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權請求權制度的存廢談起"/>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舒洪偉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北京 100193
?
以請求權為視角的民法框架審視
——從物權請求權制度的存廢談起
舒洪偉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北京100193
摘要:對于物權請求權存廢問題的三種觀點,筆者認為保留說堅持的優先性、過錯、時效等理由不足以支持其留存,競合說則會對法律適用造成難題,應采用侵權責任代替說,以建立一個相對統一的大請求權體系。進一步而言,請求權只是權利的權能,并非某項權利的上位或下位概念,也并非獨立的民事權利。應區分權利和權能這兩個概念,并堅持請求權能與支配權能二分的權能理論,以此構建相對科學、清晰的民法框架。
關鍵詞:物權請求權;請求權理論;民法框架
民法博大精深,對其基本理論的研究甚為重要。筆者在研究物權請求權制度的存廢問題時,對請求權理論和民法框架有了新的理解,撰文如下以求教于大方。
一、物權請求權制度的存廢
“物權請求權”這一概念起源于德國,因潘德克頓法學注重將物權和債權嚴格區分并試圖擴張至周圍領域,因此德國學者伯納德·溫德沙伊德(Bernhard Windscheid)便將“請求權”這一重要概念二分,化為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并賦予兩者不同的構成要件,德國民法典將其采納。我國在借鑒德國民法典的時候并沒有一味照搬,《物權法》和《侵權責任法》的相繼出臺使得我國對于物權有“雙重保護”,但給法律適用帶來了麻煩。因此筆者認為,這種將物權和債權二分的理論不可擴張至請求權理論領域。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均為請求權,物權請求權可以適用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一)關于物權請求權制度存廢的三種觀點及分析[1]
1.物權請求權制度保留說及分析
物權請求權制度保留說認為該制度有獨立的內涵,是移植德國民法的必然選擇,應作為獨立的制度予以確認和鞏固。通過文獻研究,筆者認為該學說堅持保留物權請求權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物權請求權優先于債權請求權,有利于對物權的保護;二,物權請求權不以過錯為構成要件,有利于物權人舉證;三,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是否適用消滅時效不一。但是筆者對這三個理由均不認同,下文將分三段予以論述。
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之間并無優先性問題。尹田教授認為[2],由于物的占有人并未取得對物的所有權,因此該物不能成為物的占有人去承擔債權責任的財產,故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不可能存在于同一物。舉個例子,乙偷了甲的手機A,并將手機A賣給不知情的丙但未交付,甲和丙同時向乙主張權利。甲對乙享有手機A的返還原物請求權,但是,丙對乙享有的債權請求權指向的標的物并不是手機A,而是相當于手機A價款的利益(另外還有違約金)。由此可見,兩個請求權的客體不可能是同一個物,自然也就沒有誰比誰優先的問題。
物權請求權以過錯為構成要件不會損害物權保護。主流民法學說認為物權請求權包括返還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筆者認為,若物權人已經證明了這三種方式的構成要件,那么過錯這個要件不證自明。以返還原物為例,主流觀點認為其構成要件有三個:一,返還原物請求權的主體是物權的權利人;二,被請求人是物的現實占有人;三,占有具有不法性。其中,占有的不法性就可以理解為過錯,故意或過失形態均可。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即使物的現實占有人最初沒有發現自己占有了他人之物,但當物的權利人拿出證據甚至該份證據被法庭認可后,若物的現實占有人仍繼續占有,那么現實占有人必然有過錯。因此,若物權人能夠證明上述三個要件,那么自然證明了占有人具有過錯。同樣的,在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險的構成要件中,都包含了過錯這層意思,只是被其他要件吸收,在字面上未表達出來而已。故而,是否明確過錯為物權請求權的構成要件,均不影響物權請求權的成立,不會對物權損害產生影響。
不能因為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是否適用消滅時效不一,而使物權請求權獲得獨立地位。有觀點認為,德國民法典第194條規定了消滅時效適用于請求權,但字面上未釋明適用于所有請求權還是某幾種類的請求權。對于不動產物權請求權而言,因未規定取得實效,而取得實效和消滅時效在事實上有牽連[3],故可以得出不動產物權請求權不適用于消滅時效的論斷。筆者的觀點認為,既然如此,德國民法典規定動產物權適用取得時效,那么就應得出動產物權請求權適用于消滅時效的結論。再加上德國民法典196條規定了土地權利請求權適用于消滅時效,那么是否可以認為動產和土地上的物權請求權相較于物權請求權獲得獨立地位?顯然不妥當。何況還有觀點認為,從時效制度的設立初衷來看,所有種類的請求權均應適用消滅時效。因此,無論物權請求權是否適用消滅時效,都不能成為物權請求權獲得獨立地位的依據。
2.侵權責任模式代替說及分析
無論是物權請求權還是債權請求權,其實質都是對權利的救濟,而救濟的方法無非是承擔責任。隨著我國權利——義務——責任體系的不斷實踐,承擔責任的方式也更加完備,責任法體系不斷完善。而在責任法體系中,尤以侵權責任制度最為發達。筆者發現,若以侵權責任的“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過錯”四要件來解釋物權請求權,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只是在案例解題時不及現階段的構成要件易讓人理解罷了。但這并不妨礙物權請求權制度可以被侵權責任模式所代替。舉個例子,甲偷了乙的手機,“違法行為”是偷,“損害事實”是使乙對手機的支配不再圓滿,“因果關系”是因為甲的偷竊行為造成了乙對手機支配的不圓滿,“過錯”則不證自明。況且,在物品種類豐富的現代社會,物權受害人所關注的更多的是所受損害是否能得到同等價值的補償,因此不必拘泥于現有的物權請求權模式。
3.競合說及分析
該說主張,把物權請求權的內容同時規定在物權請求權和侵權責任法中,若侵害人有過錯,則同時適用侵權責任法和物權請求權,此時發生競合;若侵權人無過錯,則適用物權請求權,此時不發生競合。此種觀點已經被我國目前立法所采取。但是這種觀點卻在司法實踐中造成了立法體系不嚴謹,法律適用難統一的弊端,不可取。
二、請求權與民法框架
物權請求權存廢問題至今仍存在較大爭議,不僅因為請求權內部理論不完善,更重要的是緣于請求權與其他權利的關系沒有厘清。德國民法典總則編第194條第1款以很不顯眼的方式給出了一個對整部德國民法典來說十分重要的法定定義——請求權是指向他人請求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4]通說認為,溫德沙伊德將羅馬法中的“訴”按實體和程序進行二分,并將其中的實體元素和實體法結合,產生了獨立的請求權概念。[5]但是,請求權與支配權、債權等權利的關系一直處于十分模糊的狀態,進而阻礙了相關理論的研究。
(一)物權與支配權、請求權之間的關系
在民法刊物中,經常有人提到一種錯誤的觀點——物權是典型的支配權。臺灣法學大家王澤鑒在其《民法總則》一書中,將權利按作用劃分為了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形成權。[6]在其《民法物權》一書中,將所有權的權能劃分為積極全能和消極權能。積極權能是指占有、使用、收益、處分,通說將它們統稱為支配權;消極權能是指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7]按照權能性質的“作用說”,可以認為,所有權的權能是支配權和請求權。正如最初權利作用的分類,支配權和請求權只是物權等權利的作用(權能),而非獨立的權利,也非物權等某一權利的下位概念。
(二)債權與請求權之間的關系
同樣被人經常提到一種錯誤的觀點——債權是典型的請求權。同物權和支配權的關系一樣,請求權是債權的權能,非債權的上位或下位概念。當然,債權和請求權的關系不像物權和請求權的關系那樣清晰,兩者經常被混淆。在請求權概念出現之前,債權被認為是與訴最相關的概念,請求權從訴的概念中剝離出來后,請求權與債權的混淆就從未間斷。學者宋旭明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請求權與債權的混淆過程,我們可以一個“路線圖”來描述:首先債權分為分配性債權與救濟性債權兩類存在;伴隨著請求權概念在立法上產生,它與救濟之債在債法領域混淆;隨后請求權概念在使用上擴張至救濟權以外的領域,及于分配性債權領域并與之混淆;接著債權概念在理論上擴張到其他救濟性財產權領域,與物權請求權混淆;再接著債權概念還在理論上擴張到了人身權領域,與人格權請求權、親屬間的請求權等混淆。[8]
對于請求權能的發生時間,筆者不同意以下兩種觀點:第一種,債權人的請求權能原則上于債權成立時,當然隨之存在[9];第二種,債權的權能之一為實行權能,實行權能要經過四個階段:請求→給付→受領→保有[10]。這兩種觀點錯誤之處都在于把請求權能前置在了支配權能里。請求權能作為權利的消極權能,只有當權利被侵害時,才會出現,無侵害,無請求權能。以合同之債為例,當事人在合同達成的過程中,就表達了請求另一方當事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意思。當合同達成后,即使當事人未表達請求給付的意思,另一方當事人也必須給付。只有當另一方當事人拒絕給付或給付不當時,也就是在當事人的支配權無法實現之后,當事人的請求權能方才產生。
故而,筆者對債權和請求權關系最全面的描述是:請求權是債權的權能,非債權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請求權能發生在債權的支配權能得不到滿足之時。
(三)債權與支配權之間的關系
還有一種隱藏在“物權是典型的支配權”“債權是典型的請求權”之下的錯誤觀點——債權和支配權無關。但根據前文論述,支配權是債權的權能,兩者是相關的。遺憾的是,對于債權的支配權能(也可以稱作債權性支配權),鮮有研究且并沒有通說觀點。根據王澤鑒的觀點,債權的本質內容在于有效受領債務人的給付,請求權則為其作用。[11]可以認為債權的支配權能就是受領給付。如,房屋租賃人入住房屋的權利來源是基于他有支配權,買方受領貨物的權利來源是基于他有支配權。
三、結語
物權請求權不應單獨存在,它和債權請求權無異,完全可以適用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物權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統稱為請求權,是債權和物權等權利的消極權能。權利的權能分為積極權能和消極權能,又叫支配權能和請求權能。支配權能是債權和物權等權利的基礎權能,請求權能是債權和物權等權利的救濟權能。請求權能發生在支配權能得不到滿足之時。
如此一來,既可以給物權請求權找到合適的定位,又可以使請求權理論呼應權能理論、權利作用分類理論、基礎權和救濟權劃分理論,使得民法理論框架更科學、清晰。
[參考文獻]
[1]秦靜云.物權請求權制度之存廢與民法體系的選擇[J].現代法學,2015(7):89-99.
[2]尹田.論物權請求權的制度——兼評<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的有關規定[J].法律科學,2001(4):21-29.
[3]同[2].
[4]陳衛佐譯注.德國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66.
[5]金可可.論溫德沙伊德的請求權概念[J].比較法研究,2005(3):112-121.
[6]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96.
[7]王澤鑒.民法物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12-113.
[8]宋旭明.論請求權與債權之關系混淆的歷史成因與理論對策[J].河北法學,2010(5):127-133.
[9]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02.
[10]覃遠春.債權基本權能略論[J].河北法學,2006(5):117-134.
[11]同[9].
中圖分類號:D923.2;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105-02
作者簡介:舒洪偉(1992-),男,漢族,山東濰坊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法學系,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農業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