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敏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
對于環境公益訴訟困境的探索
——基于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
魯小敏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710063
摘要:新《環境保護法》增加了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規定,這也說明了國家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的重視。但畢竟我國環境公益訴訟仍處于起步階段,在原告主體資格規定,以及審判等方面存在許多不足,面臨許多困境。本文結合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淺析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困境;對策
環保審判組織是環境公益訴訟的關鍵,在2007年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全國率先設立了第一個專門的環保審判庭,由此拉開了序幕,截止目前我國共設立了環境資源專門審判機構389個,但現階段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面臨許多困境,本文結合泰州“天價”公益訴訟案,反思問題并提出完善的建議。
一、環境公益訴訟適格的原告不足
(一)原告主體資格適格的社會組織少
在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中,在一審被告和二審中上訴的四家企業代理律師均認為,泰州市環保聯合會不具有提起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資格,他們的抗辯理由基于兩點:其一,2013年實施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泰州市環保聯合會與這起案件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不屬于民訴法規定的有關組織。其二,新《環境保護法》第58條對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規定了3個基本條件:1、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2、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3、無違法紀錄。而泰州市環保聯合會成立于2014年2月,到8月提起本案的環境公益訴訟不滿5年,不具有訴訟主體資格。泰州環保聯合會答辯稱,民訴法規定的“法律規定的”只針對國家機關,法無授權則禁止。而對社會組織來說,只要符合“有關”的要求就行。本案提起訴訟時,新的環保法還沒有實施,泰州市環保聯合會符合民訴法和現行環保法的規定,具有原告主體資格。根據泰州市環保聯合會的答辯,可以的出這樣的結論:如果該案發生在2015年1月1日之后,那么泰州市環保聯合會則沒有原告主體資格,該案法院就不會受理。“有關組織”的解釋本身就時很模糊的,嚴格的說被告所指出與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才能有原告主體資格的抗辯根據民事審判因果關系的判定上,似乎也可以從屬于對“有關”二字的界定上,因而答辯中對于有關組織的解釋未免差強人意。法律條文的概念的不明確,導致法官對社會組織資格認定存在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立案難,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新《環境保護法》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進行了嚴格的限定,有人統計完全符合這三個條件的社會組織總共不超過300家,在這三百多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官辦的,加上各組織的資金上的困難,以及訴訟能力的不足,據統計只有14%的環保組織參加過環境公益訴訟的經歷,社會組織提起環境訴訟的自愿性不高。①那么能提起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那就更少了。
(二)公民個人被排除在訴訟主體資格之外
《民事訴訟法》和新《環境保護法》規定了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主體只能是有關組織,把公民個人拒之門外。關閉公民個人通向公益訴訟的通道是立法者制定公益訴訟過程中秉持的原則。②立法機關認為擴張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會導致濫訴現象。筆者認為,首先,一個成熟的法治社會應該是有義務鼓勵權利斗士通過公益訴訟來捍衛公共利益;其次,擔心出現濫訴的現象,而直接否定公民環境參與的權利這不是根本之法,要做的是完善立法加強對訴訟各個環節的規制;最后,我國公民長期受“青天意識”影響,在受到損害時,最先想到的救濟手段是找政府,我國缺乏法律傳統,更多公民是畏法而不是信法。從國際視野來看,有學者統計世界公益訴訟的數量,30起公益訴訟案件中僅有一起為公民所提起,比例低至3.3%③。
二、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審理難度大
(一)審判的綜合性
環境案件中往往既涉及對個人私權利的損害,又可能涉及對公共權益的侵犯,所涉及的法律關系可能同時存在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刑事法律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因此環境審判必然是一種集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及執行為一體的綜合審判。而在我國現行的訴訟法律體系中,審判組織大體分為民庭、行政庭和刑庭。這樣使得許多環境案件被粗放式審理,被傳統法庭分流,未進入環保法庭,從而使得環境公益訴訟寸步難行。以江蘇為例,年均受理環境案件100余件,分散在100多個法院的民事、行政和刑事審判庭。
(二)法律的滯后性
環境類案件的審判具有其自身的專業性,不同于一般案件的審判。在環境案件的審判中,法官始終保持環境維護者的心態,在案件審判中注重社會效益。對于法官而言,必須具有較強的環境法知識,在我國傳統審判模式環境中法官長期根據法律條文規定完備的“假定、處理和制裁”的邏輯結構去處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習慣了確定性指引的方式。新環保法增加了公眾的環境權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但條文簡薄,強調法律的普遍管轄,卻沒有相應比較詳細的法規補充,具有極強的不確定性。最高院迄今為止共頒布了3400條司法解釋,其中與環境案件相關的司法解釋僅有18條,且司法解釋主要針對刑事案件,關于環境民事和行政案件的司法解釋極少。因此在環境法庭的司法實踐中,由于環境立法及訴訟立法在環境公益訴訟的受案條件、審理程序、證據規則等方面規定的不太具體、明確,導致法官在環境案件的審理中很難將法律制度具體化到案件中,導致了審理難度的加大,審理效率的下降。這也是公益訴訟困境產生的重要原因。
(三)案件的復雜性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民眾的環保意識加強,在過去的五年來因環境污染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增多,我國已經進入環境敏感期,環境信訪和群體性事件卻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長。④地方法院出于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社會影響大,出于對社會穩定的考量,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立案相當謹慎。在相關事實的認定上難度大,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中存在許多環境科學技術性事實需要論證,比如被告企業與實際傾倒單位之間副產酸合同是否合法,與污染有無因果聯系;副產酸的數量認定問題;危害結果的存在與否等,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具有環境科學技術判斷問題,環境科學是一門高度專業化且涉及門類眾多的自然科學,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要求法官必須具有基本環境科學素養。在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判決的執行上,環境公益訴訟賠償的數額通常較大,甚至有些企業整個資產都不夠賠償。但企業又是就業的保障,企業破產那么保就業,保穩定,保發展就會成為空話。工人沒有了經濟來源社會矛盾激化,不利于社會穩定。執行難,這也是法官受理公益訴訟案件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因素。
三、突破困境的建議
(一)提高社會組織訴訟能力,推進訴訟原告主體多元化
公益訴訟的費用比較高,證據搜集難度大,許多地方性組織迫于資金,訴訟難度,以及應訴能力的考量,提起公益訴訟的積極性不高。要突破此困境,光依靠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是遠遠不夠的,要充分發揮國家的調節作用,政府應該加強資金上的扶持,政府可以有條件的對環境公益訴訟組織進行培訓,建立環境公益訴訟律師隊伍,培養專業化的環境公益訴訟人才。立法上對社會組織的條件進行松綁,提高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積極性。構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的多元化,是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充分維護公民環境權的體現。環境公益訴訟的指的是公民、社會團體或國家機關等以原告的身份,為維護國家、社會或者不特定多數人甚至全人類的環境利益,而對環境的行為提起訴訟的活動。⑤我國《環境保護法》第53條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將公民拒之于原告主體資格之外與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立法本意相悖。所以立法上,應肯定公民個人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提高公眾參與。
(二)加強環境公益訴訟審判能力建設
1.創新審判模式,加強公眾參與。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并不是單純的環保法庭的設立,必須在審判模式上進行改革。環境公益訴訟具有目的上的公益性而非僅僅是私益性,環境公益訴訟所包含的法律關系復雜,因而必須形成一種新的,綜合性的審判模式,比如,江蘇省高院出臺的《關于開展環境資源案件“三審合一”集中審判的若干意見》規定了“三審合一”的審判模式,強調審判組織應由具有行政、民事和刑事審判經驗的法官組成,注重不同專業的法官溝通協調,并配備相應的專家輔助人。環境損害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公民個人并且公民數量往往較多,因而在案件的立案、審判、執行上要廣泛的聽取公眾意見,進行聽證會,確保公民的權利。
2.完善相關立法為公益訴訟護航。只有原則性的宣示,而沒有具體規則去補充,那么法律原則也如同虛設。新《環境保護法》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進行了規定,而沒有具體的單行法進行補充,環境公益訴訟的受案條件、審理程序、證據規則等方面規定的不太具體、明確,在具體實踐過程,指導法官判案的司法解釋數量極少。因而完善立法,立法上進一步確定受案條件,擴展訴訟主體,建立和完善環境公益訴訟訴訟法;最高法盡快出臺相關司法解釋是解決困境,提高法官辦案效率的根本途徑。
3.加強法官隊伍建設,完善專家輔助人制度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的復雜性,技術性,要求需要一個專業性的法官隊伍。對法官進行環境法律知識以及環境科學基礎知識培訓,提高法官的專業性,實現法官隊伍的專業化,同時完善專家輔助人制度。在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中,存在許多環境科學技術性事實需要論證,在認定過程中委托了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出具評估報告,特聘大學教授作為專家輔助人提供了意見支持。對于環境案件專家輔助人我國目前有兩種做法:其一是專家證人,另一種專家陪審員。這兩種做法得出來的結論,都要經過一定的程序才能采用。而在西方發達國家,許多環保法庭比如澳大利亞,南非,瑞典等環保法庭采用的是環境專業事實問題由專家來審查判斷,法官負責事實和法律交織的問題這一種模式,使得專家判斷和法官法律適用相銜接。專家意見直接成為論證的工具,提高了辦案效率,也增強了法官辦案的自信,可以很好的克服困境,我國值得效仿。
[注釋]
①環保民間組織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角色和作用調研報告摘要[EB/OL].http://www.acef.com.cn/zhuantilanmu/2013hjwqtbh/huiyinarong/2014/0303/12495.html.
②張衛平.民事訴訟原則的制度化及實施研究[J].清華法學,2013(4):23.
③阮麗娟.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司法實踐分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3(12):161.
④姜華.我國涉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成因及應對分析[J].環境保護,2013(13):42-43.
⑤孟慶濤.環境權及其訴訟救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203.
中圖分類號:D922.6;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026-02
作者簡介:魯小敏(1992-),男,江西上饒人,西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