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王康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0120
反家暴法施行背景下中國家庭的現狀
張王康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0120
摘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社會對待家庭暴力不夠重視,當人們提及家庭暴力,總將其歸入道德領域的范疇,并沒有從法律上對其加以評價。為了預防和遏制家庭暴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于2015年12月27日通過,并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從各國的立法實踐來看,遏制家庭暴力亟待被納入法律體系,并且在看待家庭暴力的問題上,我們需要在觀念上重新審視。本文立足我國的國情和立法現狀,闡述了家庭暴力的內涵、特征及其嚴重的危害性,并從法理學視角分析了《反家暴法》施行的必要性和及時性。
關鍵詞: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男女平等
一、家庭暴力的內涵和特征
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曾指出:“自從有人類所記載的文字開始,家庭一直是其成員進行暴力的舞臺。”
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暴力,通常是男性對婦女即丈夫對妻子實行的身體暴力或情感暴力。婦女先天的在身體上處于弱勢地位,在生活中其權利最易受到侵犯。當代的家庭模式有所改變,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伴隨著性解放和女權主義的發展,出現了愈來愈多的單親家庭;隨著性觀念、性取向潮流的改變,同性結合也不再那么神秘和隱晦。這些所謂的現代意義上的“家庭”內的暴力,很難被認可并進入傳統家庭暴力的內涵之中。我國現行的《反家暴法》,其施行的背景仍是基于傳統的家庭關系,遵循的仍是傳統的家庭倫理關系,但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中國法治事業的發展,其內涵一定會更加豐富。
家庭暴力有著以下幾個特征:對象的親密性、力量的差距性、施暴的隱蔽性、行為的多發性。對象的親密性,是指家庭暴力是發生在親密關系間的不法侵害,也只有具有相當的親密關系才可能發生家庭暴力;力量的差距性是指,家暴中男女“力量”的失衡,這里的“力量”并不是局限于狹義的身體力量,還包括諸如權力、控制力、資源等廣義的“力量”;施暴的隱蔽性,是指家庭暴力的行為,通常發生在具有私密性和封閉性的關系中,外人一般是無法察覺的,因此一旦發生,外人難以施以援手;行為的多發性是指,暴力行為具有持續性或經常性的特點,施暴者一般不會主動停止暴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若是家庭不和諧,整個社會一定會處于一個亞健康的狀態。因此在家國相通、家國一體的中國,維持家庭的正常秩序,也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
二、中國家庭暴力的緣由
(一)強調國家本位的古代,忽視婦女權利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仁、義、禮、智、信。此為中國古代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三綱五常”是古代君王用以統治國家的思想工具,通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來奴化人民,以達到統治的目的。應正確的理解為:君主應該成為臣下的表率,父親應該成為兒子的表率,丈夫應該成為妻子的表率。這才是儒家思想的應有之義,但后來加以扭曲,臣下應當服從君主,兒子應當服從父親,妻子應當服從丈夫,變成這樣一個服從的上下級關系。從這樣的一個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婦女的社會地位是極其低下的。
(二)維護宗法家長制
宗法制的目的在于維護奴隸主的貴族的政治特權,法律是君主統治臣民的工具。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文化中,“禮”與“法”一直貫穿其中,“禮法合一”是后人對其的總結。“禮”要求人們按禮的規則行事,這種法律文化深深影響著人們:反映在受害婦女觀念上是“從一而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樣的觀念使得婦女不得不被迫接受男性的暴力,在那樣的社會中,維護婦女合法權利的觀念淡薄,且沒有維護的途徑。
(三)重視等級,男尊女卑
中國社會長期以來以男性為中心,就是在當代也不例外。這使得男女兩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極不平等。女性基于自然分工遠離了自然關系,并未參與公共關系中法律的建設,致使其男女平等的夙愿在公共領域中難以表達,不能在家庭中體現。同時,中國古代社會特別強調等級和秩序,“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就是反應了這個道理,身處哪個等級,就只能做這個等級所允許做的事。這使得婦女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愈發被掩蓋和合法化了。
三、反家暴法施行的及時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第23條規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人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當事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因受到強制、威嚇等原因無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其近親屬、公安機關、婦女聯合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救助管理機構可以代為申請。”以法條的形式正式確定了婦女救濟的途徑。而在以前,家庭暴力在我國不是違法行為,也沒有什么救濟途徑,人們總以“法不入家門”、“清官難斷家務事”諸如此類的說法將家暴問題引向社會倫理方向,這樣從根本上排除了受害者救濟的途徑,只要沒達到犯罪的程度,法不會介入的。長期以來家庭暴力不是法律術語、法律沒有明確的禁止,這是造成家暴長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蔣姍姍.我國反家暴立法法理分析[D].蘇州大學,2014.4.
[2]羅杰.家庭暴力立法與實踐研究——以民事法律規制為中心[D].西北政法大學,2012.3.
[3]趙曉紅,楊云.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思考—兼論反家庭暴力法制觀念的作用[J].經濟研究導刊,2007(12):123.
[4]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中圖分類號:C9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244-01
作者簡介:張王康(1992-),男,漢族,江蘇南通人,上海海事大學,法律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