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典型離婚房產分割探析
李婷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以下簡稱為司法解釋(三))的出臺,關于離婚房產的分割,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本文擬從幾種典型的離婚房產出發,探析當前我國離婚房產分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關鍵詞:離婚;共同財產;房產分割
一、目前離婚中房產分割存在的問題
《司法解釋(三)》規定了房產登記制度,按照房屋權屬登記姓名來認定房產的歸屬。因房產權屬的不同再加上法律規定不明確,在實踐中離婚房產分割遭遇重重困難。首先要理清房產的權屬,才能對離婚房產進行分割。
二、我國離婚案件中典型房產權屬認定和分割
(一)按揭房種類及增值部分認定與分割
第一:婚前一方按揭購買房并取得房產證,婚后夫妻雙方共同償還貸款。這種情況,離婚分割時先協商,雙方協商不成后,按登記原則,房產歸登記一方,對另一方應給與適當補償。
對于房屋的增值部分,有人認為是婚前一方的個人財產,有人認為是夫妻共同財產,但夫妻一方確能證明婚后共同還貸是用其婚前個人財產的除外。筆者認同觀點二。
第二:婚前一方按揭買房,婚后取得房產證,且婚后夫妻雙方共同還貸。
這法律對此并無明確規定。有人認為是夫妻共同財產,有人認為是婚前購房一方個人財產。筆者贊成第二種觀點,因為婚前購房一方已經在對方共同生活之前通過自己的投入獲得房產權益,應為其個人財產。未還清的房屋按揭款離婚時應為其個人債務,對于婚姻關系期間雙方共同償還的部分,另一方有權要求返還和補償。
實踐中房屋的增值分兩部分,一是婚前個人還款所取得的相應房屋增值部分,歸婚前購房一方;一是婚后夫妻共同還款取得的房屋增值部分,離婚時夫妻另一方有權要求補償。
第三:婚前雙方共同出資,以一方名義按揭購房,產權登記在一方名下,婚后夫妻雙方共同償還貸款,法律對此并無明文規定。筆者認為雖然房產證上只登記了一方的名字,也應視為夫妻共同財產,按揭房取得的增值部分也應為夫妻共同財產。因為從雙方的行為確實可以看出雙方是為締結婚姻而努力,符合婚姻法的立法目的。但還應考慮其他因素,這樣才能避免離婚房產分割的不公平。
(二)拆遷安置房種類與增值部分的認定與分割
因拆遷安置房權屬的不同可以分情況討論:第一:被拆遷房屋原屬于離婚夫妻一方父母的財產。在拆遷登記時,若夫妻一方父母把產權登記在子女一人名下則為其子女一方的個人財產,但夫妻一方父母明確表示將該拆遷安置房贈與其子女的配偶的情況除外;產權登記在夫妻雙方名下,則為夫妻共同財產。
第二:該拆遷房屋是一方婚前的個人財產。若拆遷安置補償以房屋的實際面積計算,則該拆遷房是一方婚前個人財產;若以家庭人口數計算拆遷安置補償,在離婚房產分割時夫妻另一方有權要求相應的補償。筆者認為,在這種拆遷安置補償方式下,夫妻雙方用共同財產補齊差價取得的這部分房產價值,視為夫妻共同共有。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用共同財產擴建房屋,擴建的房屋面積對應的拆遷補償部分應為夫妻共同財產。原房屋產權人有證據證明其是用個人財產對原房屋進行擴建的情況除外。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對房屋進行裝修,在拆遷安置時因此裝修使得原房產權人獲得更多的補償機會。筆者認為在離婚房產分割時夫妻另一方有權要求相應的補償。
(三)房改房在離婚中權屬認定及分析
房改房產權形式如下:一是,已經完全取得產權的房改房。在離婚中這種房改房權屬的認定,筆者認為要從其性質方面來考慮。根據《婚姻法》第十八條對夫妻特有財產制的規定,對于在婚前以一方名義和個人財產支付全部價款購買的房屋,應歸其一方所有;如果婚前支付了大半購房款,剩余小部分是婚后夫妻共同財產支付的,此房屋也是一方的個人財產,但應按市場價給另一方補償;如果婚前支付了小部分的購房款,那么該房屋為夫妻共同財產。根據婚姻法的相關規定,對于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購買的房改房,如果是以夫妻共同財產購買的,無論登記在誰名下都應認定為夫妻間的共同財產;如果是以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購買的房改房,則應該以登記的為準。對于繼承的此類房產,如果沒有特別的遺囑則為夫妻間共同財產,離婚時按共同財產分割。
二是,尚未取得房改房的所有權或僅對房改房享有部分產權。只有當夫妻取得了對該房改房的完全所有權后,離婚時才能進行房產分割。若未取得完全所有權則離婚時只能對房產權屬進行約定,或請求法院判決。
三、結論
雖說《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了實踐中為分割財產而惡意結婚的情況。本文通過對典型離婚房產分割的探析,發現其在實際運用中還存在一定困難,特別是規定過于籠統,在實踐中容易產生分歧。
[參考文獻]
[1]萬偉偉.<<婚姻法>解釋三>形勢下夫妻離婚時的房屋歸屬初探[J].法制與會,2011(5).
[2]薛美麗.論我國離婚訴訟中的房產分割問題[D].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254-01
作者簡介:李婷(1990-),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河南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