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濤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 保定 071032
“無為”思想談癌癥病發的年輕化
許文濤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河北保定071032
摘要:老子作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可以說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從老子的無為思想出發,結合當前形勢下我國癌癥發病有年輕化趨勢的這一基本情況,進而分析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減緩該現象的蔓延,最后,闡述對該現象的反思以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看待自己。
關鍵詞:道;“無為”思想;年輕化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人,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其著作《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同時,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并與儒家和后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
一、我國當前癌癥發病的現狀
癌癥一直是人們不愿談及的話題,但近幾年,中國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癌癥病人的行列中。數據顯示,每年因癌癥死亡病例達270萬例,我國居民因癌癥死亡的幾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19-35歲的青年胃癌發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1]。肺癌目前是中國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癥,占中國癌癥死因之首,因此加強癌癥預防工作,比如降低男性極高的吸煙率,每年可以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二、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不止關注物質生活,更多的是關注精神生活,但為什么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癌癥病發的年輕化會呈現一個反比呢?這一現象確實值得人們深思。用老子的“無為”思想來解釋這一現象,則是當代年輕人在防癌的“道”路上背道而馳,并且越走越遠。
(一)“無為”不等于“不作為”。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為,而是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所謂仁愛,世間萬物都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不是我們意志能改變的。在戰爭年代,統治者不要過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要順應歷史規律,“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使民無知無欲,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2]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則國富,國家能不強盛嗎?
(二)順其自然。“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圣人懂得道體,一切順應自然,以“無為”的態度來做事,像道一樣任憑萬物自然地去生長變化,而不去干預;更不要強行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三)未順應健康之“道”。“無為”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在事物運行規律的基礎上而言的,要盡量讓自己與“道”保持平衡,而癌癥發病的年輕化反應了當今社會年輕人與健康之“道”的嚴重脫節,懶惰、不按時休息、生活習慣不規律、飲食方面不衛生、不注意鍛煉等等因素使我們離健康越來越遠,癌癥病發的年輕化趨勢也會變得越來越重。
三、“無為”思想對當代年輕人的建議
(一)無欲以觀其妙。觀察事物內在的運行規律,這種規律是一種無形的存在,癌癥病發的年輕化現象之所以趨向嚴重,很大程度上與當代年輕人對癌癥缺乏了解有著直接的關系,一些年輕人在這個物欲橫飛的社會中,他們衣食無憂,一貫的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他們身上存在著太多的壞習慣,比如晚睡、吸煙、好酒等等,這些壞習慣使得癌癥的病發呈現一種加速態勢,長期積累的壞習慣不僅使自己的身體免疫力下降,而且也為癌細胞提供了一個特別適合生存的土壤,所以了解癌癥存在的機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四季更替,寒暑分明,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受四季氣候變化的影響,人類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人們要順應自然才能健康長壽[3]。預防癌癥也是如此,合理飲食以及加強日常鍛煉這些都是符合健康之“道”,同時也是防癌之“道”,明白其中的“道義”之后,就能將我們的行為盡可能的趨向于其中的“道義”,因此我們能大概率的避免癌癥發生的誘因,從而達到預防癌癥病發的目的。
(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不是說存在了就是對的,而是說存在了就有其存在的理性[4]。這里的“理性”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道”,癌癥也可以這樣理解,它的存在有其存在的理性,而消滅這種病癥即消滅起存在的這種理性,在當下科技水平和人們認知水平的前提下是無法完成這一目標的,但從矛盾的角度來考慮,增強我們的抵抗力使得矛盾著的一方力量得以增強,那么另一方的力量就會逐漸消弱并且消失。
[參考文獻]
[1]中國腫瘤登記中心.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12-14.
[2]老子“無為”思想視野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J].林業經濟,2006(6):21-25.
[3]邵露怡.淺論老子的“無為”思想[J].雞西大學學報,2009(8):32-36.
[4]劉云峰.論老子的自然主義思想及其現代意義[J].新經濟,2014(12):48-51.
中圖分類號:D2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7-0320-01
作者簡介:許文濤,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