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碩
延安大學文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
陜甘寧邊區對蒙古族民族立法狀況研究
張碩
延安大學文學院,陜西延安716000
摘要:抗日戰爭爆發以及陜甘寧邊區政府成立以后,全國眾多有志青年紛紛奔赴延安,期中就包括許多少數民族青年。加之陜甘寧邊區地處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的緣故,邊區政府將如何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作為邊區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特別是對蒙古族的民族政策,對他們的政策措施具有示范作用。因此,邊區政府在探索中將許多的政策措施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出臺了許多民族法律文件,以確保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邊區的鞏固。
關鍵詞:陜甘寧邊區;蒙古族;民族政策;民族法律
陜甘寧邊區緊鄰西北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早在共產黨成立時起就高度重視民族問題,中共積累多次黨代會關于民族政策的經驗,提出了民族自決的原則。及至抗日戰爭爆發,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如何團結各民族力量一致抗日,也是國共兩黨當時的主要任務。這一任務對處于邊區的共產黨也極具挑戰性,民族政策制定、實施不當,不僅不能團結少數民族與中共一致抗日,反而會激化與少數民族的矛盾,為敵所用。
一、邊區對蒙古族民族政策特殊性分析
蒙古族所居地域廣闊,是邊區后方穩定的關鍵性因素。早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憲法大綱中》就規定要賦予少數民族自決的權利,自己處理本民族內部的事務。基于蒙古族之政治和地域戰略考慮,邊區政府除了賦予蒙古族民族自決權,尊重蒙古族的風俗習慣,享有與其他民族平等的權利,在蒙古族聚居區建立蒙古族自治區等諸多權利外,在充分考慮邊區后方之穩固、執政基礎之廣泛的前提下,出臺了專門針對蒙古族的政策措施。
(一)保護蒙古族人民的土地
陜甘寧邊區的西北有回族、蒙古族兩大少數民族,是邊區邊防安全的關鍵,也是日寇進行勢力滲透的危險區域,加上以“德王”為首的蒙古極端民族主義的配合,使得邊區政府在蒙古族人民中開展工作步履維艱。要想實現團結蒙古族人民一致抗日的目的,就要從保護蒙古族人民的利益做起。早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對內蒙古人民的宣言》中,毛澤東就承諾,一方面“原來內蒙六盟,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察哈爾土默特二部,及寧夏三特旗之全域,無論是已改縣治或為草地,均應歸還內蒙人民,作為內蒙古民族之領土,取消熱察綏三行省之名稱與實際行政組織。其他任何民族不得占領或借辭剝奪內蒙古民族的土地。”[1]毛澤東同志在《團結蒙漢人民聯合抗日》的電報中指示:“對蒙人要求收回漢人侵占的土地,應使漢人出相當代價立約收買或作租佃納租,地方政府應依具體情況分別公正處理,以團結蒙漢聯合抗日為原則。”[2]同時“將井岳秀所占領的把兔灣,與高石秀所占的區域及兩個鹽池,交還內蒙人民”[3]以此來捍衛蒙古族人民的利益,提高蒙古族人民抗戰的積極性。
(二)揭穿“蒙古獨立”的陰謀
1937年10月27日,內蒙王公德穆楚克棟魯普在日本特務機關策劃下,在德王廟歸綏市召開“第二次蒙古大會”,宣布蒙古“自治”,成立了“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德王實際上總攬了該政權的一切事務。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關于內蒙古工作的指示信》中就明確的指出,“德王等所組織的內蒙古獨立政府與內蒙古人民的真正獨立解放沒有絲毫關系,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只是利用這種方法,以求得進行在侵吞內蒙的時候避免內蒙人民的反抗。”[4]與此同時“中國國民黨政府及中國軍閥在內蒙所實行的政策完全是民族壓迫政策,他們并未執行孫中山中國境內民族一律平等的自由主張,相反的代表著中國地主與奸商殘酷的壓迫剝削蒙古人民,蒙政委員會與蒙古自治都是一些欺騙手段,來加深漢人地主、資本家對蒙古人民的民族壓迫而已。”[5]在以“德王”為首的一些蒙古王公貴族野心的驅使以及國民黨民族壓迫政策的雙重作用下,極端蒙古王公貴族們“反對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向日本帝國主義讓步投降,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同時,又壓迫蒙古民族,增加蒙人與漢人中的離間與仇視,以便于日本帝國主義挑撥民族惡感,制造所謂‘德王獨立’以奴役內蒙。”[6]在國民黨政府民族壓迫政策的刺激下,部分蒙古王公即使投降日本帝國主義,也不愿意配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但是,中共本著民族團結的原則,依然認為“應用一切方法,口頭的、文字的、個人聯絡、結拜兄弟等等宣傳方法,來向蒙古人民說明日本帝國主義并吞內蒙的事實,和蒙古滅亡的危險,促起蒙古人民的民族覺醒。”[7]以期蒙古人民能早日加入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戰爭中來,將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華大地,同時實現蒙古族人民真正的解放。
(三)注重培養蒙古族干部
抗戰爆發后蒙古族部分極端王公貴族公開宣布蒙古“自治”,國民黨反對派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日本帝國主義與部分蒙古貴族勾結向蒙古滲透侵略勢力,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黨在蒙古地區開展工作尤其顯得捉襟見肘,給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于是“我們在蒙古人民中的工作必須從現實出發,把我們蘇區附近的各旗作為工作出發點,熟悉蒙古人民中的各種問題,考慮我們對蒙古工作的具體策略與步驟,積蓄蒙古工作的經驗,特別重要是培養蒙古干部。”[8]黨中央將培養蒙古族干部提到政策高度,認為蒙古族干部的培養有利于聯絡蒙古人民,將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及時的傳達給蒙古族人民。1938年11月24日毛澤東給正在開展民族工作的一二九師參謀部的電報中指示到要“吸收蒙人中知識分子,培養蒙民干部,做蒙民工作。”[9]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進一步擴大化,團結各族人民一致抗日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關鍵因素,在團結蒙古族人民的做法上,毛澤東更是指示要選撥有威望,出色的人物來總理蒙古族事務。在《中共中央關于內蒙古工作給少數民族委員會的指示信》中指出“蒙克耳紀為蒙古之出色人物,素有威望,且有才干,應該讓他出來主持援綏抗日的工作,多吸收蒙民的前進的和開明的王公參加。”[10]在蒙古族干部的選撥上,黨中央堅決摒棄有勇無謀,不能團結蒙古人民的所謂的“中心人物”[11]。
二、邊區政府對蒙古族立法文件分析
陜甘寧邊區的立法機關,主要是邊區參議會和邊區政府。邊區的法律法規主要可以分為六大類:憲政及關系法規、組織法規、訴訟法規、刑事法規、民事法規、行政法規。對蒙古族的立法文件也都零星的散落在這六大門類的法律文件中。
(一)《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
1939年4月4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公布了《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12],本著擁護團結、堅持抗戰的方針制定了該綱領,在三民主義與抗戰建國綱領原則指導下,綱領共有三章二十八條。期中涉及到回族、蒙古族的主要條文如下:
第四條,實現蒙、回民族在政治上,經濟上與漢族的平等權利,依據民族平等的原則,聯合蒙,回民族共同抗日。
第五條,尊重蒙、回民族之信仰、宗教、文化、風俗、習慣,并扶助其文化的發展。
在綱領的兩個條文中賦予了回族蒙古族人民政治、經濟、文化、宗教、風俗習慣等多項權利。政治上,回族蒙古族人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自由,這也是建國后憲法保留的原則;經濟上,賦予少數民族人民與邊區漢族人民同等的權利;文化上,邊區政府扶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宗教信仰上,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團結教民一致抗日。
(二)《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
1941年11月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通過的《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3]共二十一條,綱領號召邊區社會各階層,動員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共同抗戰,反分裂和投降行為。期中規定的關于回族蒙古族權利義務的條文如下:
第十七條,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實行蒙、回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與《陜甘寧邊區抗戰時期施政綱領》相比較,只有第十七條規定了回族蒙古族人民的權利。但是這一條,除了繼承以往的權利義務外,更提出了要建立蒙、回族的民族自治區。
(三)《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
1946年4月23日陜甘寧邊區第三屆參議會第一次大會制定了《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14]。原則共有五章二十六條,分為政治組織、人民權利、司法、經濟、文化五個方面。期中涉及到蒙、回族人民權利義務的條文如下:
第九條,邊區各少數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區得劃成民族區,組織民族自治政權,在不與省憲抵觸原則下得訂立自治法規。
第十四條,邊區人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
原則共有兩個條文涉及到蒙、回族的權利,除了保障民族平等權外,允許回族蒙古族人民充分行使民族自決全,在自治區中組建自己的權力機構。
(四)《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
1941年11月17日邊區二屆參議會通過,邊區政府公布的《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15]共有二十二條,涉及到的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人權財權的條文如下:
第一條,本條例以保障邊區人民之人權財權,不受非法之侵害為目的。
第二條,邊區一切抗日人民不分民族、階級、黨派、性別、職業與宗教,都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居住、遷徙及思想信仰之自由,并享有平等之民主權利。
第三條,保障邊區一切抗日人民的私有財產權及依法之使用及收益自由權(包括土地房屋債權及一切資財)。
為了團結邊區各族人民一致抗日,爭取抗戰的早日勝利,邊區政府在人權財產權方面也給予少數民族同等的保護政策。
(五)《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
1941年11月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修正通過,1942年4月邊區政府公布的《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16]共有八章三十一條,涉及到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選舉權利的條文如下:
第三條,凡居住邊區境內的人民,年滿十八歲,不分階級、黨派、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和文化程度的差別,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第十二條,在邊區境內少數民族的選舉如下。
1.已達各級參議會選舉居民法定人數的,依第八條之規定比額,單位[獨]進行民族選舉。
2.不足法定人數,而已達鄉市選舉五分之一,縣市選舉五分之一,邊區選舉八分之一的居民,亦得單獨進行民族選舉,選出各該級參議會參議員一人。
3.不足前二款所述各級選舉居民人數的,參加區域選舉,與一般居民同。
4.少數民族選舉,得以各級參議會的地區為選舉單位,不受第三章選舉單位的限制。
選舉條例第三條賦予了回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同等的選舉權利,在具體的組建基層政權的選舉過程中,參照邊區的選舉辦法。除此權利外,少數民族的選舉還以各級參議會的地區為單位,不受條例第五、六、七條關于選舉單位的限制,這就給少數民族人民在自己政權的組建過程中極大的自主權。
三、結語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十三年期間,是黨的民族政策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時期。系統的規定了少數民族人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與通信之自由等政治權利;賦予了蒙古族等少數民族有民族自決的權利,自己處理本民族的事務;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同時保障蒙古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享有同等的選舉權利。為了能使得針對少數民族的政策能夠貫徹落實,陜甘寧邊區政府及參議會先后制定了多部法律性文件,對少數民族人民的權利加以保護。而對少數民族的政策落實以及民族權利的法律保障,又能有效的將邊區各族人民團結起來一致抗日,為贏得全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年——一九四九年)第十二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10.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毛澤東民族工作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14.3.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年——一九四九年)第十二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11,255,256,256,258,260.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年——一九四九年)第十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55.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年——一九四九年)第十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5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年——一九四九年)第十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56.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年——一九四九年)第十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58.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年——一九四九年)第十三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60.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毛澤東民族工作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14.3.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一九二一年——一九四九年)第十四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6.
[11]蒙古族有一位勇士叫巴英,善于騎射,因而周圍聚集了一些好勇之人.
[12]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編委會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一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203.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譯室主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文獻匯輯[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108,315.
[14]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譯室主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文獻匯輯[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315.
[15]艾紹潤,高海深主編.陜甘寧邊區法律法規匯編[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7.
[16]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編委會編.陜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六卷[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33.
中圖分類號:D921.8;D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076-03
作者簡介:張碩(1988-),男,陜西延安人,法學碩士,延安大學文學院教師,研究方向:陜甘寧邊區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