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萌萌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
從美國的“米蘭達”規則看我國刑訊逼供
葉萌萌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揚州225127
摘要:刑事偵查活動中,刑訊逼供從來都是一個屢禁不止的問題,即使新的刑事訴訟法實施以后,刑訊逼供的現象仍時常發生。在現代社會,法治原則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基本準則,刑訊逼供已基本失去了其存在的理論基礎和法律依據,但是刑訊逼供的現象并沒有因此消失,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仍然存在著刑訊逼供的種種現象。對此,美國的“米蘭達”規則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操作規程,借鑒“米蘭達”規則,依法制定我國的證據收集規則,將有可能從制度上防止或杜絕刑訊逼供。
關鍵詞:“米蘭達”規則;刑訊逼供;錄音錄像;沉默權制度
一、刑訊逼供的概念界定
刑訊逼供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偵查機關等使用殘酷的肉刑或者其他類似肉刑的方式對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肉體甚至于精神層面進行折磨,然后獲取已經設定好的一種惡劣性的刑事司法審訊方法。
刑訊逼供行為是我國法律所禁止的,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條專門規定了刑訊逼供的罪名,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三條也明確規定了嚴禁以刑訊逼供的非法手段收集證據,這些法條的規定都在于保障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避免因惡劣的刑訊逼供行為而被迫做出偵查機關所想的某種供述,更加杜絕在刑訊逼供過程中被審對象重傷、死亡的發生可能性。
二、刑訊逼供的具體危害
(一)當事人的正當權益被侵害
首先,刑訊過程中的逼供行為是通過對當事人的肉體或是精神進行折磨來得到供述的,毋庸置疑地傷害了犯罪嫌疑人的身體健康、侵犯了當事人的人格尊嚴,就“著名的楊波濤案”而言,一位沒有真正實施過犯罪行為的人,遭受各種各樣的刑訊逼供,然后承認甚至編造犯罪事實,因而造就了不能承受的10多年牢獄之災,盡管楊波濤現在已經取保候審,可是又有誰、又能拿什么來彌補他十年失去的人權?
另外,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50條明文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然而,刑訊逼供完全剝奪了犯罪嫌疑人的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在犯罪嫌疑人作出不符合詢問人意見的口供后,詢問人便對其進行肉體上或精神上的殘害,導致犯罪嫌疑人意志的自主決定性和行為的自由選擇性完全喪失。”①
(二)司法部門的公信力被損害
“首先,刑訊逼供嚴重損害程序公正,踐踏公民基本權利;其次,刑訊逼供妨礙案件客觀真實地發現,降低訴訟的效率;第三,刑訊逼供嚴重損害司法機關的形象,極大破壞了社會民眾對于法律的信仰,并對司法權威產生懷疑。”②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無罪推定原則,即任何人在其未被宣告為犯罪者之前均應推定為無罪。那么刑訊逼供的行為就直接違反了所謂的法律法規,如果司法機關都不能保障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那么對于公眾,又談何公信力?公眾又如何信任他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司法機關?
三、刑訊逼供的產生原因
(一)刑訊立法的不完善
《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人員在詢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應當首先詢問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為,讓他陳述有罪的情節或者無罪的辯解,然后向他提出問題,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但是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這項立法規定已經基本上侵犯了當事人的沉默權,嚴重違背了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的原則。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根本沒有任何關于沉默權的相關規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接受審訊過程中面對被指控的行為沒有拒絕回答的權利,反而一直崇尚“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思想,被要求必須如實回答相應問題,這間接性地幫助實施了刑訊逼供。刑事詢問人員基于這種“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如實回答被訊問問題”的思想,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里畏懼,從而導致了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的發生。沉默權的規定,可以在一定層面上有效的制止刑訊逼供、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并給予犯罪嫌疑人人權保障。
(二)錄音錄像的不全面
目前,在公安檢察人員偵查訊問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選擇性同步錄音錄像的現象,不能做到在執法人員與犯罪嫌疑人剛接觸時就同步錄音錄像。在一些錄音錄像中,原本的錄音錄像被刪減、剪輯,只能保留犯罪嫌疑人俯首認罪的部分,而關于被訊問者辯解甚至被刑訊逼供的畫面被刪除。而另一些錄音錄像則是先審后錄,雖然最高檢明確規定“訊問錄像,錄像應當從犯罪嫌疑人進入訊問室或者訊問人員進入其住所時開始錄制”,但對于檢察機關查辦的職務犯罪案件來說,被訊問人在進入訊問室之前經歷過什么,錄音錄像無法反映出來。表面上錄音錄像起到了監督的作用,其實際上助長了某些執法人員的掩藏真相的不良風氣。
(三)證據制度的不完善
“證據制度的缺陷也助長了刑訊逼供的行為,其突出表現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實踐上的不易。比如,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于證據的規定籠統又含糊,其中對于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規定只是一筆帶過,導致即使被逼供者控訴逼供者時也不知該如何舉證,進而導致非法證據無法認定,無法排除。”③另外,法官在審判某些案件時,大多以筆錄為依據進行審查,筆錄屬于傳聞證據,就效力來說,是肯定不及當事人當庭所做陳述這種直接證據的。但是現實生活中,當庭前筆錄與當庭陳述內容不相符合的時候,法官通常會選擇庭前筆錄,理由就是當庭陳述沒有其他證據賴以支撐,而庭前筆錄則較為穩定,準確性更高。這種模式導致了非法證據難以被排除。
四、刑訊逼供的防范措施
“美國米蘭達規則是指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1966年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一案中確立的規則。該規則要求警察對其拘留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在訊問前必須告知其享有如下憲法性權利,具體包括:1.你有權保持沉默,并拒絕回答問題;2.你所作的任何陳述都將可能被作為法庭對你不利的證據;3.在接受警察詢問之前你有權利委托律師,并且有權利選擇律師陪伴你受訊問的全過程;4.如果你付不起律師費,只要你許可,會免費為你提供一名律師;5.你現在可以決定在沒有律師在場的情況下回答問題,但如果你希望跟你對律師談話,你可以在任何時間停止回答問題。”④雖然我國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尊重與保障人權”,可是在現實的刑事偵查、審查活動中,刑訊逼供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對此,針對上面敘述的美國“米蘭達”規則筆者提出如下觀點:
(一)建立沉默權制度
在美國刑訊過程中,“米蘭達”規則的實施有效地遏制了違法刑罰的濫用。筆者覺得我國也應該學習效仿美國的“米蘭達”規則,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最基本的人權,在訊問過程時有權保持沉默,主要包括:基于對人性最基本的認識,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拒絕向司法機關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證據;在接受訊問時有拒絕回答任何問題的權利;訊問過程中采用刑訊逼供取得的供述,有權決定不予采用;“對于因為沉默得到不利的判決有權控訴”⑤。通過這樣的權利設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保護自己的權益,從而遏制刑訊逼供的發生。
新刑訴法第50條規定:審判人員、檢查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然而該法第118條規定: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顯而易見,第118條中的“如實回答”與第50條中的“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存在矛盾,所謂的“如實回答”就意味著犯罪嫌疑人在偵查人員提問時,必須回答被訊問的問題,不得拒絕或者保持沉默。同時,在司法實踐中,“如實回答”是司法機關給每個犯罪嫌疑人所制定的枷鎖,如果犯罪嫌疑人不“如實回答”被訊問的問題,那么犯罪嫌疑人會失去供述的自主性,造成“不得自證其罪”的規定落空。如果犯罪嫌疑人始終拒絕回答被訊問的問題,保持沉默,偵查人員可以以案件偵查困難為由,延長羈押期限。另外,“不如實供述就意味著偵查機關有采取刑訊逼供措施的可能,會被認為認罪態度消極,法院以此作為酌定情節時影響判決結果。”⑥
(二)訊問同步錄音、錄像
筆者認為在刑事偵查活動中,偵查人員和犯罪嫌疑人剛接觸時就應該同步錄音錄像。從偵查人員和犯罪嫌疑人開始接觸就進行錄音錄像,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詢問人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刑訊逼供或變相體罰等情況,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變相刑罰。現如今科技進步,很多高科技設備都可以有效地防范警察等詢問人對犯罪嫌疑人實施刑訊逼供的行為,比如在車上安裝“數字車載攝像系統”,或者,如今以谷歌眼鏡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高速發展,檢察、公安等機關在刑事偵查活動中也可以把這種高科技引入辦案實踐中。相比較需要有專人拿攝像機進行錄音錄像而言,可穿戴設備更方便,而且在錄音錄像的同時更具有及時性、全面性。
(三)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絕大多數發達國家早就把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明確確定為證據規則之一,即意味著對于取證程序或者手段不正當所獲得的非法證據予以排除,即使此非法證據是真實的,也不能作為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依據。刑訴法有明確內容規定,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可以”說明法院并不是強制規定相關人員出庭證明證據的合法性,換句話而言,對于有些無法證明其合法性的證據材料,可以不需要通知相關人員說明情況。關于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刑訴法雖然在第187條規定了相關制度,但是對于證人拒絕出庭或者出庭時消極作證是否應采取必要的懲戒措施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比如警察必須積極作證。
(四)建立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律師在場制
在刑事偵查實踐中,律師雖然可以提供偵查階段的法律幫助,但是他們很難見到自己的當事人,而犯罪嫌疑人在被訊問的過程中往往處于劣勢的地位,律師不能及時給他們提供援助,所以就算犯罪嫌疑人被刑訊逼供,律師也很難在第一時間獲知,甚至為自己的當事人遭受刑訊逼供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建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律師在場制能夠充分保障律師和當事人的基本權利,在刑事偵查、審訊活動中,“律師就可以監督自己的當事人被訊問的全部過程,發現有刑訊逼供的行為時能在第一時間拿起法律武器對其予以保護,以避免當事人被刑訊逼供造成冤假錯案的發生。”⑦因此有鑒于此,我國應通過立法的方式保障律師在刑事訊問過程中的權利,提升律師在訊問程序中的地位,盡最大可能地幫助律師實現提供法律咨詢權、監督權、申訴權與確認權,肯定律師的作用,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遏制刑訊逼供的發生。
[注釋]
①龍超.刑訊逼供行為探析[J].池州學院學報,2015,4(29).
②張笑月.刑訊逼供原因探析與遏制對策[J].吉林大學,2015(5).
③李利平.試論刑訊逼供的成因及解決路徑[D].湖南大學,2013.
④美國米蘭達規則之規定.
⑤宋健.從“米蘭達規則”出發淺談沉默權在我國確立的立法思考[D].劍南大學,2013(9).
⑥蔡世鄂,譚明.論新刑訴法對刑訊逼供的遏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3.1.
⑦張傳偉.刑訊逼供及遏制對策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12:77.
中圖分類號:D91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131-02