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波濤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國際法視角下的中國雙重國籍問題
信波濤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中國歷史上曾默認雙重國籍,新中國成立后隨著1980年國籍法的頒布,規定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然而,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明示或默示雙重國籍,以利于參與國際競爭,吸引人才和技術。在這種大趨勢下,中國雙重國籍問題又被討論了起來。如果中國重新承認雙重國籍,符合國內深化改革和國際形勢,并且有一些適當的模式可供參考。
關鍵詞:國籍;雙重國籍;參考模式
一、國籍與國籍問題
雖然國籍隨著世界分為一系列國家而發生,并且隨著國際關系的發展而發展,雖然一國的國籍是對其他國家都有影響的事項,但是,按照現行國際法,“國籍問題原則上屬于每個國家主權的事項”。這個原則被1930年關于國籍法抵觸若干問題的海牙公約的第一條肯定,并且在常設國際法庭的咨詢意見以及國際法院的判決中也得到認可。國際法學家和一些學術團體目前都比較贊同這個原則。
二、雙重國籍問題
雙重國籍是指一個人同時具有兩個國家的國籍。
(一)雙重國籍產生的原因
產生雙重國籍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出生原因:有的國家對國籍的取得采用血統主義原則,有的國家采取的則是出生地主義原則。如果僑民本國的法律采用血統主義原則,而其僑居地國家的法律采出生地主義原則,那么其在僑居地所生的子女,一出生便具有的雙重國籍。而如果兒童父母的國籍不同,那么就使兒童出生就具有雙重國籍的幾率變得更大了。
2.婚姻原因:有的國家的國內法規定,本國人與外國人結婚,其配偶可以自動取得本國國籍。如果一名女子與外國人結婚,按照其本國法,結婚的原因并不能使其喪失本國國籍,但按其丈夫所在國家的法律規定,就因結婚而取得其丈夫所在國家的國籍。因此,這名女子就成為一個具有雙重國籍的人了。
德國水兵俱樂部舊址1層門廳、大廳、走廊區域、3層東北角房間遺存有德租時期鋪裝的釉面磚.門廳位置保存較完整,由于使用頻繁,部分磚材出現污跡、裂紋、失光以及缺失,對保存較好的地磚進行溫水擦洗,清除表面污垢.
3.收養原因:有的國家法律規定,本國人收養了外國人,即取得本國國籍,然而還有的國家法律規定,收養并不影響國籍。也就是說,本國兒童并不因為被外國人收養而喪失本國國籍。假設采取上述第一個原則的國家的人收養了一個采取了上述第二個原則國家的人,那么這名被收養人就成了一個具有雙重國籍的人。
4.入籍原因:各國對于入籍或退出原國籍以及入籍對有關家庭成員的影響的規定不同,因此常常會因為入籍而產生雙重國籍的情況。比如,有的國家法律規定,接受入籍并不以退出其原國籍為前提條件。然而有的國家則規定,本國人退出本國國籍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批準手續。如果一個申請入籍人的本國法律要求必須經過批準才能退出本國國籍,而其申請入籍國并不要求必須退出其原國籍。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就具有了雙重國籍。
5.認知原因:各國的法律對于非婚生子女的國籍問題有著不同的規定,也有可能產生雙重國籍問題。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雙重國籍的原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以下簡稱“國籍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此條關于反對雙重國籍的規定產生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一段時間里,遍布在東南亞各國的華僑在當地受到迫害,使新中國不得不“放棄”了雙重國籍。
新中國建立之初,居住于東南亞的華僑有1000萬人的龐大數量,由于我國之前在國際問題上一直采取的是血統主義原則,因此很多海外華僑就具有雙重國籍。而作為剛剛擺脫殖民統治的東南亞各國,出于高漲的民族情緒,很多東南亞國家接受不了本地的華僑這種模糊的身份。
屋漏偏逢連陰雨,西方國家大肆渲染新中國“紅色政權”的威脅,導致東南亞的部分國家認為“共產黨中國”的存在是一個威脅,非常擔心華僑是共產黨中國向東南亞國家滲透的一個載體。華僑問題也因此造成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疑慮,那個時期發生了查封華僑的報館、社會團體、辦學等反華浪潮,與上述這些原因都有一定的關系。
出于消除東南亞鄰國疑慮和打破外交孤立的局面的考慮,新中國選擇不承認雙重國籍的政策。這樣的法律規定在當時確實有利于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以及海外華僑同胞更好地融入僑居地的生活。
三、承認雙重國籍的趨勢
從歷史沿革來看,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是考慮到當時的國際國內政治情況下做出的,而現在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要潮流,國際政治格局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有的國籍法已不能適應當前的潮流。
(一)大部分國家承認雙重國籍
目前,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明示承認或者默認雙重國籍,而且一些國家通過制定國內法或開展國際合作來限制雙重國籍的效果正在大打折扣,因此導致一些國家只能被迫接受。
隨著全球化的趨勢使得雙重國籍的情況發生幾率升高,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接受或者默認雙重國籍,并且以前所簽訂的國籍公約開始不符合實際。部分國際組織開始修訂以前的國籍公約,例如歐盟在1977年訂立的《歐洲國籍公約》就是取代了1963年訂立的《關于減少多重國籍現象和多重國籍狀況下兵役義務的歐洲公約》。而在美洲這種情況更是戲劇化,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六個拉丁美洲國家通過國內法明確承認雙重國籍,這使得1933年的美洲國家之間訂立的國籍公約已經名存實亡了。其他的國家以前會通過國內的立法規定來防止雙重國籍的問題,但現在這也被規避掉了。比如,墨西哥在1997年頒布的新國籍法,其中規定那一部分通過歸化外國的墨西哥移民又可以重新獲得墨西哥國的國籍,在此之后,美國就不得不承認移民到自己國家的數以百萬的墨西哥人擁有雙重國籍。
(二)承認雙重國籍的優勢
近來改變國籍政策為承認雙重國籍的,主要是一些新興的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開始意識到,與發達國家相比,自身缺乏足夠的競爭力,即使是本國出生的居住于海外的頂尖人才,讓這些人放棄國外的一切是個艱難的選擇題。正因如此,印度、韓國、巴西、越南、菲律賓、墨西哥等在海外有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在外的世界上新興國家,在20世紀90年代后都逐步地改變了國籍政策,明確地或者默認了雙重國籍。
事實上,移民政策已經成為了人才戰爭中的利器。目前,我國在全球的人才爭奪市場中仍然是出入劣勢的。繼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博士生輸出國后,中國又成為了博士畢業后居留在美國人數最多的國家。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在對外貿易中雖然有著很大的貿易逆差,但在人才交易中卻有著巨大的逆差存在。
對于雙重國籍的放開,在全球化發展迅猛的今天相當利于吸引大批的海外人才、技術、資金。當今,冷戰早已結束,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經過了30多年,國內改革的深化以及對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這些都需要人才跨國界、跨地域流動來作為支撐。改革開放之后,據統計移民海外的華人超過700萬,留在國外而不歸國的留學生已超百萬人,這一部分人才擁有著巨大的資金、技術和智力資源。如果實行承認雙重國籍的政策,這些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的回歸將會倍增,并且利于提升海外華人對中國的向心力。
(三)相關立法的加快以及國內外呼聲高
于2004年施行《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被稱為中國的“綠卡”制度。《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規定,對在我有關單位任職的外國籍高層次人才,在中國有較高數額直接投資的外國籍投資者、對我國有重大突出貢獻或國家特別需要的人員以及夫妻團聚、未成年人投靠父母、老年人投靠親屬等家庭團聚人員,可以授予外國人永久居留證,這就是中國“綠卡”。
這一辦法的發布使得雙重國籍的問題又再次回到人們討論的焦點之中。海外華人大都希望中國能承認雙重國籍,他們雖然被迫放棄中國籍而加入外國籍,但他們的家人和根都是在中國,僅僅是因為國籍問題而與心中的祖國各在一頭了。從1999年,在全國政協九屆二次會議上,政協代表陳鐸等12人提了題為“關于撤消’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規定的建議案”的第2172號提案,到2013年4月26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第二十六次會議對《出境入境管理法(草案)》進行了第二次審議。這些年來關于承認雙重國籍與否的問題的提案每年都會出現在議程表上。
因此,海外華人的共同期望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多次提案都已經表明承認雙重國籍或者改變我國國籍法的相關規定是值得考慮的。
四、我國承認雙重國籍的參考模式
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直接承認雙重國籍未必是可行的,但對于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采取的模式,例如我國臺灣地區的部分承認模式、瑞典的對等承認以及逐步放寬外國人在中國的永久居留許可制度,都能對我國未來如果修改國籍法及承認雙重國籍政策起到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一)部分認可雙重國籍模式
盡管根據我國臺灣地區2000年《國籍法》第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外國人申請歸化者,應該提出喪失其原有國籍的證明。也就是說臺灣當局不認可先有外國國籍后有臺灣地區國籍而造成的雙重國籍情況。2000年《國籍法》第十條,嚴格規定了擔任政府公職人員不得擁有雙重國籍。
(二)對等承認模式
對等承認模式如瑞典的新國籍法規定,瑞典公民加入了其他國籍之后,仍然可以保留其原瑞典國籍,外國人在加入了瑞典國籍之后也能夠保留原國籍。但前提是相關的國家也必須承認雙重國籍。
(三)永久居留許可制度
缺乏永久居留許可比對雙重國籍的不承認帶來的問題更多。中國移民法律方面的專家劉國福從其數年來研究中國移民、國籍等問題的經驗中,得出對于中國綠卡的一些見解。他認為現在的中國綠卡的門檻非常高,這樣并不利于吸引人才和技術引進。而且根據公安部的數據,截至2011年底止,持有中國綠卡的外籍人士只有1735人,平均約為每年只有248人能拿到綠卡。
綜上,雙重國籍的放開,有利于在全球化發展迅猛的今天,吸引海外人才、技術、資金;然而反對雙重國籍,并不能防止人才和資金的流失。同樣可以看出,開放雙重國籍,于海外的華人將能取得或者不再失去中國的國籍,海外華人對于中國的向心力以及吸引力也將大大的提高。與此同時,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也將得到巨大的提升。在當前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時候,可以同時修改國籍法,實行雙重國籍政策,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把世界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優秀文化成果帶到中國來,讓我國的“走出去”戰略進行的走的更加自信與平穩,把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介紹給世界,讓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互聯互動更加繽紛多彩。
[參考文獻]
[1]李浩培.國籍問題的比較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5-6.
[2]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1:244-245.
[3]劉國福.移民法:出入境權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176-178.
[4]詹寧斯著,王鐵崖譯.奧本海國際法(第一冊)[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643-644.
[5]周鯁生.國際法[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230-231.
[6]肖永平,郭明磊.全球化視野下的雙重國籍-兼論我國國籍法的弊端與對策[J].武漢大學學報,2006,59(5):584.
中圖分類號:D9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129-02
作者簡介:信波濤(1992-),男,安徽亳州人,安徽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