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智
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上?!?00237
?
試論構建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1
張睿智
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上海200237
摘要:當前我國對犯罪被害人的權利保護還不到位,在國家補償方面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完善,部分被害人的生活壓力巨大而無法從犯罪人那里得到賠償,也無法得到國家補償。這種現狀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和依法治國的實現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此應當抓緊建立和完善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充分保障犯罪被害人的生存和發展權。本文對關于該制度的幾個爭議問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初步的構想。
關鍵詞: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
一、我國犯罪被害人的基本處遇及其原因揭示
當前我國正全面踐行和推進依法治國戰略,而加強人權保護無疑是其重要的一環。長期以來我國過度重視對犯罪被告人權利的保護,而忽視了被害人的權利訴求和生活方面所面臨的巨大壓力,我國必須盡快制定出一套系統的國家補償制度。
許多刑事案件中的被害者在需要一定經濟保障的情況下才能生活,但由于犯罪人難以或無法承擔賠償等原因,判決成了一紙空文,尤其是造成嚴重人身傷害時,附帶民事訴訟損害的制度無法有效發揮其作用,受害人陷入了更加悲涼的處境。盡管我國《刑事訴訟法》確立了被害人的刑事訴訟當事人地位,但是理論研究的重心卻始終都在對犯罪人的保護上?!跋刃毯竺瘛钡捏w制以及有關程序性規定的缺乏,導致被害人及其家屬有時甚至不得不與侵害者私下和解,使其逃脫法律制裁,從而獲得經濟賠償,司法權威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有時,一旦受害人產生報復心理,便會形成再次侵害。綜合種種因素,我們應當盡快建立并完善相關制度,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在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在犯罪人無法承擔賠償等情況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制度也無法發揮作用。我國現在目前實行更多的則是犯罪被害人的救助制度。《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我國在依法治國的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在全國率先實行被害人經濟困難救助制度的例子就是青島市中級法院同青島市委政法委、青島市財政局聯合發布的《青島市刑事案件受害人生活困難救濟金管理辦法》。在上海,虹口區人民檢察院規定控告申訴部門每周定期了解本院受理案件情況,刑事檢察部門及時通報涉及救助案件信息;同時規定了審核過程中實地走訪、聽取意見和適時向受聘請的社會人士公開有關救助審批、發放等過程的文書材料,接受社會監督。該院還建立了對被救助人員的回訪反饋機制。
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社會中諸多問題反映了我國在對被害人權益的保障制度上還存在著缺陷,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種新的機制來完善對被害人的物質保障,使受害人的權益得到切實的維護。就責任程度以及規范性、專業性、排他性、權威性與嚴謹性等法律術語的基本特征而言,刑事被害人救助顯然不如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更符合法治中國的發展要求。同時,對刑事被害人的“國家補償”比“司法救助”更能有效實現其加強被害人的權益保護、促進刑罰向輕緩化方向發展以及化解被害方與被告方的矛盾等制度功能。因此,構建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不失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對策。
三、完善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是指當被害人遭受了犯罪行為侵害造成自己及近親屬生活陷入困境,而侵害人無力賠償時,國家為了減輕、補救被害人所遭受的損失,給與其一定金額的補償,彌補被害人合法權益和修復社會秩序的制度。這里的“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有關人身、財產等個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犯罪被害人。隨著世界范圍內人權保障運動的開展和對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的興起,已經有很多國家對犯罪被害人的國家補償制度做了相應的規定,對被害人權利的保障成為了司法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相比之下,我國在對被害人的救助方面非常不足。所以,要與國際接軌,追上時代的步伐,要想做到充分保障人權、就必須盡快將制定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提上日程,制定出符合國情、有中國特色的制度。
制定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也有其必要性:(1)制定該制度是國家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2)制定該制度是解決被害人及其家屬生活困難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需要。(3)制定該制度是保障公民對法律的信賴和維護司法公信力的需要。(4)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建立,是促進刑罰輕刑化和逐步減少死刑的需要。(5)該制度的建立是實現刑法現代化的要求。(6)制定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更是國家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和最基本要求。
四、完善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過程中的幾個具體問題
綜合上述國外的相關制度,以及我國目學者的一些設想,對比這些理論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存在著一些值得探討的爭議問題。筆者現結合目前的社會實際和相關理論,對在制定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過程中存在的幾個具體爭議問題進行分析,而對于有關制度模式、基本原則、適用條件、補償程序等這些大多學者觀點較為一致的問題,本文不作探討。
(一)受償對象
當前爭論的問題在于是否對因遭受暴力犯罪而造成財產損失的被害人以及遭受過失暴力犯罪而傷亡的被害人進行補償。筆者認為,首先,制定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法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那些因暴力犯罪行為而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被害人重返正常生活,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就是立足于受償對象遭受傷害的事實,因此主體和對象的確定不應該看犯罪人主觀方面的意志,而更應當關注受償對象遭受的事實結果本身,只要遭受損害并陷入生活的困境,就應當予以補償。其次,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更要發揮起其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功能。因此,不僅要對因故意暴力犯罪造成受傷或死亡的被害人及近親屬等相關人士進行補償,而且對于遭受過失暴力犯罪及遭受財產損失陷入生活困境的受償對象也應當給予補償。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立足中國實際,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中的“犯罪”應限定為嚴重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應以結果說為認定標準,在犯罪的主觀方面上既包括故意犯罪,也包括重大過失犯罪。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該制度的受償對象可分為:
1.因暴力犯罪行為行為而對其生命健康造成重大損害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
2.因暴力犯罪行為行為而造成財產損失、陷入生活困境的被害人及其近親屬;
3.因暴力犯罪行為導致被害人喪失部分或全部勞動能力,或者導致被害人死亡,從而使得被害人負有贍養、撫養義務的近親屬陷入困境的,以及以被害人供養作為生活來源的受供養人生活陷入困境的;
4.因暴力犯罪行為導致被害人傷殘急需救治,而被害人及其家庭因支付醫療費用導致生活陷入困境或無力支付醫療費用的。
(二)國家補償資金的來源及發放
就國家補償資金來源來看,目前世界各個國家的做法不一,綜合國情和各研究成果來說,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項來源值得考慮:
第一,首先是來源于政府財政,比如每年從中央和省級預算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國家補償金。
第二,從犯罪人那里收繳的罰金和沒收的財產,追繳的贓物、犯罪工具的拍賣價款,均可以專門抽出一部分數額注入被害人補償基金。
第三,發起社會捐助,向社會募集資金,并鼓勵一些企業回報社會,捐助資金充填被害人補償基金之中。
第四,監獄服刑人員勞動改造會產生一部分勞動收入,將上繳國庫的部分直接轉為充填被害人補償基金的資金。
第五,發行被害人補償基金專項彩票,廣泛獲取資金。
第六,法院收取的訴訟費的一部分,上繳國庫的無主財產的一部分以及國家對犯罪分子的追償所得。
我們還要注意補償金的發放問題,有的學者提出要分期發放,并支付利息,筆者認為這是不妥的。因為這種做法違背了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精神,我們要保障那些最急需補償的被害人利益,就應該盡快地將補償金發放到受償者的手中,“遲到的正義是非正義”,如果都不能做到一次性發放補償金,讓被害人重建生活,脫離困境,那就背離了制度設計的目的。因此筆者認為補償金應當做到一次性發放。
關于補償金發放標準的問題也值得我們注意,目前學術界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標準。我國目前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如果直接規定補償的最高標準的具體數額,那么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以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應標準將隨之調整。因此應以某個特定基數的倍數來規定。我國目前地方就有類似的實踐做法,比如全國首部對刑事被害人進行司法救助的地方性法規《無錫市刑事被害人特困救助條例》就規定救助金特殊情況不超過本市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三倍。同時,我們還可以參照《國家賠償法》“以某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為計算基準,同時根據傷害級別進行分類,按照其倍數來規定最高額度”的做法。這一點在國外也有類似制度,如《韓國犯罪被害者救助法施行令》根據障害級別不同將“救助金”分成相應的不同額度。
(三)補償的執行機構
對于補償的裁定機構來說,美國在財政部內專門設立了被害人特別基金組織;法國是由上訴法院管轄區組成的委員會來決定補償金;日本則有專門的國家賠償委員會。
我國很多專家學者對究竟由何機構來執行被害人國家補償的看法都存在很多爭議,有的建議設在人民法院,且我國部分法院已經開始了試點;有的主張設在檢察院;有的認為應當在民政機構中設立;有的主張在司法行政機關內部成立一個專門機構;有的則建議應當效仿日本新設一個專門的補償機構。筆者贊同新設一個專門的補償機構。
被害補償事項有其特殊性及專門性,由其它福利行政機關兼辦不具有可行性;同時,司法機關居中裁決爭議之中立屬性以及不堪重負之現狀,也不適宜承擔被害補償工作。設置一個專門的補償機構,其內部可以劃分為裁決機構和國家補償資金委員會。其中,裁決機構應當引進法官、檢察官、公安人員、民政部門人員以及相關的專家學者等等人才,這樣對于案件的審查更加科學合理。在審查完之后對于復雜案件及社會影響力大的案件還應當召開聽證會,司法機關民政部門以及民間力量參與進來組成聽證小組,并在聽證結束后在10天內作出裁決。這個補償機構還應當發揮支持受害人在法院進行訴訟的作用,并可以代替受害人向犯罪人主張賠償,避免受害人孤立無援。
有學者提出,基于對我國部分地區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幾近失控的深刻憂慮,應當將補償裁定的執行機關與基金管理機構相分離。筆者認為,執行機關與基金管理機構分離的局面是非常不利于資金統一的合理管理使用和盡快發放的,一個更明智的選擇是在補償機構中成立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資金委員會,委員會聽從裁決機構的命令并向裁決機構匯報情況,這樣可以避免機構的臃腫,也能保證基金管理的公開公正。需要注意的是,國家補償資金委員會應當定期公開資金使用情況,接受檢查,以增強透明度,從而保障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真正落實。
[參考文獻]
[1]吳四江.被害人保護法研究——以犯罪被害人權利為視角[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1.84.
[2]葉青銳.論建立我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J].法學雜志,2010(09).
中圖分類號:D912.1;D92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049-02
作者簡介:張睿智(1995-),男,漢族,安徽銅陵人,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法學本科在讀。
*2015年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類項目,項目課題:犯罪被害人保護立法研究(編號20151025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