施之前,我國已經存在100多家家暴庇護機構,然而他們在現實中并沒有發揮其實際作用。來家暴庇護所尋求救助的人很少。這就表明從理論到實踐,要想《反家庭暴力法》充分發揮其效果,防止家庭暴力頻發,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我國傳統思想影響:家丑不可外揚以及夫權主導的家庭影響。很多受家暴者認為這只是屬于家庭內部矛盾以及考慮到以后還在一起生活,過多的公權力介入反而會適得其反。然而,一次次的縱容之后帶來變本加厲的家暴,自身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程度更深。
我國《反家庭暴力法》規定對于無民事、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家暴未報告的,與之相聯系的學校、醫療機構負有強制報告義務。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家庭中施暴者往往在地位及財產上居于主導地位,受侵害的弱勢者在家暴之后考慮到還需要依靠施暴者生活往往選擇容忍。根據我國《婚姻法》規定夫妻雙方一方有過錯,未離婚主張損害賠償的,法院不予支持。因此,人身權益受到侵害的婦女,并不能依據侵權責任法主張賠償,只能在經濟上依附于家庭中強勢的一方。
除此之外《反家庭暴力法》還規定人身保護令制度。作為民事強制措施,人身保護令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止家暴。但是根據我國法律規定,人身保護令一般只有6個月,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這就存在以下兩種情況:一、在這六個月內,施暴者表現良好,未實施家暴行為。然而在六個月之后又實施家暴如何處理。畢竟家暴不從施暴者自身治理,往往具有反復性。二是在六個月內家暴行為繼續,導致對施暴者實行罰款或者拘留時,如果申請保護令的一方當事人申請撤回或者請求停止執行,執行機關是堅決執行法律還是考慮請求方請求。往往導致執行機關費力不討好,也不能根本解決家庭暴力問題。
三、解決現實困境的幾點建議
面對庇護所在現實中遇冷,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我們應該借鑒西方國家有關規定。英國十分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即使在家暴中尋求庇護并不覺得是一件難為情的事情。因此,要實現庇護制度在防治家庭暴力中作用,應加大宣傳。不僅向普通民眾宣傳《反家庭暴力法》有關內容,更應該突破家丑不可外揚的理念。認識到家庭暴力不僅對家庭人員的危害,還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雖然已經實施的《反家庭暴力法》規定各個主體的職權與責任。但是在現實中關于執行機關具體的問題,并沒有明確。因此,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反家庭暴力法》的宗旨,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完善適合本地區的防止家庭暴力的具體規定。比如:在對負有強制報告義務責任人的規定方面。《反家庭暴力法》并未明確規定知情不報的責任,也無法舉證負有報告義務人是知情的。這就帶有很強的原則性以及自由裁量性。因此,在制定地方性有關制度時,應當對該處分責任加以明確。
針對我國《婚姻法》規定的在雙方未離婚時,受家暴一方主張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有學者提出受家暴之后可以做出債權文書,當雙方離婚時,其內容生效。對此,我不敢茍同。債權文書屬于合同,合同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而債權文書沒有公權力介入很難達成或者說從根本上違反了合同當事人意思自治,這與民法及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相違背。
[參考文獻]
[1]夏吟蘭.家庭暴力防治法治建設制度性建構研究[J].政法論叢,2011:164.
[2]于東輝.<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建構的思考[J].法學雜志,2007(4).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238-01
作者簡介:張子高(1992-),男,漢族,河北邢臺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