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和申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論產品責任中生產者與銷售者的不真正連帶責任
葉和申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民法理論通說認為,多數人侵權的責任形態(tài)分為四種:補充責任、按份責任、連帶責任和不真正連帶責任,根據《產品質量法》和《侵權責任法》,因產品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尋求救濟,也可以向生產者尋求救濟,但是關于產品的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究竟是連帶責任還是不真正連帶責任的爭議,本文作了觀點的梳理并提出其責任類型為不真正連帶責任。
關鍵詞:產品責任;生產者;銷售者;不真正連帶責任
一、觀點之爭綜述
關于《侵權責任法》第43條與《產品質量法》第43條的解讀,有觀點認為為了有效地保護受害人,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應當作為共同侵權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至于兩者之間內部責任的大小劃分則按照各自的過錯加以推定。①但需要注意的是,連帶責任作為一種加重責任,是為了實現(xiàn)債務擔保之目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須法律有明文規(guī)定。如果僅以保護消費者為目的對法律作出解釋,似有突破了連帶責任法定性之嫌疑。例如“徐某訴某安花炮廠、某馬鞭炮廠侵害賠償案”中,法院認為被告高郵縣某安花炮廠因為生產的產品質量不合格而造成他人損害,因此犯有主觀過錯;被告江都縣某馬鞭炮廠銷售質量不合格商品并且其銷售行為超出了自身經營范圍,二者之間的行為共同導致了受害人遭受損害,因此他們的行為屬于共同侵權行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由于產品不合格是事故主要原因,銷售不合格產品是次要原因,因此高郵縣某安花炮廠過錯大,江都縣某馬鞭炮廠過錯小,前者承擔主要責任,后者承擔次要責任。②
另一種觀點認為,生產者與銷售者應當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僅就缺陷產品給他人造成損害這一事實來講,依據法律規(guī)定,因產品缺陷遭受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要其賠償,在產品責任訴訟中,當銷售者無過錯的情況存在,則其可以向生產者要求承擔責任,前提是自己已經先行履行了義務。在“吳某訴無錫市某醫(yī)院、無錫市某貿易有限公司因醫(yī)療器械存在缺陷致人損害案”中,法院判決認為,該案所產生的債務是屬于多數債務人依據不同因素偶然產生相同內容的給付,其應當各自負擔全部履行義務,在這種情況下債務人一方履行而使其余債務人的債務歸于滅失,在該案中貿易公司和醫(yī)院未能就法律所規(guī)定的免責事由提交先關證明材料,某醫(yī)院和某貿易公司的銷售行為共同導致缺陷產品的最終使用,故某醫(yī)院和某貿易公司均有義務替代生產者先行承擔責任。③
二、觀點爭議分析
筆者贊同上述第二種觀點,首先依據法律,《侵權責任法》并沒有規(guī)定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承擔連帶責任。而之所以依據《侵權責任法》第43條和《產品質量法》第43條,允許被侵權人選擇要求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主要是為了保護被侵權人,方便其請求賠償④因而筆者認為,并不能依據銷售者和生產者因為共同侵權行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同時要求銷售者和生產者承擔連帶責任也與法條內容的規(guī)定不符。依據法條規(guī)定,當產品的缺陷是由于生產者造成的,此時銷售者對于產品缺陷并沒有過錯,在銷售者承擔了賠償義務之后,其就產生了要求生產者履行義務的債權,可以向生產者追償。如果銷售者本身存在過錯,產品因銷售者的過錯存在缺陷,在生產者賠償后,其有向銷售者追償的權利。
總之,《侵權責任法》中不真正連帶責任是對傳統(tǒng)理論的突破,傳統(tǒng)的不真正連帶責任是因為偶然而發(fā)生的,并且各責任人因自身的行為各自承擔責任,并且其義務的發(fā)生是依據法律規(guī)定,具有法定性的標志。不真正連帶責任作為一種隨著社會發(fā)展慢慢衍生出的新型責任,帶著科技發(fā)展的烙印,隨著社會關系以及法律發(fā)展將會和社會一樣日益發(fā)展,還會產生新型責任種類。不真正連帶責任只是一個概念,其產生是理論界對社會變化的歸類總結,我國《侵權責任法》中對不真正連帶責任的體現(xiàn)是立法者對法律的創(chuàng)制。當生產者承擔最終責任而銷售者不對產品缺陷承擔責任時,不能忽視銷售者與受害人也存在一種合同關系,其因生產者的行為而沒有完成履行義務,因其不完全給付而給消費者造成了損害。《侵權責任法》的規(guī)定擴寬了受害人的求償方式,是一種對受害人利益保護的強化,為受害人提供了訴訟條件的保護,消費者大眾并不具有承擔終局責任的證明責任的能力,加上其因而具備了任意選擇方便地理空間或較強賠付能力責任人的便利,可以最大限度的滿足自身訴訟需求,因而確保了受害人的利益得到救濟。
[注釋]
①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侵權行為編﹒繼承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15.
②參見江蘇省揚州市中級人民法院(1991)法民上字第74號民事判決書.
③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qū)人民法院(2004)錫濱民一初字第1622號民事判決.
④卞耀武.產品質量法詮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115.
[參考文獻]
[1]高圣平.產品責任中生產者和銷售者之間的不真正連帶責任——以<侵權責任法>第五章為分析對象[J].法學論壇,2012(2).
[2]何慶江.產品責任的侵權責任形態(tài)辨析——基于對<侵權責任法>的體系解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2(4).
[3]吳春岐.“問題奶”生產者、銷售者的不真正連帶責任[J].法學,2008(11).
[4]高圣平.論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及歸責事由——以<侵權責任法>“產品責任”章的解釋論為視角[J].政治與法律,2010(5).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286-01
作者簡介:葉和申(1990-),男,漢族,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