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陳 楠 張 艷 嚴曉沁 陳海龍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
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問題研究*1
李佳陳楠張艷嚴曉沁陳海龍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揚州225127
摘要:本文以“我爸是李某案”作為出發點,從目前的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問題的研究現狀著手,結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處理,總結出關于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的一系列潛在問題,并給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校園警察;校園法規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輛黑色大眾邁騰轎車在河北某某大學校區內撞倒兩名女生,一死一傷,司機不但沒有停車,反而繼續去校內宿舍樓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學生和保安攔下,該肇事者不但沒有關心傷者,甚至態度冷漠囂張,高喊:“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某!”后經證實了解,該男子父親李某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長。此事一出迅速成為網友和媒體熱議的焦點,“我爸是李某”語句也迅速成為網絡最火的流行語。酒后肇事,還口出狂言“我爸是李某”,這引起了網友的極大憤慨與關注。雖然在此事件中,人們的關注點在這個狂妄的官二代身上,但是拋開這個主體不看,這起交通事故發生在高校校園內,重點在于目前中國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的相關法律問題。
一、探討高校校園道路交通的主體
目前我國高校校園內車輛主要分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校園內機動車主要是汽車、摩托車;校園內非機動車主要包括符合國家標準的電動車、自行車。根據使用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校車、教職工車輛、社會車輛。高校交通主體以學生和教職工為主,以及外來人員。其中學生群體使用車輛的類型相對單一,交通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和時間性,主要的日常活動是學習和食宿。主要頻繁往返于教學區與生活區之間,在校園內的主要交通方式為步行與非機動車。校園內大多數學生傾向于選擇步行和自行車作為出行方式。
二、我國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問題的研究現狀
羅某曾經在對國內外校園規劃布局以及校園道路交通規劃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過校園道路交通系統優化。[1]北京高校校園交通安全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課題組成員梁永明也曾針對校園道路交通存在的問題提出從加強安全教育、完善立法、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改善校園交通環境,保障校園安全。[2]扈熠瓊則是從功能實現和性能指標等方面對車輛管理系統進行了全面的測試研究,以求改善高校校園內車輛管理,提高高校的工作效率與安全性。[3]最后文達從設立校園警察,強化校園安全立法的角度出發,提倡學習現代各國應對校園安全形勢的普遍做法,主張國家有必要迅速制訂《校園安全法》,建立完整有效的校園安全法律保障制度,包括提供校園安全標準、安全經費法律保障,設立校園公安派出所以強化校園安全保障力量。[4]
我國的《道路交通法》第七十七條規定:“車輛在道路以外通行時發生的事故,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到報案的,參照本法有關規定辦理。”根據該條文我們可以看出,報案的高校校園交通安全事故的管轄權屬于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若未報案的校園交通安全事故管轄權屬于誰?我國高校校園安全保衛部門擔負著校園交通安全的職責,但在法律上的法律依據卻非常薄弱,沒有管轄校園交通安全事故的管轄權。1988年國務院批準發了《關于在部分高等學校設立派出所實施辦法的通知》,根據該文件,全國重點高校保衛組織開始組建公安派出機構,這些學校的道路交通安全由公安部門統一負責管轄。但在1994年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轉批公安部關于企業事業單位公安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將企業、事業單位設立的公安派出機構,原則上予以撤銷,例外遺留下來的公安派駐高校安全管理機構沒有執法權,這就意味著出現了校園交通事故派出機構仍然束手無策。
2014年,孟津縣某人民法院判決了一起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的案件,這起事故就是發生在高校校園道路上。2013年9月19日16時30分左右,被告駕駛小型轎車,在進入孟津縣某高校區東大門時,將原告擠在校區大門柱子上,致原告受傷住院治療。本次事故經孟津縣某交警大隊認定,被告負事故全部責任。法院認為,公民的健康權受法律保護。被告駕駛機動車上道行駛,發生交通事故致原告受傷,且負事故全部責任,故應當對原告的各項合理損失依照法律規定承擔賠償責任。這起發生在高校校園內的交通事故審判結果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之相關規定。
無獨有偶,2014年,淅川縣某人民法院也審理了一起發生在高校校園內的交通事故。2013年10月17日7時40分,被告駕駛小型汽車行至淅川縣某高校內將原告撞傷。該事故經淅川縣某交警大隊認定,被告負該事故的全部責任。這起發生在高校校園內的交通事故審判結果的法律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十六條、第四十八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之規定。
對比兩個案件,我們不難發現,高校學生在校園交通事故中通常屬于劣勢,審判的結果也大多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目前并沒有出臺專門針對中國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高校學子的切身利益在發生于校園內的交通事故中并沒有得到更近一步的保障。
三、影響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因素
隨著高校校園的社會化程度提高,高校校園內車輛也急劇增多,學生在校園內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增大。校園內交通事故的多發有各種因素的影響,一方面,學校對學生的校內交通安全不夠重視,對校園內車輛管理不夠規范、完善;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雖然是高素質人才,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意識不夠強,不了解交通法規以及一些不良的習慣。校園內道路安全法規的空白也是影響高校校園通行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視。以下是對校園交通安全事故發生原因進行分析。
(一)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機構沒有執法權
“高校安全管理機構特別是道路交通管理機構仍停滯在沒有執法權管理無依據或依據弱的狀態難以適應高校日益嚴峻的交通安全形勢”。目前我國高校安全保衛部門承擔著校園交通安全的職責,但是履行職責的法律依據卻十分薄弱。當高校校園中出現不合規停車妨礙校園交通、造成安全隱患時,高校作為管理者對違反校園管理停車規定的行為沒有處罰權。正由于高校校園校內道路交通管理的執法還沒有納入社會道路交通執法的范圍,高校校園車輛通行的給高校學生的人身安全帶來了緊迫的危險。
(二)高校道路安全規定不合理
《揚州大學校園交通安全管理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嚴禁在校園內道路上學騎車;自行車不得承載超高、超長、超寬貨物。該規定片面禁止在校園道路上騎車,限制了學生使用自行車的自由權,違背高校自由、開放的精神。高校作為事業單位對高校校園進行管理,掌握管理自主權但是并不意味著可以違背上位法的規定肆意損害學生的切身利益。2005年教育部修訂實施的《高等教育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四十一條明確賦予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的權利,即“學校應當建立和完善學生參與民主管理的組織形式,支持和保障學生依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該規定為大學生行使參與管理權提供了法律上的直接依據。高校大學生針對高校制定的規章制度可以通過各種民主的方式和途徑參與,以促進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透明化。
(三)高校校園道路設計不完善
我國高校大多存在校內道路傳統設計上的缺陷比如道路狹窄、岔路口多且密集。高校校園土地資源的短缺,因此設計的停車場較小甚至沒有停車場,這導致了當校園車輛增多時,校園道路上車輛較多,校園車輛亂停亂放現象常有發生。“道路網分割校園空間,不注意避免教學區內部的車行交通。校園內道路一般以連接各個功能分區為主,以南北或東西主干道為骨架呈網狀結構”。高校的教學樓分布在整齊的道路網中,為了方便教學,增加了教學區內的機動車數量,增加了學生、教職工的學習生活和日常上下課的安全隱患。高校道路組織照搬了城市道路的方式,以車行道為主,人行道在其外緣,依附于車行道,忽視了高校校園的特殊性。高校校園道路以步行與非機動車使用者為主,但是在道路使用上卻處于劣勢地位。
(四)高校基礎設施設施欠缺
“在今天現代化、國際化的社會生活中,在建筑內外空間中,形形色色、不同功用的指示標志到處可見,為不同環境起著分流、指導、咨訊、警示等作用”。隨著高校辦學規模擴大,對外交流增多、社會車輛增加、教職工生活水平提高,校內車輛保有量增加,高校校園相對簡單的交通設施如交通標識已經無法適應高校的發展。暴露了高校校園規劃的缺陷,校園交通設施滯后比如高校交通標牌法律效力的難題、門禁系統不完善、交通信號燈缺失、交通通行劃線不明確。對于校內設置的交通標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目前我國交通管理部門認為高校設置的校內的禁停、禁鳴、限速等標志是由高校設計的,不符合國家標準,因此我國法律并不認可其效力。
四、從法律的角度提出解決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對策
(一)制定校園安全法規,設置高校公安派出機構
美國某總統在1990年9月19日簽署并公布了聯邦校園安全法使校園保衛有了聯邦法律依據。該法對校園警察的任職、條件、權力及對校園保衛的要求作了詳細的規定,使校園警察制度逐步趨于完善。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校園安全立法的成功范例,首先制定高校校園安全法,明確高校園區交通的法律歸屬及校園交通的管理者與參與者的權利與義務等。其次,公安機關在高校設立派出機構,確立校園警察的法律地位,給予其執法權。經過法律法規的授權,校園警察可以擁有權、名、責。權是指獨立的擁有并行使校園交通管理職權;名是指能夠以自己的名義采取校園交通管理行為;責是指承擔由其采取的交通管理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二)賦予學生參與校園道路交通規章制度的制定與修改權
“部分高校制定或者修改內部規章制度會涉及大學生重要權益,對于這類內部規章制度的起草工作和起草完成后的審查工作,都應當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高校校園車輛通行安全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于合理的校園車輛通行安全制度,制度的制定者的規則制定權必須受到約束,否則
就容易發生縮減或者侵害大學生依法享有的權利。高校根據校園安全法制定相關規定時,必須把大學生納入法規制定的主體中,監督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明確學生參與校園交通相關規定制定的主要形式,比如座談會、聽證會、學生問卷調查、學生代表會議;規定在一些情況下排除大學生參與制定管理高校校園規定而產生的法律后果。
(三)貫徹“行人優先”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合理規劃校園道路
“步行通道是大學校園內不可缺少的交通通道。大學校園內的步行流線將校園內各功能區有機聯系起來。為保證校園內步行流線的連續性,改善步行環境,大學對步行通道進行一系列的詳細設計”。對此,高校校園應當合理布局校園道路,將教學區與生活區分開,教學區核心化,設立行人專用道,禁止機動車進入教學區。在教學區外圍設置環形道路專門給機動車通行,實現人車分道,減少機動車對校園通行安全的影響。應對高校車輛較多的車輛,還可以建造地下停車場,減少對校園交通的阻礙,緩解校園環境擁擠不堪的現狀。
(四)制定督促高校完善校園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法律法規,提高校園車輛通行的安全性
1.采取公安機關與高校合作的方式,由公安機關直接設計、設置高校內的交通標志,由高校負擔經費,以實現高校校園內的交通標志具備法律效力,發揮其實質作用。
2.針對高校傳統的依靠人力管理車輛進入通行的制度,引入現代化的車輛管理系統。“車輛管理主要負責車輛的常規管理,主要包括對車輛信息錄入,根據一定條件查詢車輛,修改車輛信息,增加車輛和刪除車輛信息等。管理員通過登陸后進入到主頁面,再點擊車輛管理界面,車輛管理下屬四個功能模塊:車輛信息添加模塊,車輛信息修改模塊,車輛信息刪除模塊和車輛信息查詢模塊”。使用現代高科技的智能化的車輛管理系統不僅提高了車輛通行的效率,而且對校園內車輛合理通行進行數據分析,控制進校管理、控制停車管理,提高校園車輛通行的科學性和安全性。
3.限制發放校園通行證。揚州大學關于開展2014年度《揚州大學通行證》辦理工作的通知,針對學校公務車輛、學校教職工(含人事代理人員)車輛、在校園內工作、居住和經營的非本校人員車輛、臨時來校辦事人員車輛(僅供在校門口換證時使用)這四種類別給予辦理校園通行證,有效的控制了校園的車流量,提高了校園通行的安全性。
高校校園道路交通安全需要法律法規的規范,需要學校作為管理主體的重視,需要學生提高交通安全意識,需要學校各方面的配合與相互溝通,增加對校園基礎交通設施的投入,科學合理的規劃校園道路,完善校園車輛管理系統,共同創建一個秩序井然、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
[參考文獻]
[1]羅丙軍.大學校園道路交通系統優化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09.50.
[2]梁永明.高校校園交通管理現狀及其對策研究[Z].北京高校校園交通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課題論文,2007,1:13.
[3]扈熠瓊.高校車輛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吉林大學,2013.24.
[4]文達.關于我國校園安全立法和校園警察制度的思考[J].法學雜志,2009(12).
中圖分類號:D92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038-03
作者簡介:李佳(1994-),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揚州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全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省級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1111707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