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市人民檢察院課題組
福建省龍巖市人民檢察院,福建 龍巖 364000
?
生態檢察工作發展路徑初探
龍巖市人民檢察院課題組
福建省龍巖市人民檢察院,福建龍巖364000
摘要:作為憲法明確規定的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職責和使命。本文以2012年至2014年龍巖市生態檢察工作為樣本,分析生態領域犯罪特點,研究制約生態檢察工作開展的瓶頸,探尋生態檢察工作持續科學發展的合理路徑。
關鍵詞:生態檢察工作;發展路徑
福建省是黨中央國務院確立的全國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作為“全國十佳生態文明城市”、“長汀經驗”的發源地,我們在生態檢察建設上,更是負有沉甸甸的責任。多年來,龍巖市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但是,也正是由于龍巖地處林區、礦區和水源保護區,涉及生態領域的刑事犯罪屢禁不止,生態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在嚴峻的形勢下,龍巖市檢察機關在全省率先實行“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三位一體生態檢察新模式,為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務和司法保障。
一、生態檢察工作現狀
2012-2014年,龍巖市檢察機關通過開展“服務生態經濟、建設美麗龍巖”專項監督工作,參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礦區生態恢復治理,龍津河流域非法占用林地專項整治,建立水土保持實踐基地,探索毀林犯罪生態修復機制,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三年來共起訴非法采礦、非法占用農用地、盜伐濫伐林木等破壞環境資源犯罪661件921人,查辦危害生態資源職務犯罪案件64件97人,督促涉案人員補植復綠8378.13畝。
2012-2014年,共批捕各類破壞生態資源刑事案件155件208人,起訴各類破壞生態資源刑事案件661件921人,案件數整體呈上升趨勢。
(一)從案件類型上看,盜伐林木、濫伐林木、失火毀林仍居涉林刑事案件的前三位。共批捕三類案件85件112人,占批捕總件人數54.8%、53.8%,起訴3802件511人,占起訴總件人數57.5%、55.5%。
(二)從發案情況上看,除失火案件受天氣因素影響,不可預判外,其他類型案件整體呈上升趨勢。破壞珍貴植物資源案件上升幅度較大,從2012年到2014年三年間,起訴件數上升48%,人數上升107.7%。
(三)從作案手段來看,共同犯罪比例高,多為突發性、糾合性、結伙性犯罪。2012年以來共起訴一般共同犯罪155件401人,分別占起訴總件人數的23.4%、43.5%。合伙作案主要是以營利為目的,按環節各自分工,互相協作。一些團伙作案,分工明確,有望風、砍伐、運輸他銷贓一條龍的組織犯罪。
(四)從量刑幅度看,判處輕刑比率較高。當前,對破壞生態資源犯罪被告人的刑罰處罰普遍比較輕。已判決的833人中,判處緩刑523人,占總數的62.8%。
二、生態檢察工作中存在的困難
近年來,龍巖市檢察機關堅持立足職能,能動服務,在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實踐中,也遇到不少困難和問題,影響檢察機關服務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進一步深入。
(一)環境檢察職能實現途徑相對單一
目前檢察機關服務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主要還是體現在訴訟職權的行使,而監督職權存在運用不足的問題,法律監督實踐基礎比較薄弱。雖然近年來檢察機關在加大對破壞生態文明建設案件的監督力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對疑難、復雜案件及時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加強與林業、國土資源局、林業公安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強檢察建議工作等,但是,由于檢察權只是一種程序性的權利,具有非實體性、非終局性的特征,不可避免地帶來監督剛性不夠的問題。
(二)司法鑒定規定不夠明確規范
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的定罪量刑往往需要有關司法鑒定,由于鑒定規定較為籠統,常常導致作為關鍵證據的鑒定結論有瑕疵、有缺陷,鑒定違規違紀風險大,甚至出現鑒定空位現象,不利于打擊犯罪。司法實踐中,一些無鑒定資質機構出具的鑒定書,雖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是當事人沒有異議均已被法院采集,已成為對被告人據以定罪量刑的主要證據。
(三)案件信息來源渠道不暢
目前檢察機關對于破壞生態文明建設犯罪案件來源,更多的還是依賴于環境執法部門的移送,處于被動審查的狀況,還無法做到實時、有效監督。如果環境執法部門不移送,檢察機關獲取相關犯罪線索的渠道往往只能依靠環境污染受害人或者知情人的舉報,而目前這類的舉報非常少,制約了檢察機關在控訴破壞生態資源犯罪方面的職能發揮。
(四)環境公益訴訟尚處起步階段
近幾年來,我國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2015年,根據黨中央決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全國檢察機關在13個省區市開展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對325起案件啟動訴前程序,向相關行政機關或組織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履行職責或糾正違法224件,相關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6件,對仍不履行職責或沒有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公共利益繼續受到侵害的,山東、江蘇、廣東等地檢察機關已提起公益訴訟12件??梢钥闯觯h境公益訴訟仍未成主流和規模,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還難以形成影響力。
三、生態檢察工作機制的探索
針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結合龍巖市檢察機關長期開展生態檢察工作的實踐,筆者建議,檢察機關要立足法律監督職能,積極探索建立“專業化法律監督+社會化綜合治理+恢復性司法實踐”生態檢察工作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生態檢察工作的發展困境,實現生態檢察工作自身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一)整合資源,凝聚合力,開展專業化法律監督
堅持依法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厘清生態檢察工作職責,發揮檢察機關各個辦案環節的專業優勢,加強內外協作配合,健全案件辦理機制,推動形成服務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合力。
1.建立健全生態刑事案件專業化辦理機制
(1)成立專門辦案機構。成立生態檢察部門,全面履行破壞生態資源刑事案件的審查逮捕、審查起訴、訴訟監督、犯罪預防等職責,承擔涉及生態資源職務犯罪協查工作,參與生態資源監督治理。案件管轄范圍由林業刑事案件拓展到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妨礙公務(限于妨害執行生態、環境資源監督管理職務),故意毀壞名勝古跡,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占用農用地,非法采礦,破壞性采礦,污染環境,非法處置進口的固體廢物,擅自進口固體廢物,走私廢物等11種犯罪。
(2)建立生態檢察案件“綠色通道”。對在當地影響大、涉及面廣的破壞生態資源的重大疑難案件建立“綠色通道”,提前介入偵查,引導公安機關取證,依法快捕快訴,提高辦案效率,增強打擊犯罪威懾力。
對于涉及生態領域職務犯罪的線索,優先安排業務骨干進行審查,經審查評估可進行初查的,應及時展開調查取證,以防止證據滅失。如發生生態領域內環境突發事件,且相關證據顯示該突發事件涉及職務犯罪,為及時調查取證,經檢察長批準,在必要時候可簡化線索審查程序,直接進入初查程序。對生態資源檢察部門移送的線索,自偵部門應在立案決定、不立案決定、偵查終結處理決定做出后10日內書面反饋生態資源檢察部門。
(3)組建專業化監督隊伍。加強辦案隊伍建設,選任、充實政治、業務素質好,具有生態資源領域專業知識的人員辦理生態資源領域刑事案件,并注意通過加強培訓、指導,提高辦案人員的專業水平。
加強專家人才庫建設,建立與高校、鑒定機構、相關行政執法部門的人才共享機制,通過聘請專家咨詢委員、檢察工作聯絡員等形式,加強與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經常性聯系,為生態檢察工作提供專業支持。
2.建立健全生態刑事案件法律監督機制
(1)健全“兩法銜接”機制。加強與行政執法部門業務交流,就新類型、重大、復雜、疑難案件辦理中的專業性問題相互咨詢,強化執法環節的溝通銜接和監督制約。深化信息共享平臺建設,推動全市行政執法單位全接入,探索建立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專門通道,對涉及生態環保方面信息實行互通、互享、互用。
(2)健全聯合開展專項檢查制度。結合生態領域犯罪的實際情況,每年聯合相關行政執法部門開展若干專項檢查,針對發現的行政執法機關以罰代刑、案件降格處理、監督缺位等問題,通過立案監督、檢察建議、查辦職務犯罪等多種手段加強監督,促進行政執法水平和執法質量的有效提升。
(3)健全跟蹤監督制度。對于生態檢察環節辦理的立案監督、偵查活動監督和訴訟活動監督案件,逐案建立臺帳,指定專人負責,定期跟蹤反饋,每季度通報一次落實情況。跟蹤監督過程中,發現有選私枉法等瀆職線索的,應及時將線索移交瀆職侵權檢察部門,并報告檢察長;發現有其他違法行為的,應及時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
3.建立健全檢察機關內部辦案協作機制
(1)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生態資源、自偵、民行、預防部門輪流牽頭,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通報生態環境領域案件辦理情況,對涉及生態資源領域案件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及案件證據標準、定性和有關司法解釋的理解把握等方面進行溝通,查找問題,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完善相關工作機制。
(2)健全線索移送制度。生態資源、自偵、民行部門應建立常態化聯系機制,加強案件信息交流,依法將有關線索移送相應部門辦理。
(3)健全各辦案環節工作銜接制度。生態資源檢察與自偵部門、生態資源檢察與民行部門之間互相移送案件線索的,應加強部門之間案件信息交流,必要時可以商請對方部門派員參加案件討論會,研究相關問題,發表觀點和看法。
(二)加強協作,綜合施策,參與社會化綜合治理
制度才是管長遠的治本之策,我們在制度建設上,切實遵循“源頭預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思路,堅持立足檢察職能、依法參與,綜合施策,協同相關部門做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扎實有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建立生態領域職務犯罪專項預防制度
綜合運用預防措施,圍繞生態保護行政執法環節和環保專項資金管理等職務犯罪易發多發環節開展專題預防調查,發現存在職務犯罪隱患的不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查找可能誘發職務犯罪的風險點,提出預警防范性檢察建議。走訪重大投資建設項目、重點污染企業,了解企業環保建設情況及需求,提出加強環境保護和監管的建議。圍繞當地環境污染整治、環保工程建設等重大生態項目,同步開展預防,確保生態項目資金安全。
2.建立健全“定點+巡回”工作制度
在鄉鎮、林區、礦區設立派出檢察聯絡點,加強對生態環境資源的巡回檢查,全面掌握轄區生態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生態環境領域職務犯罪線索收集和初查工作;依托鄉鎮司法所、森林公安警務室等,與公安、司法、法院等成員單位聯合開展綜合整治、法律宣傳、犯罪預防及生態審判和調解等工作,推動林區礦區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3.完善案件定期剖析和專題調研制度
定期對生態領域刑事犯罪案件開展專題調研,查找存在的問題,提出預防檢察建議;對危害生態資源違法犯罪總體形勢、規律特點、演變趨勢等作出深度分析,提出預警和預防對策建議,提交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作為決策參考,推動完善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為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供預防服務,促使生態保護和建設的重點真正從事后治理向事前保護轉變,從源頭上保護生態資源。
4.健全參與專項整治制度
針對轄區內破壞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聯合法院、公安、環保、國土、林業、監察等部門適時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成立工作小組,制定整治行動方案,確定打擊整治工作重點,集中查辦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真正做到堵源截流,有效減少和預防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犯罪。
(三)更新理念,懲防并舉,探索恢復性司法實踐
堅持懲防結合,源頭治理,注重對社會關系和生態環境的修復,加強司法保護和教育引導,有效發揮檢察機關在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職能作用。
1.健全生態環境恢復性司法保護機制
落實完善《龍巖市關于在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案件中開展生態恢復補償機制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將“補植復綠”模式進一步拓展運用,探索將林業領域的生態修復補償工作成功經驗推廣到其他生態環境資源領域。積極參與“三個流域”(汀江、九龍江、龍津河)、“四個區域”(林區、礦區、水源保護區、水土流失治理區)綜合治理工作,開展專項打擊、犯罪預防、法制宣傳,并督促有關部門開展工作,積極作為,全力配合恢復生態景觀,修復社會關系,打造生態文明城市。
2.探索開展環境公益調查保護機制
圍繞古城保護、古村落文化保護、水環境治理、村莊環境整治等重點項目探索開展環境公益調查工作,分析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查找深層次原因,及時向地方黨委政府提出對策建議,推動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現破壞生態環境案件線索的,要及時通報、移送相關職能部門,并通過督促履行職責、督促起訴、支持起訴等方式,促進執法司法機關依法辦理。加強與環保聯合會等社會組織的協作配合,推動適格主體以原告身份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環境污染事件提起公益訴訟;對造成國家、集體財產重大損失的破壞生態環境刑事案件,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進行賠償,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環保權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3.完善預防宣傳工作制度
針對辦案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發案單位、相關職能部門提出有針對性的檢察建議,促進健全機制、規范管理,從源頭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結合辦理的危害生態資源案例,通過舉辦預防職務犯罪專題講座、參觀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旁聽職務犯罪案件庭審等多種形式,以案釋法,以案說紀,增強環保系統干部職工遵紀守法和拒腐防變的意識能力。廣泛開展法治宣傳進林區、進庫區、進企業活動,在環保部門外網開辟預防環保領域職務犯罪宣傳專欄,利用檢察微博、微信及手機短信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和網民定期推送生態文明法制宣傳知識,推動營造良好的生態法治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校.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干部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2]建設美麗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5.
[3]尤權.切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把綠色發展理念落到實處[J].海峽通訊,2016(2).
[4]張建升,元明,楊書文,王燦發,王秀梅,金園園,陳效.發揮檢察職能作用,保護生態環境[J].人民檢察,2013(13).
[5]李曉郛,胡旭宇.生態領域恢復性司法實踐困境與對策[J].人民檢察,2015(9).
[6]鄭少華.生態文明建設的司法機制論[J].法學論壇,2013(2).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017-03
作者簡介:課題組成員:林文奇、王宇彬,由林文奇負責論文撰寫工作,王宇彬負責論文的數據收集等工作;林文奇(1978-),男,漢族,福建新羅人,法律碩士,福建省龍巖市人民檢察院,研究方向:刑法、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