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
惡法亦法
張麗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惡法亦法與惡法非法的爭論從古至今都未停止過。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對公平正義的不同理解等因素都是其支持某一觀點的依據。一部法律的好壞并不影響其是法的事實,只是說它能不能更好的處理好公平正義的問題。對于惡法到底是不是法的問題,個人認為可以從法的概念中看出。法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從其概念中可以看出,法不是由它的好壞來決定。法是由人類制定,本身就不能避免人思維局限性所帶來的缺陷。
關鍵詞:滯后性;強制性;價值評判
法律體現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那么本身法律就是具有局限性的,他不可能代表所有階級的利益,不同的階級之間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就會產生矛盾,這時候就會發生惡法是否是法的爭論。我們不可能因為法的局限性和階級性否定其本身的價值和作用。法之所以是法的原因,個人以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代表的是統治階級的利益,人類思想的局限性導致法本身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法律只有相對的完善,不存在絕對的完善,所以也就沒有絕對公平的法律,對法律的完善工作是人類不可停止的工程。我們應該用一種包容態度對待法律的缺陷。不能但凡出現一點的不公平我們就叫囂法律的不公平,就否定它所有的作用,甚至剝奪了它本來的屬性——法律。只要法律本身的制定及其執行的程序沒有問題,就應該維護法律和社會的穩定性,保障法的威嚴性。
法律本身的滯后性決定了法律的發展跟不上社會和人們思想的發展進度。法律是屬于上層建筑,法律的發展是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國情的變化。之所以會有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之分,往往是因為各國的歷史和國情不一樣,英國可以是判例法國家,中國不是。法律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國情、經濟等因素。所以法律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社會存在的問題,但問題每天都有,不管是新問題還是舊問題。但法律不是每天都可以改變的,法律的制定要有嚴格的程序,要通過充分的考量和討論。法律對社會發展反應是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法律是永遠不可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我們不能因為法律不能解決掉你想解決的道德問題就否定它是法律的事實。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并有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賦予其具有強制性。這是法律與道德很大的差別,違背道德,你頂多就只需要聽聽別人的譴責,只要自己的內心強大,并不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但是一旦違背法律,你就要接受它的制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道德可以輕易的被修改,但法律不能被輕易否定。惡法中的惡也是相對的。每一部法都是通過不斷的修改和完善,不斷的適應社會的發展。我國勞動教養制度的廢除,代表著我們法治的不斷發展。為什么以前的社會適合勞動教養制度能夠存活,而現今我們要將其廢除,只能說它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更好的維護人權,不能更好的體現法律的價值。但我們就能否定其以前發揮的價值么?我們能夠推翻以前依據該法所做的判決嗎?就能否定它不是法嗎?顯然,我們不能,因為它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對于法的廢除也絕不是否定其是法的事實。法律不是隨隨便便被否定,就算對其的廢除也是經過不斷的商討,經過正當的程序。因為法具有強制性。
由于每個人的價值評判標準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評價也是不盡相同。對于某些享受了法律帶來公平的人而言,對法做出的評價就是好的法律,對于承受了法帶來的不公平結果的人,就認為法是惡法。我們用人類情感來評價一部法律,是否太過于不理智。人們的認識也可能存在錯誤的,我們不能用錯誤的標準去評價法律的好壞,去破壞法律的威嚴。倘若每個人都以國家的法律不符合自己內心的道德情感為由而拒絕遵守,那么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存在著一種穩定的法律秩序。因為作為個人其內心的道德或者正義感必然是主觀的、不確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而法律則是具體的、普遍的、一致的、公開的因而是可預期的,以不可名狀的更高的法律來取代現行的、具體的、公開的法律,最后的結果就是人們的行為失據。如果我們說惡法不是法,那么一旦出現某個人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時,就說對其使用的法律是惡法,然而惡法又不是法,所以他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那么我們的法律還可以用做什么,那違法犯罪的行為如何能得到懲治?我們的社會如何能做到穩定?所以,一部法律是要是經過國家制定,通過正當的程序執行,那么我們就不應該否定其是法的事實。我們還是應該嚴格的遵守。其實對惡法的遵守,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好法的發展。
當然,我們承認惡法亦法絕不是放任有缺陷的法,我們應該為了更好的追求公平正義,制定符合更多人利益之法,讓更多的人感受法律帶來的正義。我們只是在為了穩定社會穩定的情況下,去修改法律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從存在的問題中,制定更加符合大眾利益的法,更好的做到公平正義。我們追求正義,但也不能忽視其穩定性。
[參考文獻]
[1]牟志偉.關于惡法亦法的再思考[D].法學論壇,2015(30).
[2]祁全明.“惡法亦法”之辯對我國法律運行的啟示[J].法理學研究,2014(02).
[3]孫文愷.“惡法非法”與“惡法亦法”[N].人民法院報,2010-10-8.
[4]劉璐,韓娟.由“惡法非法”分析法律與道德關系中的尖銳問題[J].法制與經濟,2014(14).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281-01
作者簡介:張麗(1992-),四川德陽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